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宝航10块大洋创办东北首家贫儿学校——奉天贫儿学校的事迹流传很广。但创立贫儿学校的地点到底是奉天景佑宫还是辉宗寺,还是有不同的说法。请方家指引。以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他们关于创办地点的叙述是互相矛盾的。
景佑宫原址位于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文德坊内,今太庙旧址上,原是明代所建的一座道教观宇,内供天官、地官、水官,故名为三官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第三次东巡时将三官庙赐名景佑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决定在景佑宫旧址重建太庙,同时传谕把景佑宫移至德盛门(今大南门)内重新建造,位置在今沈河区朝阳街文庙北巷市基督教培训中心(沈河区朝阳街155-1号,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1913年丹麦牧师华茂山经手创办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是由信徒捐助经费购买了大南门里的破庙景佑宫。1914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建在这里;1918年,沈阳著名爱国人士阎宝航用残破的庙堂创办了贫儿学校,为数千名贫苦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韩淑秀简介(韩淑秀是不是苏俄特务)
如今的沈阳,知道景佑宫的人已不多,这不但因作为明清道教庙宇的景佑宫早已不复存在,还因为被后来一些声名远播的庙宇而淹没。其实,在明清以来的300多年间,它的存在曾为沈阳这座古老的都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康熙年间,因冤狱被流放来奉天的知名文官陈梦雷汇集的《留都十六景》中的“景佑晓钟”指的是“景佑宫”清晨鸣钟之胜景。
景佑宫位于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文德坊内,今太庙旧址上,原是明代所建的一座道教观宇,内供天官、地官、水官,故名为三官庙。早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它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庙宇了,在皇太极修建皇宫时,也未被拆除,庙中始终香火不断,并受到皇帝的特殊重视。大清朝定都北京,盛京成为“留都”之后,“三官庙”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减弱。顺治九年(1652年)和十四年,皇帝曾两次降旨重修庙院,增道士、置钟磬、立碑颂扬。后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第三次东巡时又将三官庙赐名“景佑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为完备陪都城的规制,传旨重修盛京天坛、地坛、堂子(皇帝按满族萨满教礼俗祭天之处)和盛京太庙。因附近门外的太庙多年废置坍塌难以修复,于是乾隆决定在景佑宫旧址重建太庙,同时传谕把景佑宫移至德盛门(今大南门)内重新建造(位置在今沈河区朝阳街文庙北巷市基督教培训中心)。
多年以后,乾隆帝曾作《题景佑宫》和嘉庆帝《景佑宫瞻礼》等御制诗以景舒怀,重新建成的景佑宫也曾香客盈门。随着时光推移和清王朝日渐衰落,加之外国殖民主义的战火侵扰,由旧皇宫门旁迁移而来的景佑宫便“门庭冷落车马稀”了,无人照管和无力维修,愈加显得破旧不堪。
奉天景佑宫
这幅少见的“奉天景佑宫”照片原件(沈阳著名收藏家詹洪阁先生提供),据说是1898年左右由德国人拍摄,并从未在任何出版物上面世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初春的景佑宫前,夕阳西下,残雪零落,树木干枯,门楼破损,围墙塌颓,院里已空废无人。被雇佣而来的两辆马车和一个穿着土旧,表情木然的车夫不知不觉成为景中点缀。当年的景佑宫留给今天人们的印象,似乎以自身的经历,见证着腐朽大清王朝的没落与衰亡。
若干年以后,在景佑宫旧址上出现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1914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建在这里,少年张学良曾在这里初识社会,学习外语,结交朋友;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来这里讲演,激发了许多热血青年的爱国激情;有冀中名将之称的吕正操上将,青年时也曾来这里参加社会活动和打网球;1918年,沈阳著名爱国人士阎宝航用残破的庙堂创办了贫儿学校,为数千名贫苦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上世纪20年代中期,沈阳的一些进步青年也曾在这里宣传新文化,探索救国救民的方略……这当然是后话了。
奉天小西边门外黄寺,又称景佑宫
早年间,在沈阳城南门脸儿有一座庙叫辉宗寺(民国初年,由张学良和郭松龄赞助,阎宝航和韩淑秀等创办的贫儿学校校址曾设在这里)。讲起辉宗寺来,还有段古老的传说。
相传,北宋末年,朝廷昏庸,奸臣当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金兵趁机一举就攻下了宋朝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朝徽钦二帝赵佶、赵桓父子俩一块儿做了金将粘罕和斡离不得俘虏。
不久,粘罕和斡离不带着金兵,押着被改换了女真族服饰的赵佶父子一行,一路北走,往金朝的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去见金朝的皇上金太宗完颜晟。途中经过沈州乐郊县(今沈阳),他们就留宿在乐郊馆。这天夜里,风雨大作,一路上颠沛流离的亡国之君赵佶,在金兵的监守下,躺在乐郊馆热乎乎的火炕上,对着一盏孤灯,听着窗外风雨声,禁不住想起许多往事。
生在帝王之家的端王赵佶,本来是个风流才子。他多情善感,性好书画典籍和古玩珍宝,自个儿也能书善画。过惯了风花雪月生活的赵佶,在他当皇上的哥哥赵煦(哲宗)死了之后,就遵太后之命,继了大位。可他当了皇上,压根儿也没把心思用在安邦治国上,他一味琢磨的是自个儿喜好的感兴趣的事儿,他搜集国中的古籍书画,网罗天下有名的书画家,扩充翰林画院,编纂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除了这些,赵佶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特别喜欢花石。
他登基不久,就让太监童贯去采办花石。哪知这事被蔡京知道了,老奸巨猾的蔡京就和童贯勾结起来,搜遍江南的奇花怪石,号称“花石纲”。他们借机搜掠民家,抢夺民财,弄得百姓十有八九都倾家荡产,卖儿卖女,无家可归。
赵佶整日花天酒地,骄奢淫纵,还推崇道教,大建宫观。征调天下民夫车辆,耗尽国库银两,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在京师建“艮岳园”,修“华阳宫”等宫殿。他不理朝政,把国事都交给了蔡京和童贯这些乱臣贼子,百姓怨声载道,终闹得官逼民反,爆发了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连年战乱,没法平息,他不得不让位给儿子赵桓。结果还是无济于事,金兵一到,父子二人一块儿成了亡国之君。
想起这些往事,赵佶不觉老泪纵横,他感到心头发闷,一阵咳嗽,嗓子眼一热,哇的一口,吐出血来。赵佶被金将和金兵押着,在路上染了些风寒,再加上思前想后,感到对不起祖宗,一夜未睡,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炕了。金将粘罕和斡离不生怕赵佶病死,不好向金主交代,就传令金兵和车夫暂缓上路。
过了些日子,粘罕和斡离不见赵佶的病情渐好,就下令继续赶路。在路上又走了些日子,他们就到了金朝的都城会宁府,粘罕和斡离不赶紧去向金主完颜晟复命。金主谕令粘罕和斡离不,先带上更换了素服的赵佶父子去拜谒金太祖阿骨打庙。接着,完颜晟在乾元殿召见了赵佶父子,金主完颜晟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又谕令把他们押送到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终身监禁。后来,金主完颜晟又下令,把赵佶父子挪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终身监禁。
过了几年,赵佶死在被金朝监禁的五国城。当时,金朝人以赵佶在押解途中,曾在沈州的乐郊馆留宿多日,就把乐郊馆改建为徽宗寺,以祭祀赵佶。后来,为避讳徽宗的帝号,又把徽宗寺改叫辉宗寺。后人也有把辉宗寺称为徽宗家庙的。
注:《辉宗寺古老的传说》一文是刘振超先生收集的传说,也见于《沈阳传说故事选·风物集》。下文与《大佛寺深井》出处相同。
奉天小西边门外黄寺,又称景佑宫
奉天贫儿学校,是爱国人士阎宝航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专门招收贫苦孩子免费上学的特型学校,原始校址设在沈阳市大南关里景佑宫。这在当时的东北尚属首创。
奉天贫儿学校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张学良的大力支持。贫儿学校自1918年至1931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培养出学生数千人。1930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到沈阳参观贫儿学校时,曾大为慨叹道:“阎宝航等穷学生们无权无势,竟凭一种志愿,白手起家,创造出如此业绩,确是难能可贵。”
实习时立志办免费学校
阎宝航,字玉衡,1895年4月6日出生于辽宁海城望台乡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因为家庭贫寒,没钱上学,阎宝航12岁时还在帮父亲干农活和给村里人放猪。这期间,他经常偷空到村里的私塾馆窗下听课,日积月累,竟也能熟练地诵读课文,爱惜人才的私塾老先生便免费接纳他成了一名学生。就这样,阎宝航接受了几年的旧式启蒙教育。1913年,阎宝航考上奉天两级师范学校,这是当时东三省的最高学府。在学校读书期间,他受西方文化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苦苦寻觅救国之路。临近毕业时,他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私塾教育的落后。他认为,政府及社会应该普及正规学校教育,让贫苦人家的孩子都能学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当时的中国。
在毕业实习期间,阎宝航时常参加设在沈阳大南门里的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学生集会。阎宝航就是在这里与张学良相识并成为了挚友,也与青年会总干事普赖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些中外人士和社会名流。阎宝航在青年会活动中,增长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更加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常常思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阎宝航在往返于青年会的途中,经常要经过大南门和小南门里一带。这一带是贫民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子女无力就学,整天在街上玩耍,惹是生非,无所不为。崇尚“教育救国”的阎宝航看到此种状况,非常着急。他想,如果中国如此下去,国将不国。渐渐地在他的头脑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所免费的学校,要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10块大洋办起贫儿学校
阎宝航看到青年会的英文夜校晚间上课,白天则空着无人使用,就回去与有共同志向的同班同学张璞山(原名张竟泠,又名张泊)、魏益新(又名魏怀谦)两同学商量,想利用白天时间开办学校,让贫苦儿童免费上学。与他们达成共识后,又征得了青年会总干事普赖德的支持。普赖德对这种服务社会的事非常赞同,当即捐款10块大洋,作为开办费。随后,阎宝航亲自到大南门里一带贫民居住区进行招生,说明不收任何费用,还供给书籍、纸笔、石板等,家中只要送小孩到景佑宫贫儿学校去念书就行了。这一举措,在当时广为流传,“沈阳城出了新鲜事儿了,白念书,不花钱,且供给书籍纸笔,从来没听说有这等事。”
阎宝航免费办学的消息不胫而走,老百姓有的相信,有的半信半疑。在观望中,阎宝航第一次只招到六七个学生。人数虽少,但阎宝航决定开始上课。1918年4月18日,阎宝航在大南关里景佑宫挂出了“奉天省城贫儿学校”的牌子,并以此日作为创办纪念日,奉天贫儿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贫儿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专收无力就学之贫苦儿童,授以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并注重道德教育,以完全其人格。”阎宝航的同学魏益新、张璞山共同参加建校和教学工作,和阎宝航一同到校,轮流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家长看到学生正常上课,并无其他的事情发生,就相互介绍,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当时景佑宫作为教室条件十分艰苦,教室内只有长凳数十条,没有书桌。学生们听课时只能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书,写字时得跪在地上,长凳当书桌。由于经费困难,冬天无煤生火,每节课后,学生们只能到院内大石碑包座上晒太阳取暖。
成绩不逊色于公立学校
在教学内容上,阎宝航等人还特别强调爱国教育,在贫儿学校总校大门的屏风上,绘有大幅日本侵略地图,图中标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等地的时间,使学生们出入校门时就能看到,时刻不忘国耻。同时,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毕业后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就这样,贫儿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在阎宝航等爱国人士的努力下,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贫儿学校除了设备较差以外,学生在读书、识字、常识、言论等各方面的成绩都不逊于公立学校。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报名入学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虽然学校规定只有贫儿才能入校,但家庭条件处于中等的学生也纷纷来报名,甚至自愿自己买书籍纸笔前来就读。随着奉天贫儿学校规模的扩大,青年会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儿学校更加重视,青年会甚至在工作报告中把贫儿学校列为服务工作最重要的项目之一。1919年,阎宝航任青年会干事期间,由于社会活动过多,牵扯许多精力,不能专心于贫儿学校的建设。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特聘其师范时期的同学关纯厚为贫儿学校的校长,阎宝航则出任该校的理事。
关纯厚上任后,对贫儿学校精心筹划,大胆开拓。加之阎宝航和张璞山的全力协助,贫儿学校的校务管理逐步走向正规。由于此时贫儿学校尚属青年会管理,贫儿学校的各项事宜均须报请青年会各有关单位批准,手续繁杂,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办好学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奉天贫儿学校于1922年宣布独立。
学生最多时达两千余人
独立后的贫儿学校在关纯厚校长的领导下,逐步正规化起来,并正式成立了校董会,校董里还包括了当时沈阳的一些社会名流。同时,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办学计划。
关纯厚校长还专门制定校训,要求每个学生以此对照自己,并身体力行。为培养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学校还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并把所做的好事记录在日记上,以备老师检查。因此,在贫儿学校中,学生之间互相团结,风气很正,打架斗殴事件很少发生,学生们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922年3月,经当时的奉天省长王永江同意,拨大南关双小庙子地区,作为学校的校址。总校在大南关小十字街辉宗寺西院,第一分校在小东关大十字街北胡同,第二分校在小北关慈悲寺胡同,第三分校在小西边门外太平寺胡同,第四分校在南关慈恩寺,均是租用的民房。贫儿学校的招生范围扩大至全市,全校人数最多时达2000余人,教职员20人以上。
自贫儿学校成立以来,经费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但有幸得到了张学良的大力支持。1919年,他第一次参观贫儿学校就捐巨款。在他的影响下,奉天的许多政要、社会贤达等都纷纷捐助。郭松龄将军也慷慨解囊相助,就连黑龙江将军吴俊升及其他社会名流也参与进来。此外,韩敬之的杂技团、程砚秋所在的京剧团也进行义演为贫儿学校捐款。
黄炎培曾给予高度评价
随着贫儿学校的发展壮大,为了改变只靠募捐办学的局面,决定筹建工厂、农场。1927年,时任奉天省长刘尚清给学校拨地54亩,地点在大北边门外,作为工厂和农场基地。张学良、余庆澜、张惠霖、东三省官银号等共捐款5万余元,用做建厂费用。1929年,开始动工修建工厂、农场。到1931年,贫儿学校已在沈阳大北边门外建成厂房110间、学生宿舍20间,其余空地留作农场。家远的学生有了住处,学校有了自己的工厂、农场,也解决了贫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安置问题。
1930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到沈阳参观贫儿学校时,看到阎宝航等穷学生们白手起家创办的学校具有如此之规模,大为慨叹道:“熊希龄先生以国务总理的地位和声望,费很大力气才办成了北京香山慈幼院,你们以师范学校毕业生,无权无势,无名无力,竟凭一种志愿,白手起家,创造出如此业绩,确是难能可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大肆烧杀抢掠,好多工厂、学校遭到破坏,奉天贫儿学校也未能幸免,被迫停办。
奉天贫儿学校自1918年至1931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培养出学生数千人。由于办学成绩卓著,加之教育家黄炎培的大力举荐,当时的辽宁省教育厅还给阎宝航颁发了教育奖章,以嘉奖他兴学的功绩。
景佑宫是最初的校址。1922年3月,总校在大南关小十字街辉宗寺西院,第一分校在小东关大十字街北胡同,第二分校在小北关慈悲寺胡同,第三分校在小西边门外太平寺胡同,第四分校在南关慈恩寺,均是租用的民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