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两岸,民间自古多好乐。无论丝竹管弦,平常人家常藏有一件两件,有钱人家甚至置备成套乐器。茶余饭后,或独自弹奏,陶冶情操,或左邻右舍聚会一处,相互应和。民国时期,各村落多有乐馆,如达濠的巡司埠丝竹社、焦桐乐社、云嗷乐社、小阳春乐馆;河浦的余香乐社;马滘的半云乐社、麟日轩乐社皆名噪一时。这些乐馆乐社在当时涌现出了很多造诣颇高的人才。
虽然乐馆乐社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减少,但民间仍有部分潮州音乐爱好者时常聚在一起演奏,由此也在濠江区造就了一位民乐乐器演奏与制作技艺精湛的盲人乐师蔡秋标。
盲人摸什么(盲人摸什么成语)
盲人乐师蔡秋标正在演奏
蔡秋标现任濠江区达濠街道潮乐协会会长,他五岁时双目失明,但不以眼盲而己悲。十几岁的时候,他觉得必须学一门技艺谋生。因本身爱好音乐,十八岁开始师从著名乐师郑森耀学习二弦,后来又师从郑森耀的师父杨广泉学习古筝。学习乐器弹奏之后,他开始尝试修理乐器。从旧乐器入手,他试着拆装,并通过双手的摸索,将乐器的形状构造和尺寸牢记于心,再用纸板制成模型。为此,他默地自称是真正的“摸”生者(方言“摸”与“谋”谐音)。
蔡秋标正在检修乐器
1971年,二十五岁的蔡秋标正式开始制作乐器。最初开办的乐器制作工厂,规模有四十人左右,他自己当师傅教授学徒制作。但因为这一行收益不多,越来越少人愿意学,后来工厂关闭,变成个人小作坊。
蔡秋标的工具
平时演奏的乐器他都会自己制作,买来乐器配件,组装加工。给琴筒贴蛇皮或镶嵌贝壳装饰,琴筒中央嵌上蚶壳以固定弦丝,做弦杆,装弦弓,给弦匣包贴皮革,以热水熬煮玳瑁制作古筝指甲等。制作的乐器种类以弹拉类为主,有二弦、椰胡、三弦、琵琶、古筝、扬琴等。他几十年如一日,慢慢“摸”出了门道和经验,制作技艺也越来越娴熟。出自他手的乐器音色好,音律准,做工精美,还曾远销东南亚。
一张“伤痕”累累的小木凳,就是蔡秋标的工作台
蔡秋标家中小小的工具柜里,装满钻凿刨锯等各种工具。一张划痕累累、钉孔满布的小木凳,就是平时制作乐器的工作台。因为靠盲摸制作乐器,双手经常被锤伤割伤,手上那些深浅新旧的伤痕,正是他谋生不易却乐在其中的最好见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达濠古城内传出了阵阵丝竹之声,激越昂扬的打击乐中夹杂着丝弦管乐之声,时而气势恢宏,时而婉转悠扬,过往之人无不被其吸引,纷纷驻足聆听。
达濠古城内乐团在排练
这是濠江潮州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吴顺喜带领乐团正在排练演习,为即将到来的潮乐演奏会做准备。只见吴顺喜立于场中司鼓,表情丰富,鼓槌击打强弱有致,指挥着乐队的演奏。表演充满激情,一曲完毕,让人禁不住拍手叫好。再观乐团成员,年龄跨老、中、青、少四代人,可见濠江民间音乐的群众基础之广泛。
吴顺喜立于场中司鼓
濠江民间音乐,即广义上的潮州音乐。潮州音乐是由历史上北方中原汉人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与潮油民间乐调相互渗透,并吸收正字、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等诸多剧种的音乐演化而来,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广泛流传于潮油等地区,被誉为“华夏正声”“中原古乐的活化石”。潮州音乐基木上可分为潮州大锣鼓(含潮州小锣鼓)、弦诗乐、潮阳笛套、细乐和庙堂音乐这五大类的形式组合,是一种庞大而完整的音乐体系。
濠江两岸历史深厚,人文荟萃,爱乐之风长盛不衰,精通音律者代有才人,乐馆乐社遍布十里八乡。濠江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明朝时己相当兴盛,至清朝中期,活跃在各个民俗场所的乐社有三十多个,大锣鼓二十多班,盛极一时。民国时期有阳春乐社和绿竹乐社,均成规模,各具艺术特色。此外,还有大锣鼓和笛套锣鼓队十多帮,活跃于濠江各乡村。潮乐在濠江民间数百年传承,延绵不衰。2003年,由濠江区内十个民间音乐社团在濠江区委区政府组织下整合成立濠江区潮乐团,自此濠江民间音乐社团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
濠江近现代民间音乐主要分成两大流派:
潮州大锣鼓
文/图|徐舜希唐兰燕
编辑|陈森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