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被符号化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间记忆方法)
1662年1月28日,郑成功与侵占台湾的荷兰军队长官达成和谈,正式收复台湾。
之后,郑成功开始以台湾为基地反清复明,直到去世。
几百年过去,由于政治因素或人们的情感寄托,郑成功成了忠诚、节气和民族大义的代表符号,还成了闽台人们代代祭祀的神明。
现在的郑成功雕像
历史上被符号化的的人物比比皆是。
由于《三国演义》的杜撰,关羽从一个三国将领,被塑造为一个代表着“武德”和“义绝”的伟人,并因此演变成了民间祭拜的武神,乃至财神。
统一西欧的查理曼大帝,被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称为“欧洲之父”,还将他的形象逐渐神化,演变成了现代扑克牌上红桃K。
通常人们了解的郑成功无非是忠烈气节的代表,为了国家大义拒不降清。
但如果分析郑成功所处的历史环境,不难发现他拒不降清的背后有更多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包括哪些呢?
第一,郑成功具备与清廷长期相持的实力。
郑成功抗清前期并不占优,从福州一直被清军打到南澳小岛(今汕头市)上。最惨的时候,他被打得抱着祖宗牌位仓皇逃窜。
后来郑成功在闽南沿海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他利用郑氏集团在当地的势力,以及清军对沿海地形的不熟悉,先后赢下了漳州、海澄之役。收复金门、厦门等岛屿的同时,郑成功大力发展水军,最后完全控制了附近海域的控制权。
清廷在久攻无果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划封疆域、赐他“海澄公”封号的招降条件。而郑成功清楚地知晓清军在海战方面的薄弱,难以对他造成有力威胁。
郑成功死后,清朝用了30年来建立水师,依靠的还是他的旧部施琅。这说明当时的郑成功是有资本拒绝接受清朝招降的。
第二,拒不降清能更好的保护父母家人。
当时的郑成功其实已经不姓郑了,他是受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的驸马爷。另外,清军入关后多次实行屠杀策略,从扬州到广州,被清军直接杀死或因战乱而死的百姓约有几千万。
从政治立场上来讲,他对清廷有更加深刻的对立情绪。
而父亲和旧部纷纷向清廷投诚后,此时坐拥一方势力的郑成功更无法轻易投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我若苟且受诏削发,则父子俱难料也。”
意思是他越坚持与清廷对峙,就越能保持父亲郑芝龙和族人的利用价值。但后来清朝还是诛杀了郑芝龙。此时国仇加上家恨,郑成功更不可能投降了。
此外,郑成功最为人称道的功绩就是从外来侵略者手里夺回台湾。
那么郑成功攻打台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其实郑成功驱赶荷兰人的直接原因就是自保,并获得丰厚的经济来源。
郑成功收复台湾
当时郑成功已经在闽南站稳脚跟,先后举行了声三次势浩大的北伐,战局顺利时曾攻至旧都南京。然而越深入腹地,清军兵力充沛的优势越明显,最终郑成功只得退回厦门。
虽然进入对峙阶段,但对于郑成功来说,隔海相望的台湾肯定是更加安全的根据地。最重要的是,郑成功作为走私商人之后,深知郑氏集团制霸中外贸易的利润有多诱人。
当年郑芝龙归顺明廷后,便继承了明代官方海关的“饷税制”,负责收取外贸关税,明朝官方税制是每船6两银,而在郑氏家族把控海关后规定“每船例入三千金”。
有学者分析这不是纯税收,而是船只租赁费和关税的总和。但可以肯定的是,郑氏规定的税收要远高于明朝官方报价。
清廷入关后也实行海禁政策,郑成功不能再以官方名义行商,只得与占据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抢市场。
盖有“国姓爷”标志的西班牙硬币
因此在收复台湾后,郑成功立即以明朝国姓爷的名义,敕令马尼拉保护当地华商,并向他朝贡。马尼拉当局一开始拒绝了郑成功的要求,但后来双方还是互通有无,继续分肥东南亚贸易。
这时郑成功还是一个简单的明朝孤忠,像“东南保护神”、“民族第一伟人”这样的形象是出现在晚清。
那么问题来了,郑成功是反清复明的标杆和象征,他的英雄形象为何会在晚清时得到深化?
第一,牡丹社事件激起了清朝的危机意识,为了团结闽台人民,官方率先为郑成功翻案。
日本以清朝杀害琉球人为由,突然出兵台湾南部。此次牡丹社事件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首次对外用兵,清廷大受震动,开始重视作为大陆屏障的台湾,并派出沈葆桢前去治理。
通过接触地方乡绅,他发现明郑政权在台湾的影响深远,郑成功被视作精神领袖,便向中央提出借助郑的名义团结台湾军民抗日。
于是就出现了清朝皇帝为明朝遗臣翻案的诡异现象,官员还鼓励当地人为郑成功立祠。
第二,《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中国社会的民族意识被激发。
清政府对外战争中的懦弱表现,使得民间的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民族主义思潮也随之汹涌起来。为了将中国历史改造成“民族历史”,将古人改造成“民族英雄”,历史学者挑选了两个最鲜明的人物:一个是黄帝,另一个就是郑成功。
随后出现了许多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郑成功传记,比如《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另外,像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民族英雄,也是这时被“改造”的。
至此,郑成功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各种民间传说也被放大,甚至还出现了他创造天地会的桥段。
郑成功的忠诚特质是明清两朝以及近代社会的共同目标,因此郑成功在民间群众的形象也被投射到本来怀有敌意的清廷身上,削弱了清廷的反感,这导致清政府最终放下了对郑成功的抹黑,并集中发力塑造他忠于国家的形象,正是因为可以通过他来实现凝聚民心的目标,这再次体现了目标凝聚规律。
历代评价
1、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帝
2、国姓爷可能是东方现代历史中最杰出的人物。在活跃于中国海面的各路英豪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这位英勇干练、成就辉煌大业的年轻将帅。
——美国作家JamesWheelerDavidson
原文出自,全历史网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