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桑浦山有很多山洞?这是与其独特的海蚀地貌有关,《南越志》载“海阳县南十二里即大海”,韩愈刺潮时,潮水也涨到城墙也,故贾岛寄韩愈的诗有:“海浸城根老树秋”之句,到了北宋、《元和郡县图志》有“南滨大海,故名海阳”,从鳄鱼能在意溪活动到浮洋之称,都可见桑浦山原是海岛,后海水退走而成陆地,由于海潮长期冲刷而带走泥沙,故巨石裸露,此为海蚀现象。
潮州话有“李古洞亘(通)海”和“龙康(洞)亘虎康”(TF按:康应是空),前者有流水千转归大海之意,后者比喻衣服破洞相通,都是指桑浦山的洞穴,传说昔年有绿林啸聚于李古洞,官兵把洞围住,见洞口有很多贝壳而进洞后找不到人,便认为此洞通海,贼人定逃往到海边去了。(TF:《潮汕方言歇后语集释》中有“鲤姑洞——亘海”释义:汕头的桑浦山东山湖畔有鲤姑洞,传说与海相通,但此为人们的误解。此歇后语指事情被误传了。TF不知谁的解释正确?)
“上元李古洞”有另一个传说是有一次农民起义中,有一个姓李名古字上元的领袖带着队伍和钱财来到洞中,追捕的官兵把洞口紧紧围住,李古想率众突围又怕妹妹李姑软弱娇嫩走不动会拖累部队,再三考虑之后,将妹妹杀死以免她落入敌人手中受糟蹋和被迫出卖情报,结果李古和部队带财物突围而去,部下感其义气而以洞命名。有的说是李古二姓在宋末战乱中逃难至此而名。
林大川(林家川个人资料)
中离洞在庵埠镇飞凤岭山麓,飞凤岭属桑浦山南区,洞内也象甘露寺一样有一尊石佛,不过比较小,洞外有石刻“中离洞皇明嘉靖五(1526)年进士薛侃立”,传说此洞曾是这位潮州名士读书和讲学的地方,薛侃(1486至1545年)潮安人,字尚谦,曾任行人司司正(教育司长)是王阳明学说在岭南的传播者。“中离洞”三个字每个约有半米见方,“皇明嘉靖五年进士薛侃立”是指题字时间,薛侃是正德十二(1517)年进士,嘉靖元年任行人(类现代中央处长级),后母丧丁忧,结庐中离洞,嘉靖七年(1528)才回到朝庭复职,三年后提升为司长。
在中离洞前的另一幅石刻“石云岩宋宝庆三(1227)年五月日进士薛洪鼎书”大字约二尺见方,从《海阳县志》中知道薛洪鼎是薛侃的先祖,嘉定四(1211)年进士。从此可知桑浦山风景区从宋代已经开发了。
从明代文人的著作中知道明代飞凤岭有十八景,除中离洞之外还有藏修地、迎仙桥、登云阶、石壁岩、云中屋、偃月窝、观海亭、仰离台、活水亭、钩鱼矶、龙睡岩、后岩、东岩、西岩、北岩、连云径、叠石岩,可惜目前只存中离洞,其他都没有遗迹,但也可风桑埔山风景区明代的繁荣。
清代林大川在《韩江记》中写有“桑埔山在城西南,层峦叠翠,气势蜿蜓,古寺茅庵,最多胜概。”还谈到有华石洞:以洞石如花故名。他还写了一首诗:桑埔山头华石洞,石华灿灿胜天花,真仙下降为仙府,尽变蓬莱五色霞。他题诗至今一百四十多年,这个洞没有听说过在哪里了,可知桑浦山清代虽不是潮州八景之一,但还是名胜古迹和旅游点。
作者:蔡绍彬先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