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是有历史传统的。拿司马迁来说,他的祖上在周代时就当官史官。但东周以后,就不做史官了,甚至做起“武人”。在秦国,惠王时,司马迁先祖司马错作为将军,灭掉蜀国。司马靳追随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人。秦始皇时,司马错管理冶铁事业,是铁官。
到了司马迁的爷爷司马喜的时候,司马喜被封五大夫爵位。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做太史,掌管祭祀。司马谈希望司马迁能够继承自己遗志,做史官。
司马迁像
太史令(太史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这太史是干嘛的呢?从“五帝”至夏、商、周、秦,到后续历代王朝,都会祭祀。大的祭祀,就是祭祀天地,今天北京还有天坛和地坛呢,像汉武帝的泰山封禅,都是极其重要的活动。其次是祭祀祖宗宗庙。祭祀是体现王朝正统性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要有记载,记载这件事就是太史的工作之一。“令”,即长官,俸禄为六百石,相当于地方上县级长官的级别。掌管记录的长官就是,太史令。
“史”须能够读写五千字和八种字体(《说文解字》举出秦“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说文解字,宋代刻本
司马迁不能一下子就当上太史令,得首先成为“史”。他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就是秦“八体”这些。经过几年学习,司马迁应该是经过太史考试,在20岁之前当上了史官。具体是什么时候当上史官,没有明确记载。
此后司马迁由史升级为郎中。郎中本意是皇帝廊下的警卫官员,陪伴汉武帝左右。郎中是做高级官员的起点。此后再升级至太史令。
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苏李泣别图》
经过李陵之祸,司马迁受到宫刑。或许是因祸得福,司马迁又得任中书令一职,负责处理武帝的文书和诏敕,得以深入观察武帝。最终,史记是在中书令任上完成,而非太史令。后世说太史公作《史记》,实际上对司马迁作为千古史家的一种认同和敬仰。
司马迁的墓,在陕西韩城,实际上并非是司马迁真正的墓。下期再说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