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神农架
伏羲故里(伏羲故里到底在哪儿)
峡谷之中,雾气迷茫,神秘无限
千山万水中凶险无比,所以盐客们得一路祭拜。
拜天拜地拜山拜水,拜神拜仙拜道拜巫。
一块大石,捡根木棍点燃,磕个头,然后继续赶路。
一棵老树,半尺红布系上,作个揖,靠着打盹休息。
盐道之人,崇巫,心中有天地神灵。
峡谷之中,雾气迷茫,神秘无限。
盐道之上的留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栈道古寨、场镇古路,更有盐民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而且,内容丰富。
于是另外一个十分大胆但又趣味十足的命题出现了:巫盐古道是中国神巫文化的核心轴。
神农架之深秋大九湖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甚至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一些没有文字记录,或者说暂时无法考究的史实,都习惯用神话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解释,所以就有了神农、伏羲、女娲等等故事的产生。这些神话人物,或有故事原型,或为纯属虚构,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已经被塑造和神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看整个中华神话史,自盘古开天辟地,从三皇五帝开始繁衍生息以来算起,够得上分量的上古大神大致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讲的“上古大神”,都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土生土长”的神话人物,而宗教神话人物如玉帝、王母、如来、菩萨、罗汉不在此列。但是,有很多上古大神,又同样出现在了宗教神话中,特别是成为了道教尊崇的神灵,这跟道教同样在中国“土生土长”有关,也跟中华文化对于“神话”的理解习惯有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所以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提到:
中国神话的最突出特征,就是神话这条线和历史这条线互相平行而又往往纠缠在一起,搅混不清。神话可以转化为历史,即天上的诸神可以转化为人间的圣主贤臣,如皇帝(皇天上帝)转化做黄帝,火神祝融转化做高辛氏的‘火正’,刑神伯夷转化做尧的法官皋陶,帝俊生十个太阳的妻子羲和转化做尧的掌天地四时之官的羲氏、和氏,长鼻大耳的象转化做舜的弟弟象,等等。
成汤、傅说、姜太公、李冰等,他们既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经后世人们传说,又在他们身上附会了不少神话的因素,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不算很少。推而广之,就是尧、舜、禹等,也完全有可能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著名领袖,确实替人民干了不少好事,受到人民的尊崇敬爱,因而在传说中将他们神话化了,终于让他们上天去成了神。不过像尧、舜、禹等,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没有地下出土文物证实,还不能贸然肯定他们为历史人物。而他们身上的神性,却表现得很充分。
这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我们继续说回来。
神农架之深秋大九湖
前面列举的众多大神中,前三位伏羲、女娲、炎帝分别被尊为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也有说法认为“三皇”为伏羲,炎帝,黄帝),而这三皇的故事,包括排列在后面众多大神的故事,都与这条苍茫的盐道紧紧相连。
这些大神们,加上武当的道、丰都的鬼,还有缥缈梦幻的“巫山神女”和“灵山十巫”,几乎构成了整个中国神巫文化的全部。
就先从这“三皇”说起。
还是被誉为“中国神话大师”的袁珂,在其一生研究集大成之作的《中国神话传说》里认为,伏羲和女娲在古代传说里是一对夫妇。根据这些画像(汉代石刻画像)和史传上的记载,我们相信人类的确就是由这一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属于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了文字,还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传说中的伏羲无所不能,发明创造了众多造福人类的方法,所以在古代传说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记载中最早的“王”。
这位上古大神,据传就葬于盐道上的湖北襄阳。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里:
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后来唐朝司马贞在《史记·三皇本纪》,南宋罗泌在《路史》、清代马骕在《绎史》和夏力恕在《湖广通志》等诸多文献中都进行了引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神农架之秋
而另一位大神女娲,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她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
这位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被尊为“创世女神”的“女娲”,最早的记载就是出现在满是巫风盐味的《楚辞》里。
伏羲、女娲相距的时代久远,其生平事迹已经被完全神话(或有可能二人本就只是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所以关于他们的故里或治地均存在众多争议。在盐道上,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有伏羲山(又称暤皇山),平利县有女娲山,湖北竹山也有女娲山,甚至部分地方还有了学术上的支持。
比如,据《地理志·山川》记载:
在县(平利老县)西北交安康界,孤峰高耸,以上有高皇庙,故民间讹为高望山。
平利县光绪《县志》载:
高皇山……上有高皇庙而故名。
《太平寰宇记》载:、
西城有伏羲山。
南宋罗泌《路史》载:
女娲立,始治于中皇山,山在金洲之平利,与伏羲山接,伏羲山在西城。
伏羲山与南麓三十里处的女娲山一脉相连,遥相呼应。《山海经·海内经》和《太平寰宇记》卷十四云:
古之任国,太暤之后……云女娲生处。
说明女娲故里为巴。伏羲、女娲曾以此地区为治所,和典籍记载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规律有很多相吻合的地方,可谓“人以山居,山以人名”。
在平利的女娲山,不仅有古老、悠久的神奇传说,还有女娲庙、高皇庙、三皇庙等庙宇遗址,残存碑刻,再加上《华阳国志》《十道要录》《新唐书》《路史》《九域志》等古籍都有关于此地为女娲山的记载,可信度就更高了。
神农架之秋
再得说说炎帝神农氏了。
这位在女娲之后出现的又一位上古大神“炎帝”,也被尊为“太阳神”,传说他牛首人身,亲尝百草,发明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创造翻土农具,还教民众垦荒种植粮食作物,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还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几千年来,整个华人(不仅汉族)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成为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精神动力。
有关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炎帝(按炎帝即为神农氏进行表述)的治地属于那些范围,学术上还有众多的众多争议,暂不管它。
无论怎么争议,但在盐道之上,神农架就是因尊崇神农氏而得名的。
传说炎帝神农氏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了一座高山,见这里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众“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然后教民众“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良药400多种,著就了《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于是“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后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作了神农架。
故事充满了温情,如果真实,是否还可以继续想象:炎帝神农氏即古之巫师,带领族人在神农架山脉繁衍生息,所食食盐,一定是最早发现,距离最近,最便于采集的地面自流盐泉宝源山盐源所产。
神农架之深秋大九湖
在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这些充满想象的传说留存之外,更多的大神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次。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里提到的“帝舜生无淫,降臷处……”中的“帝舜”“无淫”,《海内经》提到的“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中的“太皞”“咸鸟”“乘禧”“后照”……
还有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的上古大神,都在盐道上不断出现,这绝不是巧合。
任乃强就曾经指出,最早被人类发现的地面盐泉区,也就是人类文化发育最早的地区。
所以在盐道上,是能够产生各种神话人物的,也是应该要产生神话人物的,因为盐道的形成和发展,纵贯了该区域的人类发展史;因为盐道,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纽带。
神农架之秋
有关“中国神巫文化的核心轴”是一个大命题,有机缘再用专门的篇章来进行论述,但这个有趣的话题,恰恰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了前面所提“‘巫盐古道’是横亘在中国版图腹心地带,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一条文明大通道”的论题。
盐道之上,有太多的神话传说。
盐道之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来自《巫盐天下》之《辛:盐之留存(三)》
-未完待续-
-《巫盐天下》其书-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宝源山至今仍保存着全国唯一一孔尚在流淌的上古时期地面盐泉。巫盐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古庸文化、古巴文化的发展,盐道文明促进了巫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庸文化的交合融汇,形成了一条影响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沉积带。
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首次提出“‘巫盐古道’为横亘在中国版图腹心地带,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文明大通道”概念,以散文的笔触,对盐道文明进行全面总结、阐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上下五千年盐业文明的辉煌史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