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赵括,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说起纸上谈兵,可能是听说过的。而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就是赵括,说起他的父亲,赵奢,可能并不如赵括的知名度高,但对于赵国的贡献,赵奢可是远远大过赵括的。
而赵奢的这次贡献,让他一战封神。这一战,便是誓与之战。那为何只此一战,就达到了封神的程度。这是因为,这次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胜利那么简单。这次战争后,秦国的军队和之前的状态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带来的的不是一场胜利那么简单。
战国中期,齐国与魏国结为盟国,从此齐国、魏国经常吞并大的诸侯国,齐国还进攻当时最小的秦国,魏国攻占了秦国河西十五城,公元前376年,魏国大王魏惠王将国都迁到大梁,从此魏国也叫梁国,梁惠王(魏惠王)又进攻秦国。
赵括的父亲(赵括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把秦国国君捉了,并且让秦国国君入魏为奴,秦国国君成了魏国人的奴隶,秦国子民成了魏国卑微的奴隶。从此秦国成了魏国的地盘,魏国把秦国设置为魏国的一个区,秦国成了魏国的一个街区。
公元前361年,秦国国君死在了魏国,他的儿子继承秦国君位,便是秦孝公,秦孝公不想让秦国永远成为魏国的一个小街区,于是发动秦国倾国之兵攻打魏国。
秦国全部兵马加起来不足七千,七千秦军打败了十万魏军,秦国不再是魏国的一个小街区了,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土面积才113平方千米的国家。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举行第一次变法,在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到了公元前350年,又实施了第二次变法。这两次的变法,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秦国成为七国里面最强的国家。
秦孝公继位后不久,为了一雪之前的耻辱,便向魏国出击。起初魏国的国土面积也很大,秦国并没有直接采取强攻,而是选择一步步地来掠夺它的土地。
待到时机成熟之时,派商鞅出兵攻打魏国的重地,而商鞅亦是不辱使命,最终带兵占领了咸阳,又夺取了魏国三十座城,至此秦国国土面积增加了许多。
因为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公元前262年,秦国一步步的谋划,吞并了韩国多处领地。后来,秦国也是多次吊打韩国,韩国便多次割地换和平。此后,韩国统治者对秦称臣。之后没过多久,便完全被秦灭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而且它还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国土面积,在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在一路的争夺之中,不仅占领了许多国家,还获得了许多要地。
也正是通过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逐渐攻破六国,解了秦国之围。当然也是因为随着它自己的不断发展,军事与经济都不断提升,其它的国家也不是它的对手。而秦军一路高歌,在多次战役中获胜,这也使得别的国家非常畏惧。
秦国如此强大,别的国家如此畏惧之时。赵国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赵国注重军事管理,引用了胡人的战斗方式,战风非常彪悍,并且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在文化方面,实行的包容,所以全国上下,非常团结。
也正是如此,赵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而秦国也是非常忌惮赵国,也想将它收入囊中。当时秦国攻打韩国与魏国时,也是考虑到赵国的存在,会影响它攻打韩、魏,便想着先从赵国入手。
因为赵国强大,秦国想灭它也并不是易事,前后也是经过了几次的战斗。除了比较有名的长平之战,还有一个誓云之战。项与之战的起因是,秦国与赵国签订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是一个公平的协议,并不是因为战败而签订的那种条约。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它们两个国家商量交换三个领地。这是一个不错的协议,不论是对于赵国还是秦国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在秦国按照协议,将领地给了赵国后,赵国却以祖宗疆土,不可以尺寸与人为理由,拒绝履行协约。
接着,又询问乐乘,他的回答和廉颇一样。无奈之下,就询问出身文官的赵奢。而赵王之所以如此做,也是迫不得已了,因为自己信任的武官皆说不可为。但赵奢却给了赵王肯定的答复,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王听此回答,也顾不上是文官与否。便直接给了赵奢兵马,让他去支援阏与。虽然出身并不是武将,但赵奢对军事也并不是一窍不通。他先是分析了秦军真正的目的,接着又让士兵养精蓄锐。
最后,等到秦军兵马有些疲惫之时,借助原本的地形优势,果断出击。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打赢了,连廉颇都认为不可能取胜的阏与之战。
此战之后,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而他自己也是一战被封神。之所以赵王会给他如此大的封赏,是因为,此战之后,秦军也不再像之前那般神武,也不敢再轻易地去攻打赵国。而赵国也因此获得了与秦国数年的制衡。
也正是这一战,让其他几国看到了希望。也不再那么惧怕秦军,让他们知道了,秦军也是可以被打败的。而这次战争之所以可以取胜,也正是因为赵奢有勇有谋。他并不会像廉颇那些武将,顾虑那么多。但他依然有自己的一个策略。最终出其不意,取得了誓裕之战的胜利。
秦军,让他们知道了,秦军也是可以被打败的。而这次战争之所以可以取胜,也正是因为赵奢有勇有谋。他并不会像廉颇那些武将,顾虑那么多。但他依然有自己的一个策略。最终出其不意,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胜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