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王元年(周平王元年)

王元年(周平王元年)

王元年(周平王元年)徐国遗迹王元年(周平王元年)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今山东省郯城北七里处,徐国第一代国君若木、二代征国、三代房、四代仁、五代豹,均葬于此,俗称“豹公墩”。史载,古郯城,夏、商时代一直是徐国领土,是徐国的发祥繁衍生息之地,因此有“天下徐氏出东海”之说。周初成王时,周公东

徐国遗迹

王元年(周平王元年)

王元年(周平王元年)

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

今山东省郯城北七里处,徐国第一代国君若木、二代征国、三代房、四代仁、五代豹,均葬于此,俗称“豹公墩”。

史载,古郯城,夏、商时代一直是徐国领土,是徐国的发祥繁衍生息之地,因此有“天下徐氏出东海”之说。周初成王时,周公东征伐徐,徐国才被迫南迁,徐国前五代国君葬于此,是可能的。

豹公墩位于郯城北七里处,205国道西侧平原,地处江苏、山东交界,马陵山亘绵其东,沂沭河水纵贯南北。南宋淳熙乙巳年(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载: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若木长子征国,夏袭徐国君,生子房。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衢州西河徐氏宗谱》中《徐氏祖墓迹考》载:“东海郯县北七里,五祖都总二十五墓,华表石柱,石羊四,石虎八,石人四,石碑一。”山东郯城县政府确定为“中华徐氏始祖陵”,公元1998年树立“徐氏始祖墓”碑,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在县政府承担主要投资的基础上,筹集资金10万元,对豹公墩整理重修,2007年“中华徐氏始祖陵”纪念碑告竣落成,高10米左右,圆锥形墓墩,方园百米,陵园占地数十亩。

《通鑑二》第47、48页徐州市丰县徐敦民在《古徐国略述》一文中质疑:郯城县新竖立的所谓“中华徐氏始祖陵”碑,“豹公墩古墓群”之说,《郯城县志》中没有只言片语,缺乏可信度。(供参考)

挂剑台·徐君墓

延陵季子挂剑徐君墓的故事,出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世《吴越春秋》中也有记载。故事的大意是,吴国公子季札奉命出使北方上国访问,途经徐国与徐国君相见,徐国君心慕季札所佩宝剑而不便言明。季札知其意,因出使上国佩剑为礼仪的需要,心想等访问回来时再相赠吧。当季札从北方返回时,徐国君已经去世。季札不违初衷,仍解下宝剑,挂于徐国君墓前树上而去。这位徐国之君是何人?史书上一直没有交待。

比较流行的说法,季札挂剑徐君墓的徐国之君,是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亘。《中华徐氏文史通鑑》编著徐清义先生在《古徐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一文中这样说“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五国,在北过徐国,途经邳地,素闻徐君仁义,便登门拜访。当时徐国偃王之裔的第四十三代国君亘,给予季札最高的外交礼遇·····”

徐州市丰县徐敦民在《古徐国略述》中说:“笔者根据年代考证,参阅多册《徐氏族谱》卷首及《徐偃王志》卷三世系,2004年睢宁县城徐清义宗长来徐州发起成立“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时,他送我一套四卷《华夏徐州徐氏宗谱》,确认这位徐君乃为古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亘公,即最后一位国君章禹之父也!周景王之前一年(公元前545年)徐君退位,子章禹继位,系父子,其间无他君,挂剑之君为亘公无疑。”

清光绪《睢宁县志稿》卷七《古迹志》,称“徐君墓,旧志载,为季札挂剑处”。原址在睢宁古下邳西南蛟龙山南麓今姚集境内故黄河南岸。黄河浸泗夺淮后,挂剑台被洪水淹没,待黄河复又改道北归,台址无处可寻。

清代下邳徐氏族人续修《古下邳徐氏族谱》时,九十堡村徐伯银之曾祖父书昌公献出“季子挂剑台志”碑文等罕见史料。

睢宁“季子挂剑台志”碑文:

夏封若木,逮四十三世君亘,徐子国也。时天下乱,仍仁义称。吴有季札者贤,奉吴子命使鲁,慕徐而觐亘,知亘好其剑,而不言,心许之。归,徐君亘卒。札脱剑系于墓树。或曰:“徐君已逝,尚谁与乎?”曰:“不然,始吾心已许,岂以死倍吾心哉!”噫,德至矣哉!其诚其信,天地可鉴;宝剑无价,情义更贵。

季子诚焉,徐君仁焉,以季子之践信而酬徐君之仁义,相得而益彰矣!尤出之于春秋之世,礼崩乐坏,真令人观止矣!季子高风,令徐人倾之,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斤之剑兮带丘墓。”徐人歌之,于是,风靡。是故,千古绝唱,概非无源之水。故徐人在墓前筑台,以祭古人,以省后世,功德可炳日月,不亦与古风同赞者也!

丙寅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二十一年,筑台

也许,这碑文就是徐清义先生等人所说“季札挂剑徐君墓的徐国之君是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亘”的重要依据。

然而,根据碑文记载的筑台年代“丙寅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二十一年”(公元前475年)来分析,碑文所述内容存在疑点:其一,碑文中的“或曰:‘徐君已逝,尚谁与乎?’曰:‘不然,始吾心已许,岂以死倍吾心哉?’。”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完全相同,有抄袭之嫌。其二,碑文中“尤出之于春秋之世,礼崩乐坏,真令人观止矣。”而在周元王、吴王夫差年代,还没有“春秋之世”这样的说法。其三,碑文中“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斤之剑兮带丘墓”的诗歌,不可能是周元王、吴王夫差年代的作品。潘光旦先生在他的《中国民族史料汇编》中说:“诗歌体裁颇若后起,疑是后人为之而嫁名于徐人者”。

既然“碑文”值得怀疑,那么依此“碑文”断定“季札挂剑徐君墓的徐国之君是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亘”,就缺乏可信度。

其实,探讨“季札挂剑徐君墓”的徐国之君,应该根据延陵季子出访北方五国的时间,找到徐国历代国君世系表中相对应的徐国之君是哪位。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季札,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今常州),称延陵季子。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初夏,季札奉吴王之命,访问了中原鲁、齐、郑、卫、晋五国,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正是这次出访,季札与徐国君相见。

历时一千六百多年的徐国,共有四十四代国君,史学界和考古界公认,春秋末期,徐国的国君是第四十三代徐王义楚和其子章禹。章禹是徐国最后一代国君,在吴王阖闾三年、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

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徐王义楚,在《左传》中有两处记载。一处是“(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楚子执徐子。徐子,吴出也,以为贰焉,故执诸申”。关于这处记载,朱宏达、李南晖在《左传直解(下)》一书中解释:“徐子,徐国君主。吴出,指徐君的母亲是吴国人。”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注:“徐子,徐国在今安徽省泗县西北五十里。吴出也,其母为吴国女。”杨士勋注:“因为在会盟时,楚王拘捕了徐子,不久就释放了,所以不言归也。”另一处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秋九月,徐仪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关于这处记载,西晋杜预著《左传·春秋经传集解》称“仪楚,徐大夫”。而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注:“徐仪楚聘于楚。清光绪十四年四月,江西高安县出土有‘?王义楚鍴’,见罗振玉‘贞松堂吉金图’,铭云:?王义楚择金自酢(作)祭鍴。一九七九年江西靖安县发现‘?王义楚盘’。?王义楚即此徐仪楚。杜注‘仪楚,徐大夫’臆说”。

《左传》中这两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史实:一、徐子即徐仪楚,徐国君,其母亲是吴王寿梦之女,楚灵王怀疑他私通吴国,因此在申地会盟时逮捕他,并藉此向诸侯示威。但不久就释放了。二,据徐仪楚所处的年代,对应《徐偃王志》卷三所列的徐国历代国君世系表,徐仪楚即为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亘,约在公元前544年或543年承袭国君位。所以说,季札出访中原五国,路经徐国时,徐仪楚尚为太子,会见季札的徐国之君是第四十二代国君强比较相符。据史料记载,吴王寿梦有四子一女,季札为小儿子,一女嫁给徐国君。据《徐偃王志》载,“徐国第四十二代国君强,字仲理,通六艺之文,寿八十岁。”季札与徐国君强有姻亲关系,学识、爱好又相同,那么季札出访路经徐国,与徐国君强相见便在情理之中。

延陵季子挂剑徐君墓的徐国之君是谁?虽有不同说法,但“季札挂剑徐君墓”是一个重情义、守信用的历史故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徐君惊慕吴剑而不言之,君子也;季子心诺赠剑,诚信也。这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广泛传颂的历史佳话,是仁义礼智信的具体范例。因为徐君和季札之间的友情及季札挂剑的故事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所以“季札挂剑”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经常被诗词歌赋家们当作永恒的歌颂题材加以描写。早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发出“欲挂留徐剑”的吟唱。此后,文学家们的吟唱连绵不断,大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的意味。

知心重情一剑酬,道义诚信千秋颂。千百年来,季札诚信重义,一诺千金挂剑留徐的故事,感动着一代代人。

挂剑台徐君墓,在今江苏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张墩村,距半城镇五里左右,原高七米,面积一万平方米,已基本化为平地。

上一篇: 期货从业考试2023年考试时间(期货从业考试2023年考试时间表)
下一篇: 五彩斑斓反义词语(五彩斑斓反义词词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