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
(电影《厕所英雄》截图)
吠舍怎么读(吠舍和首陀罗的区别)
(电影《厕所英雄》截图)
(I·P·德赛《古吉拉特农村实行不可接触状况》)
种姓种姓,改了姓是不是就可以改了种?
但很可惜,种姓制度经过千百年,已经造成了肤色和阶级上的固化。
首先来说说肤色。
如果你去印度旅游,可能会很惊讶印度人彼此之间长得如此不同!
有的人像西欧人,肤白身高,还有黑发黑眸的典型亚洲人的特征。
有的人像非洲人,肤黑唇厚、身材矮小。
还有人介于二者之间,皮肤偏棕色,身材也算中等
印度本土的达罗毗茶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其实外形差异巨大。达罗毗茶人一般肤色较深,身材较小,而雅利安人则肤色偏白,身材高大,因此印度有句谚语,不要相信白皮肤的首陀罗和黑皮肤的婆罗门。
(左边高种姓;右边低种姓,但还能接触,属于首陀罗)
但其实肤色并不是评判种姓的准确标准,比如演员阿米尔.汗。汗姓Khan,源于突厥语,意为“君主”、“王公”、“领袖”,是穆斯林贵族种姓,在印度种姓中属于仅次于婆罗门的刹帝利。但阿米尔汗本人不高也不白,若是单凭肤色外貌判断就显得过于武断了。
(阿米尔·汗)
之前说过在印度,种姓和职业息息相关。长久稳定的职业分工必然形成巨大的阶级分化。
阶级的不同,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不同。
因此若一个低种姓的人想“冒充”高种姓的人,那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但生活是经不起丝毫伪装的。
“你们家供奉的是哪位家神?”
“你母亲是如何穿沙丽的?”
“你们家喝水的器具是什么?”
这些问题,作为婆罗门可以轻易回答,然而低种姓的人可能茫然无知,一问就露馅了。
在诸多生活方式中最重要差异的还是“祭祀仪式”的不同。
这点熟读《论语》的中国人应该很能理解,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注重祭祀的印度教中也是如此,主持祭祀的一般都是地位最高的统治者,他们的祭祀礼仪也是最繁琐的。
印度婆罗门一生中的祭祀仪式数不胜数。诸如受胎式(乞求受胎)、求男式(乞求生男)、结婚式等等。
种姓就是阶级,就是生活。
既然印度的生活中处处有种姓,那换个地方生活是不是能“重新开始“?
在印度的城镇或村庄里人口流动性很低,很多人世代居住于此,对彼此之间的种姓非常了解。如果“背井离乡”,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当地人见到陌生人一般都会问对方
“你的种姓是什么?”
根据传统,每个人都有知情的权利。因此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既然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根深蒂固,那就脱离这个充满歧视的社会,到另一个“自由平等”的彼岸吧!
“移民”可能是第一反应。
但事实依然很残酷,阴魂不散的种姓制度遍布在每一寸有印度人的土地上!
(思科歧视案)
2020年7月,《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硅谷中的种姓幽灵”的文章中报道了一桩不同寻常的职场歧视案件。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印度达利特种姓的工程师在思科公司任职时遇上了印度高种姓的经理,经理知道了他是低种姓后歧视他,削减了他的工资,剥夺了很多工作机会。
工程师愤而上报人力资源部后,思科公司竟然因为“种姓歧视并不违法”,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后来,高种姓经理还采取了报复措施,无端撤销了工程师在两项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这样严苛而压抑的种姓制度可能让大多数人都觉得难以理解。
马克思曾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形式是种姓制度。”作为一种落后的,带有歧视性色彩的,严重违反人权的一种社会存在,既得利益者保卫“成果”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低种姓人意识不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什么备受欺凌的低种姓人不反抗?
(甘地)
在20世纪,民主的大潮席卷封建落后的印度,圣雄甘地把“达利特”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想扭转低种姓的地社会地位。
1947年,印度经过艰难的战斗后终于成为独立的国家,在《宪法》(1950年)第十五条中规定,对于贱民实行不可接触的歧视即可构成犯罪行为”,这意味着印度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
此外,从1947年至1951年,印度的26个邦中有22个邦制定出了保护贱民的法律。
但是一直到现在,种姓制度在印度仍然深入人心。要想真正地实现人人平等,不仅仅需要法律,思想上的转变才是当务之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