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布置策”执行后,边疆总算稳定了下来,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特别嘲讽的一件事,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明末属于一种很戏剧的情况,连国家的内部都没安定,外部却先太平了,你说扯不扯?况且,这朝廷里面闹得还不是一般的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呢?那可比关外打架严重多了,当然,那如果大家不内斗,外面的清军又攻不进来,也就不会出现一种情况——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总而言之,都是自己人惹的祸。
大明皇太孙朱由检方从哲(方从哲是什么党)
既然说到这,边疆的事情咱们先暂告一段落,现在我带大家来看看,宫里又是什么个鸡飞狗跳的情况。
在我的记忆中,现在当权的首辅,叫作方从哲,不过咱们先不提他,因为在他之前,还有一个比他出名很多的人,想必你一定记得,他叫叶向高,而且你一定也记得,叶向高是东林党的元老级角色,是由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一手给抬上去的。
关于叶向高的故事,我觉得可以和大家一起了解了解。
叶向高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不简单,他出生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当地人称之为“后叶村”,大概位于今天的福建省福清市。那时候正值嘉靖三十八年,大家也应该想到什么了,没错,此刻这里正遭受着倭寇侵扰,百姓根本没办法好好生活,很不幸,叶向高就身陷其中,而且当年的他,还只是个不会走路的幼童。
那一天,是叶向高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日,村子里本毫无预兆,可刹那之间,成片的倭寇就杀进了村内,抢了粮食和钱,又要抢走人命,逼得村民们到处乱跑乱窜,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女人为了活命,不得已躲进了一间茅厕里,但她其实也不怕死,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茅厕里,母亲肚中的羊水突然破裂,十月怀胎,她知道时候已经到了,可偏偏时候又太不凑巧,于是她只能忍着剧痛,用力捂住嘴,让自己不要出声,还好幸运的是,倭贼没有发现她,孩子最终也顺利出生,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孩子刚出生时,是没有名字的,由于战乱,母子俩被迫远离家乡,漂泊不定了很久,在外面,她们过的是乞讨的生活,睡的是街边随意铺盖的茅草堆,吃的是别人剩下的饭菜,日子犹如牲畜,直到嘉靖四十一年,母子俩才终于熬到了头。
因为这一年,有一位将军来到了福建,赶走了这些侵略者,挽救了无数难民,他的名字,叫作戚继光。
福建的倭患被清除了,这对母子俩也如愿回到了家乡,最满足的是,她们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了,后来,孩子的父亲给孩子取了个名,叫“向高”,寓意很简单,希望他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高。
我相信,在嘉靖四十一年,当叶向高被拯救的那一天,他是心怀感恩的,也许他的偶像不是戚继光,但你要说他没有一点触动之心,我是不认可的,而后来的事实也已经证明,虽然东林党是个口碑不好的群体,但叶向高却像是一股清流,他没有一套假惺惺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主张,也没有被利欲熏心,更无心去加入什么党派斗争,说白了,他是个心怀天下的良臣,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
不过光讲没用,咱们还是拿证据说话。
隆庆六年,叶向高参加院试,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场考试,可刚入道他就中了榜,摇身一变,晋升为了秀才。考中秀才,对于咱们现代来说,好像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各位要知道,明朝的隆庆年到万历年间,全国人口大概是六千万人,平均下来,每个县(共1427个县)至少四来万人,然而一个县最多只能出二十个秀才,所以秀才看似是门槛,其实已经成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跨不过的心坎。
万历七年,叶向高继续参加乡试,这是他人生的第二场考试,结果他又榜上提名,考中了举人,举人有多难考呢?比如一共有五百人参加了乡试,最后能被录取的,仅有十几人,更疯狂的在于,能参加乡试的前提,是考中过秀才。想必你肯定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吧,范进赶考了几十年,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中举之后,他就疯了(可见考成的不易),反观一看,此时的叶向高才刚满二十一岁,很多同龄人在这个阶段,连院试都没考上,他却一飞冲天,早早功成名就,你说他天资聪颖,我肯定是信的,但我更多则认为,这正是他从小的经历造就了他。
四处辗转的奔波、吃不饱饭的生活、无家可归的流浪,当你有一天变成了难民,好不容易找到个能避雨的落脚点,这里的刁民却粗鲁地把你赶了出去,于是你只能躲了又躲、避了又避的时候,当你整天被饿得前胸贴肚皮,饿到肚子抽筋、浑身没有力气的时候,当冬天来了,外面零下几度,连老鼠都有地洞可以避寒,你却连一个能遮冷风的茅草屋都没有,更别说有张可以躺下休息的床的时候,你就能明白,读书改变命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了。
这个道理,叶向高应该比所有人都要深刻,所以他的成功既不是碰巧,也不是偶然,他拼了命地读书,是因为他不想再过那种苦难日子,他感受过当难民的痛苦,况且他被人救过(指戚继光),深知那种被人从地狱中拉回来的滋味,所以他由心而发,想要有一番成绩,去造福天下。在我看来,这就是叶向高的抱负,也是他穷极一生的志向。
当然,这离梦想的道路还远远不够,万历十一年,叶向高终于登上了科举考试的最后一条道路——贡士加身,迎接殿试。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考过了会试,考过会试的人,咱们就称之为“贡士”,而成为贡士的人,才能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即殿试。
可能我之前的表述有误,经常把进士和贡士的区别搞混,这里重新为大家再注明一下,通过会试的人,叫作“贡士”,而通过殿试的人,叫作“进士”,这两者的差别,那就不是差得一点半点的了。
在天资和努力的加持下,叶向高可谓如小行星撞地球一般,那叫一个生猛,别人花大半辈子都达不到的成果,他二十五岁就全部斩获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十分难遇的天才,然而就在同一年,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因为他的殿试成绩,是第十五名。
第十五名,就是很靠后的意思,当然,这仅仅是相对于叶向高来说,毕竟以他的才华,绝对是能考进前五名的,别说这是我的想法,就连当时的首辅申时行,都觉得叶向高该排第一名!所以相信你也明白怎么一回事了,万历十一年的殿试,就是一场资本的运作。
我先来说说那年殿试的状元,他叫朱国祚[zuò],这名字应该很多朋友没听过吧,事实上,我也没听说过,我再来说说他的战绩,乡试第19名,会试第204名,结果突然之间,殿试就窜到了第一名,你觉得你敢信吗?要知道,殿试的难度非同一般,远远大过乡试和会试,你说他努力,我可以认,但再努力,至少也需要一定天赋,状元这个名号,不是谁都担得起的。
至于朱国祚的答题,大家可以去网上看看,内容实属乏味,也没有什么点睛之处,就是很常规的回答,所以说他能考状元,我真的保持怀疑。
此次殿试的榜眼,叫李廷机,咱们见过面,之前熊廷弼要在辽东修堡垒,就是这老兄给同意的,他这人呢,实力是真的具备,乡试和会试都是第一名,偏偏到了殿试,给排到第二名去了,你说蹊不蹊跷?
后来我才发现,这朱国祚,来自浙江,和当年的殿试座官(主考官)沈一贯,是老乡啊!不过朱兄有点冤枉,因为他为人很正直,没有想过走后门,真相呢,是沈一贯想拉拢他,才私自帮他提了名。
最倒霉的人,还是叶向高。
当年叶向高的答题写得很好,好到其他考官忍不住把这篇文章传给了申时行,申时行一看,非常高兴,说这人可以列为状元,但沈一贯一听,马上皱眉头了,“我好不容易遇到个老乡可以拉拢,竟然给我搞这一出?”沈一贯是个暴脾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手一挥,朱国祚升到了第一,李廷机退到了第二,而本该考上状元的叶向高,就落到第十五名去了。
你说这恶不恶心人?原来沈一贯这厮,从头到尾都是个搅屎棍。
从目前来看,叶向高这名次,应该是捞不到什么好活了,比如做六部重臣(尚书或侍郎)、进入内阁。然而,被资本左右的叶向高并未因为怀才不遇而舍弃初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于万历二十六年,在苦苦等待了整整十五年后,叶向高总算熬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可贵的机会,而且不是一般的可贵——任选“左庶子”。
左庶子呢,咱们说过,是服侍太子的官职,但凡能跟太子打好关系,那以后吃的红利可就大了去了,比如前任内阁首辅高拱,就是吃了裕王(隆庆皇帝)的红利,到后面才成为了称霸天下的相国。
当然,这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他得到了另外一个职位——吏部右侍郎。也就是在吏部这个地方,叶向高结识了一个人,他敏锐的发现,这个人身上所蕴藏的能量非常强大,于是他主动请缨,恳求加入他的团队。
想必呢,大家已经知道是什么情况了,没错,这个人的名字,叫作顾宪成,而他身后的团队,叫作东林党。
叶向高很清楚,加入东林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为目前为止,唯有借助东林党的手,才能完成他的毕生理想,比如成为首辅,造福天下。
很多年前,徐阶这么做过,张居正也这么干过,隐藏自己,是迫不得已,是丛林生存的法则,更是一种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只要能实现自己的大义,一切便是值得,而我们都知道,他们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会经历一段很长很长,看不见光的日子,也许这条路黑到足以洗涤他们的内心,但他们始终如一,直到抵达终点。
正因如此,所以他们名留青史。
全文总结:叶向高靠着自己的才能,从一个流浪儿变成了左庶子和吏部右侍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