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共4支队伍,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先后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袁鹏飞绘画)
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
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
鄂豫皖苏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2年期间,苏区总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千米,人口约350万。鄂豫皖苏区驻有部队原为红四方面军,因张国焘左倾错误指导,1932年10月,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苏区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在川陕地区创建根据地。鄂豫皖苏区留有红军第二十五军驻守,后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剿下,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进行长征。
鄂豫皖苏区旧址河南省新县
红二十五军主要历史人物:
徐海东,1900年6月生人,1934年时年34岁,1934年11月担任红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
徐海东
吴焕先,1907年8月生人,1934年时年27岁,1934年11月担任红军第二十五军政治委员。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吴焕先
程子华,1905年6月生人,1934年时年29岁,1934年11月担任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
程子华
郭述申,1904年12月生人,1934年时年30岁,1934年4月担任红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
郭述申
戴季英,1906年2月生人,1934年时年28岁,1934年11月担任红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在整个鄂豫皖苏区肃反、红二十五军肃反及陕北肃反过程中,大搞“逼供信”,造成大量冤假错案及“冤烈”产生。
戴季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