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鸿鹄之志,怎有惊人伟业?古今中外,但凡有伟大作为的人,无不是从小就有鸿鹄之志,而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人!
毛泽东(左四)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十四五岁全套农活全都在行,艰辛的生活磨砺了毛泽东,让他拥有了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的农家子弟本色,也让他深知中国贫苦农民的艰难困苦。
鸿鹄之志(鸿鹄之志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断断续续读过6年私塾,父亲对他在读书方面没什么想法,本意只是想让他多认识几个字,将来方便记账或者和别人打官司。但毛泽东却对读书抱有热切的希望和强烈的憧憬。
1910年秋,毛泽东争取到了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机会,临行前,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心迹和志向。
这首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前两句表明自己有志于学,后两句表明自己此生决不困于桑梓之地,而是要去外面干一番大事!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因为他平时总是穿着破衣服,很多富家出身的同学就看不起他。毛泽东却也看不起这些衣着华丽却胸无大志的富家子弟,改写一首诗专门嘲讽他们。
毛泽东改写的诗是: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少年毛泽东就隐隐透出一股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气,校长甚至赞叹毛泽东是建国之才。
毛泽东进一步到长沙读书后,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随之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他喊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毛泽东在四排右二)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学习。同年6月,学校举行了一次作文大赛,毛泽东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夺得头名。文章500余字,老师的批语却达150字。
国文教员对这篇文章充满了由衷的欣赏和赞叹,称赞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特意把文章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学校的教学根本不能满足求知欲旺盛之极的毛泽东的需求,他干脆退学,每天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半年的自修生活,毛泽东疯狂地读了大量中外书籍,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
不难想象,如果不是一个有高远志向和抱负的人,是不可能让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的。但毛泽东的这种“自由”读书生活很快因为父亲的反对,他不得不重新考虑,于是,他考了一师。
毛泽东在一师5年,广泛涉猎古今名著,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基。这5年中,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处于极端动荡不安的状态中,他逐步树立了自己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志向。
毛泽东的志向在于求本、求真、求奇,他要谋人类的幸福,实现世界大同。他和他的同伴们拒绝谈论女人、金钱以及日常俗务,只谈论大事,关于社会、关于中国、关于世界的大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如狼似虎争相蚕食鲸吞中国。国家的耻辱和人民的悲惨让毛泽东内心受到强烈刺激,救国救民的出路在哪里?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毛泽东在后排左四)
毛泽东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否定“旧我”——让他坚决地抛弃了曾经信奉的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最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为自己订立了极为严格的5段课程:晨读英文,上午8点到下午3点听课,4点到晚饭学国文,到熄灯前温习各门功课,熄灯后运动。从早到晚都在苦读。
毛泽东也非常关注和擅长研究时政,每天阅读多种报纸,密切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因而他对形势往往有极为超前和敏锐的判断,比如他曾断言20年内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毛泽东这时就超前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必须联合更多的志同道合者,结成一个团体才更有力量,才会有作为。于是,他努力寻找像他那样抱负远大、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一起奋斗。
1915年,毛泽东就曾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此后,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萧子升、罗章龙等十多人。
聚集在毛泽东周围的这一群年轻人朝气蓬勃、抱负远大,勇于反抗旧世界,敢于追求新思想,满怀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奋发图强的豪情,大家在毛泽东提议下成立了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成为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此后,毛泽东走出校门,踏上了艰辛而漫长的探索革命的伟大征程,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心甘情愿付出了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