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
编者按:作为《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每周一会更新一篇。其中文章的时间顺序及选材,是基于笔者的学习进度及个人粗浅的理解与认知。对于一名学习研究国际关系及战略的读书人而言,所有的国际国内问题以及治理之道,似乎在《通鉴》中都能找到答案。
诸王之死
田不礼与迟虞公主(田不礼之死)
觉得有几位曾经风云叱咤的国王死得很“冤”,故录之,题名为“诸王之死”。
世事无常,战国纷争,民如草芥,而当时的一些大人物也脱不开因果报应,比如说,秦武王是经脉暴裂而死;楚怀王病死在秦国;赵武灵王却是在宫中饿死的:乍一看很“奇葩”,但都是事出有因。
先讲秦武王。
大家对他的最初印象是其不喜欢张仪。作为秦惠文王的儿子,其曲风与父亲截然不同。武王天生有神力,继位后,重武好战,驱逐张仪,连横魏秦,联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丞相,有理想有抱负。平时,武王喜欢和人角力戏耍,也就是比谁力气大,杠铃卧推和“硬拉”都已看不上,直接举鼎玩儿。
八月的一天,秦武王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死,享年23岁。倒霉的孟说也因此而被诛全族。武王年轻气盛,性格决定了命运,唯一可惜的是其想问鼎中原,却死的不得其所,被“鼎”给压死了。
楚怀王病死在秦国,是因为他被秦国扣留当了人质。
起因是当时秦国有一个大臣私下与楚国太子争斗,太子杀掉了大臣,并逃回了楚国。秦人以此为借口,发兵攻打楚国。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以前我和王结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派太子到我国为人质,两国相交甚欢。可是太子杀死寡人的大臣,不辞而逃。所以我才发兵的。不过现在事情还能挽回,我希望和王到武关会面,再次结盟。”
楚王很焦虑,去,怕被骗,不去,怕秦王生气。犹豫中,其儿子兰劝他去,这才下了决心。秦昭襄王命令一位将军假装自己,在武关埋伏军队,楚王一到,就关闭城门,劫持了楚怀王。于是,楚怀王成了秦国的人质。怀王也设法逃跑过,但是被秦人发现并追回了。最终抑郁成疾,客死他乡。虽说楚怀王是中秦王圈套而死,但究其根本,还是死于自己的贪利、好战还缺智谋。之前被张仪戏弄于股掌之间就是明证,最后不听谋士昭雎(ju)的忠言,却被自己的儿子兰“坑爹”,魂断他国。看来当国王,如果智慧不够是要送命的。
赵武灵王却是饿死的,而且还是饿死在自己的行宫,令人唏嘘不已。
想当年那个强推“胡服骑射”的一代雄君,后来伪称使臣深入敌后却因仪态雄伟而惊到秦王的那个“主父”,最终结局却是饿死,究其原因其实是被自己的儿子“坑”的。
此事说来话长,赵武灵王英雄爱美人,生前十分宠爱吴广的女儿孟姚,为了与吴娃厮守,甚至几年不出宫门一步。吴娃给赵武灵王生了个儿子“何”,也就是未来的赵惠文王,灵王十分疼爱,于是就立何为王,自己退居二线称为“主父”。问题是何是次子,上面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章,也就是传说中的“安阳君”,他不服弟弟为王,就伙同当时的权臣田不礼夺权,被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权臣李兑打败。
公子章逃到主父的宫里躲避,主父的行宫因此被公子成、李兑包围。
公子成和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后出宫者一律格杀”。于是宫里的人全都逃了出来。主父无法出宫,又没有食物充饥,只好捕捉初生的鸟雀吃。过了三个多月,最后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死的窝囊,说到底还是自己在给两个儿子分配利益时,没搞好平衡,做事当断不断,当年的果断已荡然无存。这可能还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帝王家则更难”吧。
论诸王之死,说是世事无常,但有的时候,他们如何死,比怎么活,更需要智慧和远见。难道不是吗?
一家言之,笑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