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让敌军攻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守卫关口!”一位年近70的老人在大战爆发前的作战动员喊话。
冯子材的个人简介(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此刻他面对的是当时号称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法国,而自身则是带领在多次面对外国列强而屡战屡败,军备和人员素质均远不及敌军的清军。不畏强敌,轻身为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七旬老将是如何带领晚清羸弱的军队打败世界陆军第二强国的法军,成功守卫我国西南边陲,成为中越边境战神,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抗战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事迹。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镇南关大捷的晚清主将冯子材的传奇一生。
冯子材因为家境贫寒,从小没受过太多的教育,只上了两个月学堂就辍学谋生,跟随众人从事各种底层工作,更是居无定所只能躲进寺庙避寒。到15岁那年,祖母去世,冯子材为了生存,流落街头卖艺,从此与刀枪剑戟有了接触。在20多岁时便习得了一身的好武艺,据说上百人的围攻他也能凭借武艺全身而退,是当地有名的武艺高手。凭借着一身的好武艺,冯子材成为了一名专门帮商客押送货物的保镖,生活才逐渐有了保障。
道光三十年(1850年),冯子材在家乡广西聚众起义反清,成为了广西当地的一股反抗清王朝的势力。广东天地会首领刘八带领起义军准备进攻博白,期间经过冯子材部曲所在的根据地,冯子材见天地会势力强大,且目标一致,于是率众加入了广东天地会组织的起义军,一同进攻博白。
但刘八带兵进攻博白出师不利,最终战斗失败,作为起义军其中一员的冯子材,本应该按谋反罪论处,却凭借年少时练就的一身好武艺,成功被清政府招安,免去了杀身之祸,由此进入了清军的军旅仕途。
冯子材在接受清廷的招安后,所属部队归于知县游长龄的部队中,并接受改编为“常胜”勇营。冯子材在接受招安后追随广西提督向荣前往两广边界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期间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屡攻屡克,很快就平定了当地庞大的农民起义。
冯子材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初露锋芒,在军中也扶摇直上,很快就被提拔为千总,更是在平定博白的农民起义后,受清廷所封的“色尔固楞巴图鲁”的勇士名号,此时的冯子材是一颗在清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日后成就破法传奇民族英雄的开始。
冯子材在两广边界镇压农民起义屡建战功,因而获得清廷的嘉奖和提拔,在军中逐渐拥有名望,并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冯子材跟随提督向荣奔赴与太平军交战的战场。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冯子材率领部队在南京城外驻扎,协防清军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
随后,冯子材一路追随的广西提督向荣因病逝世,冯子材则转到军务帮办张国梁的部下。而后在跟随清军与太平军大战,先后攻克了镇江和丹阳两座重镇,更是在一天之内连克七十余座堡垒,大有燕国名将乐毅连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的气势。
连冯子材的上级张国梁也摸着他的后背说,“你作战十分勇猛,我远不及你啊!”。此战过后,冯子材因军功升任副将,在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国梁,成为部队中的二把手,更是众将士心中的精神头领。
咸丰八年(1858年)一月,清廷在逐渐收复失地后,重新在南京城外设立“江南大营”,挖战壕,筑高垒,意图围困天京,给予太平军最后一击。
同年九月,太平军青年将领的悍将陈玉成和李秀成带领精兵攻打南京城北岸清廷的“江北大营”,冯子材率军前往救援,却被陈李二人的军队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大败而归,仅剩几百近卫随冯子材逃往“江南大营”。
此战是冯子材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的首次大败。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军在青年将领的带领下,兵锋越战越勇,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冯子材随上级张国梁逃往丹阳,又遭到了太平军的伏击,张国梁在此战中落水溺死。
战后,冯子材收拾残军,并且再退至镇江驻守。至此,冯子材遭遇了他从军以来最大的溃败,但仍看准时机反击太平军,攻下溧水,扳回一局。战后清廷继续加升冯子材为总兵,冯子材由此进入到军队的领军级别行列。
同治元年(1862年)初,冯子材率军镇守镇江,期间治理有方,治下井井有条,虽然部队经常粮饷不足,但也甚少怨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期间太平军多次进攻也无法攻克上下一心的镇江大营。
而对于其他私自设卡赚粮饷的行为,冯子材也是极其反感,当时南方两大军事集团,湘军和淮军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而冯子材却不畏强权,向曾国藩多番建议彻查以正军法。冯子材刚正不阿,赏罚分明,深受百姓和士兵的爱戴,在军中威望达到了高峰。
随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了下去,清廷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冯子材被任命为家乡广西的提督,赐穿黄马褂,封骑都尉。封官拜印,衣锦还乡,此时的冯子材步入职业生涯的巅峰,也实现了其由一个贫苦孩子到一方统领的传奇。
同治八年(1869年),奉命由镇南关进入越南,追击吴亚终率领的反清起义军,连战连捷,攻下其占领的安边和河阳,并击杀叛军首领吴亚终。
在招降其余的起义残军后班师回朝,路上吴部归降将领复叛,冯子材率军返回攻击,并击败复叛部队,回国后受清廷升迁世职。
光绪四年(1878年),冯子材的旧将李扬才因不满军中待遇,于是率部反叛,带兵进入越南颠覆当时越南的阮氏政权,意欲夺取越南土地割据自立为王,冯子材受朝廷的指派,第三次入越作战,由于冯子材作战经验丰富,且叛军多为临时组建的乌合之众。
最终冯子材击破李扬才部队,并生擒回国,叛军皆为冯子材所招降,由此平定了越南地区的叛乱。
中年冯子材在西南边陲多次平定叛乱连战连捷,更是三次入越作战全无败绩,身经百战且攻必克战必胜,也为其后传奇生涯的巅峰镇南关大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七年(1881年)冯子材再次回到了家乡广西任提督,一年后冯子材告老还乡,用其光辉灿烂的军旅生涯,完美地退出了仕途。
镇南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光绪九年(1883年),为了争夺越南的宗主国地位,清法战争爆发。
清军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各方面不如当时号称世界第二陆军强国法国的情况下,在越南战场连战连败,节节败退,越南形势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西南边陲的安定。
危难之际两广总督张树声找到了曾经名震西南且有三次入越战争全胜的冯子材,请这位昔日的悍将出山训练军队。
此时的冯子材已经是一副农民打扮,正在享受着自己晚年的退休时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对张树声的请求冯子材一开始并不愿意出山,表示只想颐养天年,但出于家国情怀,且张树声也是有名的贤士,便启程去拜访。
恰逢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接替张树声,张之洞以礼相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说服冯子材重新出山披挂上阵,第四次出战越南,也由此成就了冯子材军事生涯乃至晚清史上最精彩的一场大胜。
光绪十一年(1885年),冯子材被任命为广西边境军事事务,当时的督办是苏元春。走马上任后,谅山就传来了战况,法军已经焚烧镇南关后撤退了。
龙州情况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的山岭十分险峻,在视察过民情过后,命人修筑防御工事,修筑了全长一千多米的长墙,更是派军在后驻守,双方互相形成犄角之势,以抵御法军的进攻。
法军即将攻打镇南关,冯子材判断敌军必然会提前到达,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力主带领清军先发制人,在法军赶到之前袭击对方。
随后法军勃然大怒,并兵分三路,兵锋直指镇南关。冯子材得知情报后,带领全军誓师发言“如果让法军入关,我们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全军士气大涨,与法军展开厮杀。
法军攻打长墙时十分激烈,清军各路部队奋力反抗,炮声连绵不绝,子弹壳在阵地上堆积如山。法军部队逐渐气势降低,攻势减弱。第二天法军卷土重来,冯子材坐镇中军指挥,兵分三路迎敌,更是拔出配剑,有后退者立斩。
见战况激烈,冯子材的两个儿子也投入战场,年近七旬的冯子材更是亲自上阵杀敌,带领大刀队与法军血战。战士们见主将父子齐上阵,冯子材尚有廉颇之勇,愈发士气高涨,奋勇杀敌,附近的侨民和民兵也一同相助。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清军大胜,连杀法军数十名将领,一路追杀敌军二十里开外,两天后更是连克数座城池,全面收复所以清军失地,一仗扬名,打出了大天朝的军威。
冯子材率军接连取胜,受殖民者压迫已久的越南人民也奋起反抗,各地箪食壶浆以迎清军,更是为清军做起向导,运送粮食,一同打击法国侵略军。
此战杀伤法军近千人,法军将领尼格里被打得打败而归,法国内阁首相茹费里被迫辞职,也是中国反侵略战争中一次重大的胜利。冯子材因此战功垂千古,青史留名,成为中华民族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冯子材回国后奉旨督办广西防务,获封太子少保,改三等轻车督尉。
只可惜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不败而败,签下不平等条约,最终让出了中国在越南的宗主国地位。
冯子材故居及雕像
光绪十三年(1886年),冯子材率军前往海南岛平定当地的黎民起义,清廷下诏加升云南提督,冯子材因病未能上任,返回广西家乡任职,颐养天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一带会党反清起义军叛乱,两广总督请求冯子材再次出战,这一次老将冯子材仍无退意,决心提兵上场杀敌。可惜在编练好军队后,并带领两个儿子即将启程之际,将星陨落,一代民族英雄、抗法名将,因病逝世,永远的长眠于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战场上,享年八十六岁。
冯子材戎马一生,在战场上面对敌军临危不乱,沉稳指挥,不仅能在中军帐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能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陷阵,斩敌无数,将生死置于度外。上能指挥部队发挥军事才能,下能披挂上马展现高超战斗技巧,是晚清时期一名不可多得的悍将。
在民族危难之际,冯子材能够有廉颇之勇,以67岁高龄与当时的世界第二陆军强国对垒,将生死置于度外,勇气和胆气都令人敬佩,戎马一生,最后长眠于战场之上,死得其所。不畏强权,抵御外敌,冯子材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主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