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知道孔子,孔圣人,是从当年的“批林批孔”开始的,那时候对待孔子可不比现在,全社会都叫他“孔老二”,后来知道因孔子在家族里男孩中排行第二,所以在破四旧,打倒牛鬼蛇神的年代成为污蔑孔子的诨称。 我对孔子的尊重,对他的了解,不仅是为了赶时髦,也有对他的思想和理念的赞同的成份,更有同为山东人的荣光! 以前,对孔子知道最多的是他的《论语》、《春秋》等著作,以及他开平民入学的先河,破除了此前,只有皇家和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戒律。后来知道,孔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远远不仅如此。中国的国学大师柳诒徵(1879年---1956年)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以说孔子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的“万世师表”的“文圣”地位。 有人把孔子的思想尊称“儒教”,从孔子思想、著作对后世和百姓的影响来说,此说恰如其分。他编写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统称为《六经》。把2000多年前的古文明典籍保存流传下来,是孔子给世人的巨大贡献。他整理编写的《诗》即《诗经》,上古时的歌谣,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最完整、最可信的古籍,其历史价值可与希腊的《荷马史诗》媲美。《书》,即《尚书》是记载上古历史的。《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礼的历史发展研究,二是治国之礼,三是日常礼节规范,他曾提倡“克己复礼”。《乐》孔子对乐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周游列国时,在陈断粮7天,他还弹唱不断,他也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易》本为上古先民卜筮的书,他不仅整理研究了《周易》,还作了诠解,写成了《易传》。《春秋》是古代编年史,孔子编作《春秋》是在70岁后,是完全代表了孔子的思想理念和见解的著作,是为后代帝王立法的一本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感叹说,那些享受荣华宝贵的人与孔子比,他们是一时的显赫,但只是历史瞬间的一个过客,与草本一样早就腐烂了。作为布衣平民生活的孔子高尚人格与仁义学说为后世传颂敬仰,是任何君王所无法达到的地位。 孔子对教育所作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现在看也是后来者无法企及的。著名的“杏坛讲学”,映照后人。孔子以前的教育,是官办的只有贵族上层社会子弟才有资格上学,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开办了第一家私立学校,不管地位贫贱,只要送来十条干牛肉,都收做学生。他的学生遍及各地,桃李满天下,有72贤人,3000弟子,并因材施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发明了启发式教学的“叩竭法”,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正反两方面启发学生。提倡学生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民主教学师生平等。 “自古圣贤多寂寞”。孔子一生志在行道,却始终不得志,命运坎坷。他3岁丧父,17岁丧母。自幼好学不耻下问,为了学琴他从山东跑到山西向晋国著名音乐家襄子学鼓琴。30岁掌握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后来的《六经》,被称作是进入上层社会必须的条件。30岁左右收了第一批弟子。其中有子路、冉有、子贡、颜回等。直到51才从政,当上了中都县都宰,即现在的山东汶上县南,相当于县长,后又提升为全国主管土地和工程建设的官员。好景不长,由于孔子不满鲁定公的颓废,便辞官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楚国、经过14年的漂泊,68岁的孔子在饱受责难,难以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情况下回到鲁国。继续洙泗讲学,开始删述《六经》。 孔子在世虽已名声在外,也有人叫他圣人,但是,真正的被人敬仰,还是到西汉才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刘邦是第一个光顾孔庙的皇帝。此后,历代帝王尊孔祭孔,以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恭、宽、信、敏、惠,孔子创立的一系列道德观念成为一种准则。以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大众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传统美德。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根基,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认可。比如:先富后教、与人为善、谦虚礼让、仁义道德…,2000多年后,与今天的社会仍然十分的贴切。 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目前,孔府、孔庙、孔林,已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孔林是孔子及后人的墓地,当初不怎么引人注意,东汉时也只是占地一顷,到清雍正已达3000多亩,传说孔林这里有几种怪现象,不栖鸟类,是孔林的奇异现象之一。这里松柏榆槐楷柞杨柳等十余万株树木,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但其中罕有鸟至,连无处不在的麻雀也踪迹全无。不长带刺的植物,是孔林的奇异现象之二。不进丑陋的动物,是孔林奇异现象之三。茂密的植被本是动物猎食隐居的最佳场所,却见不到像兔、狐、獾、刺猬、老鼠、蛇这类小型动物出没。不免给两千多年来的圣地佳境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就在我的家乡不远的夫子洞传说是孔子出生的地方,但是,当地常生长的一种类似枣树的荆棘,本来它的刺是向上长的,可夫子洞的却是向下长,传说是怕刺伤了幼小的孔子的缘故。 但是,孔子对后人的影响可是无处不在的!在民间传说中“七十三,八十四”,是生命中的两个坎,确是普遍认同,这也是源自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而在民间传开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本来自孔子的经历,却成为今天人们的成长和立命之道。
万世师表是谁写的(万世师表是谁对孔子的赞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