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鱼)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鱼)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鱼)[基金项目]贵州山区鲟鱼苗开口和转食技术要点[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项目“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6);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GZ-CYTX2021)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鱼)吕振宇等鲟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现存的古老生物群,有水中“熊猫”的美称。鲟鱼是我国的名优珍品,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大量的氨基酸,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鲟鱼骨富含大量的胶原和钙,可以有效预防肿瘤的

[基金项目]贵州山区鲟鱼苗开口和转食技术要点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项目“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6);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GZ-CYTX2021)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鱼)

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鱼)

吕振宇等

鲟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现存的古老生物群,有水中“熊猫”的美称。鲟鱼是我国的名优珍品,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大量的氨基酸,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鲟鱼骨富含大量的胶原和钙,可以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以及防止骨质疏松。1999年贵州开始进行鲟鱼商业养殖试验,之后向全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2020年上半年,贵州省鲟鱼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达1.41万t。鲟鱼属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中鲟鱼苗主要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等为食。随着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何驯化鲟鱼苗摄食人工饲料是鲟鱼养殖业的关键。鲟鱼苗种的培育一直制约着贵州鲟鱼养殖业的发展,要解决鲟鱼苗种问题,其开口和转食是突破的关键。因此,针对鲟鱼苗种的开口和转食进行试验,以期总结出鲟鱼苗种培育过程中的开口和转食技术,推进贵州鲟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鱼池准备

1.1

鱼池要求

苗种培育池建议使用半径0.5m左右、深度0.2m左右的圆形钢化盆,便于清洁鱼池和观察鱼苗状况。排水口设置于中心,便于收集残渣剩饵和死鱼。

1.2水源

水源要求水质较好和水量充足(地下水、山泉水等),爆气后引入苗种培育池,进水用过滤棉过滤。苗种培育期间建议使用水温为16~20℃、pH7.0~8.0、溶氧量6mg/L以上的水源。

1.3消毒

苗种培育池清洗干净后,培育池蓄满水,使用高锰酸钾浸泡2h以上,高锰酸钾投放量和水配比以1∶5000为宜。

2鲟鱼苗选择

目前,贵州水环境条件适宜养殖的鲟鱼种类主要有西伯利亚鲟、史氏鲟和杂交鲟等。选择经国家批准的鱼种繁育场养殖,且达到繁殖标准(8龄以上,体重>20kg)的纯种鲟鱼亲本繁育的鱼苗。选择质量好、体色正常、上下游动能力强和无畸形的苗种。

3鲟鱼苗开口

3.1开口时间选择

鲟鱼苗出膜3~4d待卵黄囊吸收完,鱼苗沉底后散开时开始投喂开口饵料。

3.2开口饵料选择

鲟鱼苗卵黄囊消耗完毕后直接投喂人工饲料,会导致绝大部分摄食能力较差的鱼类生长缓慢,鱼体较弱,死亡率过高,养殖成本增加,不利于鲟鱼养殖技术推广普及。鲟鱼苗卵黄囊消耗完后采用天然饵料开口,再采取适当的转食方法进行驯化,可大幅度提高转食成活率,降低苗种培育费用。

鲟鱼苗卵黄囊消失后可选择轮虫、丰年虾、水丝蚓、颤蚓等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培育鲟鱼一般采用循环水,轮虫、丰年虾等在水中的游泳能力较强,不易被鱼苗捕食,并且轮虫、丰年虾等个体微小很容易从排水口逃逸。因此,鲟鱼苗开口饵料最好选择水蚯蚓、颤蚓等游泳能力较差的水生动物作为开口饵料。为鲟鱼苗在转食过程中能更好地摄食人工饲料,可在开口过程中加入少许“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人工饲料(配比9∶1)。

3.3饵料处理

投喂前使用3%食盐水对水蚯蚓进行消毒2~3min,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2~3次,再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后按比例加入S1饲料,最后倒入打汁机中打成糊状。

3.4投喂方式

为保障鱼苗最大可能接触并吃到饵料,将打好的糊状饵料用注射器(5mL)沿培育池边缘打一圈,每天投喂6次,每4h投喂1次,每次5~8mL。每次投喂饵料时提前30min采用虹吸法吸污。

3.5消毒杀菌

每隔3d用2%~3%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水溶液浸泡鱼苗40min,并根据投喂量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恩诺沙星粉(水产用)。

4鲟鱼苗转食

4.1转食饵料选择

鲟鱼苗开口成功后,继续用水蚯蚓和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配比8∶2)投喂2d后,开始逐渐提高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比例进行转食。

4.2饵料处理

投喂前使用3%食盐水对水蚯蚓消毒2~3min,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2~3次,再加入适量食盐,配置饵料时水蚯蚓切成小段,与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搅拌成糊状。每2d调整1次水蚯蚓和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的混合比例,具体配比见表1。

表1水蚯蚓和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的质量比

4.3投喂方式

投喂时按培育池顺序分批次投喂,每次使用注射器先投喂1/3的量,投喂完1遍后,观察鱼苗摄食情况,再依次投喂,最后根据每个池中饵料的吃食情况进行补喂。每天投喂6次,每4h投喂1次。每次投喂饵料时提前30min采用虹吸法吸污。

4.4消毒杀菌

每隔3d用2%~3%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水溶液浸泡鱼苗40min,并根据投喂量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恩诺沙星粉(水产用)。

5日常饲养管理

5.1排污

每天投喂饲料前顺时针搅动水体,使残余饲料和粪便聚集在培育池中间排水管下,待水体恢复静水后采用虹吸法将残余饲料和粪便吸出。每天人工(戴针织手套)擦拭1次鱼苗盆底和盆壁,保持清洁。

5.2密度管理

鱼苗破卵而出后放入培育盆,密度控制在10000尾左右,卵黄囊消失鱼苗爬底后密度控制在8000尾左右,鱼苗长30mm时控制在6000尾左右,鱼苗长50mm控制在5000尾左右,鱼苗长70mm控制在3000尾左右。

5.3进水观察和处理

采用流水培育鲟鱼苗,有利于控制水质、调节水量、增加溶氧等。每天投喂饲料前,查看进水口水量,保证合适的水体循环和溶氧以及检查水体中是否含有泥沙、水霉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清理和消毒。

5.4常规观察

观察投喂饲料的剩余量,并在下次投喂时调整投喂量,投喂后观察鱼苗的摄食情况,如摄食不好及时调整饲料配比,增加水蚯蚓占比,并将水体上层游泳能力差、弱小的鱼苗捞出到没有鱼苗的培育池中,用水蚯蚓和升索微粒子配合饲料S1系列按8∶2配比投喂3d,体质恢复后再次进行转食驯化。如出现鱼苗大量死亡,应及时清理死亡鱼苗并消毒。

上一篇: 莫扎特简介及代表作品(莫扎特简介资料)
下一篇: 巴黎新赛季球衣2023(巴黎新赛季球衣高清手机壁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