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的关系是古人观象所得:古人看到木头能够燃烧,发出火焰和热量,所以得到木生火的判断;看到火焰燃烧之后得到灰烬,而灰烬和土是一样的,所以得到火生土的判断;看到地下产金属矿,或者矿石冶炼出金属,所以得到了土生金的判断;看到从金属表面发现水珠水锈,得到了金生水的判断;下雨后植物就能够生长存活,干旱时植物就会枯萎死亡,得到了水生木的判断。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以上就是五

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的关系是古人观象所得:古人看到木头能够燃烧,发出火焰和热量,所以得到木生火的判断;看到火焰燃烧之后得到灰烬,而灰烬和土是一样的,所以得到火生土的判断;看到地下产金属矿,或者矿石冶炼出金属,所以得到了土生金的判断;看到从金属表面发现水珠水锈,得到了金生水的判断;下雨后植物就能够生长存活,干旱时植物就会枯萎死亡,得到了水生木的判断。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以上就是五行以及五行关系产生的路径。虽然这种解释也比较机械,也不一定符合现代物理化学原理,但古人能够通过自然变化之现象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认知复杂事物关系的一种模式,这本身就非常伟大。在远古时代的条件下,古人发现了这么多自然万物变化的表象,把它们用五行奇妙地总结了起来,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不但可以帮助人类认知自然现象,还可以认识很多社会现象。现代人掌握了物理化学知识,不应苛求古人的认知,更不要钻牛角尖,不可对世间万象均用物理化学来解释。

五行关系实际上包括三个部分,即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行的旺衰关系和五行的平衡关系,其中生克制化关系是基础。

五行之间存在“生”(助益)、“克”(阻碍)、“制”(遏制)、“化”(转化)的相互关系。“生”与“克”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关系;“制”与“化”则是特殊的、个别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除了在周易预测、命理、风水中有重要应用外,五行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而建立起来的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也尤为重要。

学者傅荆原先生在《简说中华传统文化》中比较形象地论述了五行的克与制:

一般情况下,木是克土的(人类最初是用木制的犁头耕地);但若遇到了板结的黏土,甚至僵硬的冻土,木制的犁头就啃不动土地了。这就是木被土“制”住(反克)了。

一般情况下,土是克水的(用土去阻挡洪水);但若遇到洪水太大、太猛,土就被冲走了。这就是土被水“制”住了。

一般情况下,水是克火的(水可以把火浇灭);但若遇到火势太大、太强,水不仅浇不灭火,甚至可能被分解成氢与氧,反而助长火势了。这就是水被火“制“住了。

一般情况下,火是克金的(火能熔化金属);但若遇到熔点特别高的金属,像俗话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火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火被金“制”住了。

一般情况下,金是克木的(斧头能砍伐树木);但若遇到质地特别坚硬的树木,不仅看砍来非常费劲,而且斧头砍不了几下就缺口了。这就是金被木“制”住了。

“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区别一般与特殊,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要注意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彼此力量的消长变化,不能教条地认为木就一定能克土、土就一定能克水、水就一定能克火、火就一定能克金、金就一定能克木;如果被克的一方力量过分强大,则可能出现“反克”的情况。

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对脏腑失衡的调整原则,五脏分属五行,某脏患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亦可根据生克关系补强欲传之脏,防止疾病传变相关脏腑。

母子关系举例:肝属木,虚则补其母:如肝患虚证,则补肾,肾属水,水生木。实则泻其子:如肝患实证,则泻心,心属火,由木所生。

总之,五行学说是观万物变化之象而得,首先是讲万物分类,按事物象态分为五类;其次,五行体现时态,象态在不同时间表现不同;第三,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可借助五行予以说明,关系类型有生克制化等。但归入五行的事物之间不一定都有相应的关系。

(作者:吉军)

上一篇: 刘炳生(刘炳生书法值多少钱)
下一篇: 努洛伊曼皇宫(努洛伊曼皇宫占地面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