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金匮之盟怎么读(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怎么读(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怎么读(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是宋初三大疑案之一,见之于《宋史》《长编》《涑水记闻》等正史的记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事件,一千多年来饱受民间的质疑。那么“金匮之盟”真的存在吗?还是出自有意的编造?编造者的目的是什么?杜太后像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金匮”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

“金匮之盟”是宋初三大疑案之一,见之于《宋史》《长编》《涑水记闻》等正史的记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事件,一千多年来饱受民间的质疑。那么“金匮之盟”真的存在吗?还是出自有意的编造?编造者的目的是什么?

杜太后像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金匮”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为赵普所献。宋太宗按赵普提供的情况找来这个金匮打开,果然有这个誓书。

金匮之盟怎么读(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怎么读(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

在《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于纸尾写“臣普书”。放入金匮,命谨慎小心的宫人藏之。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此即“金匮之盟”的由来。

《长编》卷二中的记录与《宋史》——《杜太后传》中的记叙大体一致,均为“独传约”。

另一方面,北宋时期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和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祖传之太宗,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即赵匡胤传位其弟赵光义,赵光义传位其弟赵廷美,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

赵光义像

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北宋建国前的几十年间,是朝代更迭频繁短命的五代十国时期,兵荒马乱,弱肉强食,拥兵者为王,皇帝不断更迭,更有幼主被杀、禅让的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基础上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君弱臣强,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订立这样的盟书是有可能的。二是作为女性,这个主意体现了杜太后的高瞻远瞩,她的政治远见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但是,作为宋初三大疑案之一,这份金匮之盟照样疑点重重。

第一,赵普作为唯一见证人,不在太祖去世之初报告这份誓书的内容,却在太宗登基6年后,需要稳固自身统治时才告诉世人,这有违金匮之盟订立的初衷。

第二,订立誓书时,只有杜太后、太祖、赵普三人参与,事发时更是只有太宗、赵普二人参与,这誓书是否真的存在,具体内容如何,太宗、赵普二人都可以在达成共识做手脚,因为这份誓书的两个见证人同时又是仅有的两个受益人。誓书的出现使赵普得以复相,使太宗的皇位得以稳固。

第三,若真如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的记录,太宗继位后,就应考虑将皇位传于赵廷美,而他仍肆无忌惮地加害赵廷美,可见这份誓书仅仅是为了证明太宗继位合法,使人们对誓书的合理性产生疑问。

第四,“金匮之盟”的事儿赵光义即位之前究竟知道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他凭什么继承皇位?如果知道,又为什么在赵普把这件大事向他汇报之后,他才想到“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他应该先以遗命昭告天下,再继承皇位嘛!既然赵光义已经继位,成了既定事实,赵普还有什么必要在太宗即位6年后把誓书交给太宗?这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

赵普像

根据情理我们推断“金匮之盟”的真相极有可能是:杜太后出于对江山社稷的长远考虑,可能说过类似的话,但并没有形成什么“金匮之盟”。正因为杜太后有过类似的言辞,使得赵光义在赵德昭没成年之前,迫不及待把他哥哥杀死,自己夺取皇位。继而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自己的弟弟赵廷美都全部害死。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上述事件,是赵普编剧与太宗一起出演的双簧剧。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伪造一份“盟书”为赵光义继位做伪证,替赵光义向天下和后世“正名”。以达到他们两个人的双赢。

上一篇: 昆虫的特征(昆虫的特征是什么)
下一篇: 朱姓起源(朱姓起源于哪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