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⑥,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话说项羽集团最大的智囊范增来劝说项梁起义,他应用了楚南公的这句话。至于楚南公是谁,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应该是楚国的一个贵族智者。而“三户”指什么也有很多说法,主流有三种:一是字面的意思,就是三户人家,表示楚国人坚决反抗的决心;二是指楚国的三大贵族,屈氏、昭氏、景氏,这是楚国后期左右楚国朝政的三大贵族,他们是楚国贵族利益的代表,最出名的就是屈原,《史记·楚世家》也出现过将军景缺、将军景阳、柱国将军昭阳、昭雎、宰相昭子等人,他们也是最痛恨秦国并且最有实力的人;三是指地名,位于丹江口水库今淅川县老城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及古丹阳城,为楚先祖立国所在地,也是楚先祖宗祠所在地。我自己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这也是大众比较熟知的说法。因为后两者很难解释“虽”字,并且项梁也不属于三大贵族之一。不管怎样,历史验证了这句话,最后真的就是楚国的贵族项羽和楚国的平民刘邦灭了秦国。那么这句话到底蕴含了怎样的逻辑,为什么能够实现呢,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试图解释。
天时:从秦朝自身来看,“天下苦秦久矣”,那么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趋势。而秦朝统一这时还没多久,很多都是六国的遗老遗少,而要推翻秦朝,从起义开始,最直接也最让人接受的就是以六国的名义来恢复前朝的制度。而从六国实力来看,楚国是最具冠军相的。一是楚国没有内乱,是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虽然被秦国灭亡了,但过程很艰难。而其他国家各有自己的硬伤,三晋本来就是分裂出来的,韩国一直都很弱小,魏国虽然战国初期很厉害但后期也变成鱼腩了,只有赵国是个军事强国,可赵武灵王之后的君主都很菜,再加上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也没有了反抗秦国的力量。而燕国和齐国菜鸟互啄,都差点被对方灭国,哪里还有力气反抗秦国。而楚国则一直都是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存在的,甚至在楚国灭亡前期还有项燕打败秦国大将李信的情况,也就是说他先天的基因就很强大。
楚虽三户能亡秦(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地利:先说三晋,直面秦国,是秦国统一全国的绊脚石,自然最先被灭,没什么好说的。燕、齐、楚三国中,齐国在中原,地势纵深不够,再往东就只能跳海了。燕国在北边,再往北就进入西伯利亚了。而楚国在南方,当时的珠三角还是荒蛮之地,但战略纵深足够,往东则可以到吴越,东海之滨。楚国在战国早中期的地盘是最大的,全盛时楚国的面积有150万平方公里,大约是七国总和的一半。秦国消灭楚国也是最吃力的。这就让人觉得只有楚国能与秦国抗衡,那么用楚国来号召抵抗秦国也是最有效的。另外,楚国后来定都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江浙沪皖包邮区,这地方离秦国的首都咸阳很远,所谓“山高皇帝远”,这里的起义在交通和通信上不发达的古代,是很难管理的。
人和:其他国家的君主对秦国几乎是毫无抵抗的软骨头,比如齐国,觉得自己离秦国远,还想看好戏,结果其他六国都被灭了,齐国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楚国虽然也惧怕秦国,但他们还是有抗衡之心的,否则从楚怀王到楚顷襄王也不会多次在抗秦和联秦的道路上反复迂回。而正是楚怀王多次被秦国欺骗,甚至被秦国囚禁,客死在秦国,让楚国人对他更加的怀念与热爱。所以后来项羽才找到楚怀王的儿子熊心,建立了西楚,让熊心称楚怀王,就是利用人民对楚国和楚怀王思念的这个心里,让人民产生共情,引导一起反抗暴秦。楚国地大,人口自然也多,楚国有着700万的人口,位居当时七国之冠。所以从概率上来看,也应该是楚国人推翻秦朝呀,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
有了天时、地利和人和,那么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就并不是空穴来风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