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垂髫之年(垂髫之年是什么意思)

垂髫之年(垂髫之年是什么意思)

垂髫之年(垂髫之年是什么意思)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涌现出的“九五至尊”多达400余位。但是,在这400多人中,唯有一人最为特殊,他便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个集皇帝、傀儡、汉奸、战犯、合法公民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千古奇人。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在其身死道消之后,后世人总会将其一生的所有作为盖棺定论并追加上一个中肯的谥号。垂髫之年(垂髫之年是什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涌现出的“九五至尊”多达400余位。

但是,在这400多人中,唯有一人最为特殊,他便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个集皇帝、傀儡、汉奸、战犯、合法公民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千古奇人。

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在其身死道消之后,后世人总会将其一生的所有作为盖棺定论并追加上一个中肯的谥号。

垂髫之年(垂髫之年是什么意思)

垂髫之年(垂髫之年是什么意思)

不过,作为一个身世较之前面400多位帝王也尽显奇特的溥仪,就连死后的谥号也同样曲折离奇。

自从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后,满清的遗民便一直对于给溥仪上谥号一事争论不休。

最初,随国民党逃往台湾的昔日爱新觉罗贵族们为溥仪定了“清恭帝”的谥号。《逸周书·卷六》中对于“恭”字谥号的注解为:尊贤敬让。

从字面意思看,恭帝的谥号应该都是归属于那些才能、品德尽皆超然的帝王,但自从晋朝以后,此谥号却多用于前代王朝的亡国之君,所以实际意义是含贬义更多一些。

如果按照历史的惯例,那些居住在台湾的满清遗民给溥仪所上的谥号倒也确实有着几分依据。

只是值得玩味的是,“恭帝”这个谥号多为后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嘲讽前朝的皇帝而上的,作为同家族的后人给溥仪上这个谥号却显得有些滑稽。

当给溥仪上谥号的热潮传至内地时,大陆的许多昔日“前清遗老”也尤为重视,对于给溥仪上何谥号也是纷争不休。最终,经过多轮的争辩,最终也定出了一个谥号——清愍帝。

和前文所描述的“恭”字不同,愍,其无论是字面还是实际意义上都是贬义。据《逸周书》中记载:在统治期间,让国家遭受外敌欺辱、使人民遭遇无边苦难为愍。

虽然与“恭”比起来要贬抑许多,但“愍”字却是最为适合溥仪的谥号,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因为“愍”通“悯”,另一层的含义是哀怜、同情之意。纵观溥仪一生,除了作为新中国公民,从未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所以说这“清愍帝”似乎更能贴近他的一生经历。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溥仪生于北京。作为满清皇族,大多姓爱新觉罗之人都会一生富贵无忧,然而溥仪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从他的生命在娘胎里凝结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遭遇。

溥仪的父亲是载沣,但他的生母苏完瓜尔佳氏却并未载沣的婚约福晋,而是被慈禧太后所强行指婚给载沣的。

因为,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而其本身亦是深受慈禧喜爱,幼年便被慈禧收为养女亲自调教。

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便一直对光绪心怀怨恨,甚至想要找寻机会将其废掉另立一个“听话”的新君。这个将要继承整个大清国的幸运儿,便是载沣和瓜尔佳氏的儿子溥仪。

1908年冬,慈禧与光绪双双病重,为了稳固本就岌岌可危的满清江山与自己的地位,慈禧下令将3岁的溥仪接入皇宫抚养并正式内定为皇位继承人。

不久,光绪帝病死在紫禁城,满清王朝也由此迎来了它最后一位皇帝。

1908年11月14日,在光绪驾崩的同一天,慈禧拖着已油尽灯枯的身体将尚不满3周岁的溥仪扶上了帝位。

如果不出意外,溥仪的命运将会和光绪一样,一生都活在他人早已安排好的剧本里,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提线木偶。但是,在那巨大变革的历史节点,溥仪的命运却是悄然发生了改变。

1909年,轰轰烈烈地挽救大清王朝的改革开始了,上至军机大臣,下至各省道正副总兵,内起皇宫禁卫外至呼伦贝尔等边境国线,溥仪政府似准备将数十年的内部腐败一扫而空。

但是,彼时的溥仪不过也还是个刚刚学会行走,一见到生人就想躲在乳母身后的幼儿罢了。

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还没等展现出成效,便因为所牵扯到的利益集团太多而混乱不堪。除了朝廷内部派系林立,更使得满清无法逆转的,是南方革命军的起义大势。

1911年10月10日,准备充足的南方革命党人在武昌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开端。

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早已不堪清政府无能、苛刻统治的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在发起革命的短短两个月内,全国便已经有着超过三分之二的行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此时,虽然全国解放为民主的共和制国家的大势已经注定,但横亘在革命军面前的仍有一座大山——北洋军。

尽管自辛亥革命以来,清政府的败亡如倒山一般,但其真正的军事实力其实并未有太大的损耗,因为那位满清末期最具实力之军队的实际掌控者袁世凯在坐山观虎斗。

在这最后决战的时刻,一心为公的孙中山先生决定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安危而不愿与北洋军活力冲突,选择了以让出大总统之位而令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建立奉行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但可惜的是,孙中山先生还是看错了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在得到了孙中山亲口承诺后,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颁布诏书,不过才6岁的溥仪结束了他的第一次皇帝生涯。

作为促成了这场中国几千年社会制度变革的当事人,溥仪仍旧还是一脸懵的状态,也根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因为他每日在紫禁城玩耍的生活并未因此改变。

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梦想,袁世凯给予了满清宗室最大的优待,溥仪仍旧可以在紫禁城称帝,一切礼制章法不变,只是范围限制在了紫禁城,史称“逊清小朝廷”。

在小朝廷的那几年,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广泛,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失去的所有是多么珍贵。

1915年底,偏执的袁世凯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本性宣布恢复帝制,但这本就是阴谋策划的中华帝国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3个月后,袁世凯又灰溜溜地退位不久因病逝世,本就混乱不堪的北洋政府开启了军阀混战的乱世之局。各地北洋军阀纷纷刀戈相向,让前清遗臣张勋嗅到了“扶龙之功”的机会。

1917年,张勋抓住段祺瑞与黎元洪爆发矛盾冲突的机会,暗中联络前清宗室,向溥仪表忠心想要拥立其复辟。

这一次,溥仪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是那个什么事都不知情也不懂的“吉祥物”。他想要冲出紫禁城高耸的围墙,拿回那属于自己的万里江山。

7月1日,经过密谋,张勋发动兵变迎归溥仪为帝。再次坐上那个曾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龙椅,12岁的溥仪萌发了欲“恢复先祖荣光”的念头。

只是可惜,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这不过只是黄粱一梦。在王朝复辟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溥仪第二次被迫退位。

自3岁入宫,溥仪近10年都没有踏出过紫禁城一步,这使他异常渴望自由。

1919年,英国军官庄士敦被聘请为帝师,教授溥仪地理、英文等功课。在庄士敦的教导下,溥仪逐渐开始接受新思想,甚至将象征着传承的长辫都剪掉。

溥仪寻求自我解脱的行为在陈宝琛、郑孝胥等守旧派看来是愚蠢的,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溥仪与这些往日的王公大臣们开始积聚着矛盾。

期间,溥仪还曾计划着逃离那座困了他10余年的紫禁城,但终究没能如愿。

1924年,直系军阀冯玉祥临阵倒戈,推翻了北京军阀政府准备再度造就真正意义上的民国。

然而无数守旧派的横插一脚让他明白,前清永远是革命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冯玉祥当机立断,派军队将溥仪等一众昔日皇族赶出了紫禁城。

被圈禁在紫禁城10余载的溥仪,终于享受到了“自由”,虽然是以被驱赶的方式。但是,那种不再处处受人管制的气息令得溥仪着迷,而他更没想到的是,脱离了紫禁城带给他的除了自由,还有无边的堕落。

自紫禁城出来后,溥仪在日本人的保护下到了天津。在这里,经由日本的刻意讨好,使得溥仪享受了西方列强的优待,他们仍旧以皇帝之称称呼溥仪,这让溥仪很是志得意满,也萌发了想要二度复辟的念头。

但是,除了那些前清遗老,真正有实力帮助溥仪的张作霖、吴佩孚等军阀却只是光说不做。

尽管心中仍旧在编织着再度为帝的梦,但多次的碰壁,让溥仪也渐渐感到心灰意冷。就在这时,一直都对他友好相待的日本,再度抛来了橄榄枝。

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全球的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同年,日本间谍土肥原找到溥仪,并表示将在东北建立一个新国家,而溥仪将会是这个国家的皇帝。

一直想要真正做一次皇帝的溥仪当即答应,即便是面对父亲载沣的阻拦与怒骂也全然不顾。

1934年3月1日,溥仪终于第三次登上了帝位。但与其想象中的不同,溥仪这一次仍然没有获得梦寐以求的权力,还是一个傀儡。

更令他悲愤的是,这一次除了傀儡皇帝,他还得到了另一个被后世不耻的身份——卖国贼。

在伪满洲国的11年皇帝生涯中,是溥仪最没有尊严的11年。他自以为日本人是他复国的第一依仗和助力,但其实不过只是日本侵略者的一颗用来“师出有名”的棋子。

这11载的深仇积恨,最终都化为了力量成就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8天。

1946年8月,溥仪被苏军送往了远东国际法庭,作为证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

最在那张仅方寸的证人椅上,溥仪第一次找到了从容、真实的感觉,有旁听者甚至在面对媒体时表示:溥仪将那证人椅坐出了龙椅的感觉。

在远东国际法庭,溥仪连续8天出席指证,面对气势凌人的美国检察官约瑟夫的刁钻提问,溥仪没有丝毫的胆怯与紧张。

他的语速总是缓慢却铿锵有力,而其所叙述的事实则更是让整个世界都震惊日本的丧心病狂。

当日本律师觉得溥仪的证词对于日本而言负面影响太大,而指责溥仪对于给了他自由和权力的日本如此恩将仇报时,溥仪大声地斥责:自由?这14年里,所谓的自由不过是一场猴戏!

在远东法庭上,溥仪将10余年来所受的屈辱一股脑地反击出去,罗列出了裕仁天皇等一众日本战犯犯下滔滔罪行的铁证。

在结束8天的作证时间后,溥仪认为等待自己的是毫不留情的清算,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却给了他重生的机会。

1950年,溥仪经由苏联政府引渡回中国在辽宁抚顺的战犯管理所继续服刑改造。

在这里,溥仪从一个事事都要靠人伺候的“皇帝”变为了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普通人,这对于溥仪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1959年,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溥仪成为了新中国首批战犯特赦名单上的一员。

随后,党和国家也在秘密保护着溥仪不受到报复,并给他提供了一个能够创造自我价值也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机会——得到了花匠的工作。

1960年11月,溥仪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张证件——选民证。当他看到其上自己的名字时,溥仪激动地落泪:“即便是将我做皇帝时的所有珍宝加在一起,也没有这张选民证贵重啊!”

1961年,听说溥仪的转变非常巨大,毛主席在颐年堂亲自接待了他并与其交谈很多。

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开导他让其不要一直对过去耿耿于怀,以前所做的那些错事也并非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如今既然身为新中国的公民,就要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事。

期间,溥仪曾表示想要整理一下他此生的往事,在谈话的最后,毛主席叮嘱溥仪:

你能有这个想法很好,但一定要记住,无论是写回忆还是往事,真实是最重要的,这里面的意思除了要你尊重自己的亲身事实也要尊重历史。

1964年,溥仪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出版,书中真实记录了溥仪坎坷而又令人同情的一生。

纵观溥仪的一生,自牙牙学语到人至中年,溥仪一直都是一个被人牵着走的可怜人。愍字谥号,可以说是将其一生形容到了极致。

但是,无论有多么契合,溥仪离世时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离去的,所以所谓的谥号充其量也只是家族内部的一个自我安慰罢了。

上一篇: 牛顿故事(牛顿故事的启发)
下一篇: 欧洲最大的国家(欧洲最大的国家排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