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整个心学的结构当中,心即理这一个主题,是阳明心学的全部思想得以建立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心即理之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心即理的首创者并不是王阳明,是宋朝的陆九渊。
理学首先是中国历史一次思想规模巨大,成果最为丰富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个思想运动如果要追溯根源的话,它的起点应该是在唐代的韩愈。
因为韩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道统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在唐代,佛教过度繁荣。
佛教的过度繁荣使韩愈感觉到一种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忧虑,所以他提出了道统的问题。
我们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传承的。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
这是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现在都在谈论佛教,那么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还要不要?
所以韩愈提出了道统问题,表达了他对于自身文化传统一种深沉的忧虑。
虽然韩愈坚定的反佛,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在唐代的佛教的依然强盛。
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些北宋的思想家,他们同样感觉到了面对佛教的巨大挑战。
感觉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忧虑。
但是北宋的这些思想家,他们对于佛教的态度,从本质上说和韩愈是一样的。
都试图使儒家思想突破佛教的重围,但是他们采取的办法和韩愈是完全不同的。
韩愈当年对佛教提出的三大政策是:
1.焚其书2.庐其居3.人其人
坚定的排斥,坚决的排斥,就完全把它当作是异端异己。
但是北宋的这些思想家,他们的做法则是换了一种思路。
北宋五子,没有一个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佛教的。
读他们的传记,基本上都会读到的一句话是:「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
他们对于佛教的是进行了深刻的领会,精深的研究。
北宋的这些思想家这一点是做的极好的,他们真正深刻的研究了佛教。
基于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研究,北宋的思想家开始重新追溯先秦儒家的文本。
对于先秦儒家的文本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对于他们的思想进行了重新建构。
所以所这个角度老说,所谓的理学,同时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重建。
造就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出现,先秦儒学所包含但是不是那么明显特点的观点在北宋就变的非常的突出。
比如说人性的问题,虽然说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史是一直以来不断谈论的话题,但是像宋代这样如此谈论人性问题,是完全超越了先秦儒家本身的。
了解了这些历史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到:
理学实际上是当中国本土的文化,或者以儒家为典范的中国本土文化,面临着佛教的巨大冲击,它实现的一种自我更新。
从这个角度来说,理学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实际上是对儒家思想重新建构。
在这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当中,它重新汲取了佛教、包括道教的很多思想精髓和理论内核。
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在形式上都有所借鉴。
最明显的就是静坐。
北宋的那些宋明理学家,那些思想家,几乎没有不教学生静坐的。
静坐尽管我们先秦的儒家文本当中,比如说《大学》里面有「静定安虑」之说。
但是没有教人静坐的。
从理学家变成了一种必教的课程。
至少在形式上说,那是对佛教道教的一种借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