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去年得主是男作家,有人便断言今年必然女作家。
好家伙,还真是!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膺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
尤金奥尼尔(尤金奥尼尔代表作)
去年,埃尔诺的代表作《事件》改编成电影《正发生》,由法国女导演奥黛丽·迪万执导,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她的作品,在法国早已家喻户晓。以自传体闻名于世的埃尔诺,早年已获得多项法国文学大奖,2021年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从1974年开始创作的埃尔诺,以自传体小说《空衣橱》一战成名,目前已出版了约15部作品,代表作有《位置》、《悠悠岁月》、《一个女人》、《单纯的激情》、《耻辱》、《事件》、《占领》等,退休后的她还在继续写作。
早年她也曾想创作虚构的小说内容,可后来,事实证明,她更擅长写自传类型的文字。
埃尔诺以其亲身经历为创作源泉,把法国社会图景展现得淋漓极致,她将自己的作品描述为“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评论界将其作品视作一种“社会自传”。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父母的社会进步,她的青少年时期,她的婚姻,她与一个东欧男人的激情恋情,还有她母亲的死亡等等。
尤其是1984年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位置》,值得一提。她用极其悲怆苍凉的笔法,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父母的经历:
他们穷极一生,希望自己及下一代摆脱社会最底层的卑贱地位,他们努力着,也痛苦着。后来,她进入成人期,远离父母原籍,仿佛完成了身份的突破,可似乎一切并没有理想的那么完美。
法国评论家说,这部小说再现法国当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别。
本次埃尔诺获奖,她的作品势必会有更多中文版面世,届时书友们可以一览风华。只不过,这一次,人们喜闻乐道的村上春树和余华又陪跑了。
不冤,因为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本质,今天咱们可以好好聊一下这个100多岁的奖项。
1901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法国诗人普吕多姆。此后十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直就是在欧洲各国击鼓传花。
法国、英国、德国、瑞典、挪威、西班牙、波兰、比利时……直到1913年,诗人泰戈尔获得该奖,终于让诺贝尔文学奖在地理上走出了欧洲。注意,仅仅是地理上,因为那时候泰戈尔所属的印度是英属印度。
那时候的诺贝尔文学奖还不带欧洲以外的国家玩,就连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也不入他们的法眼。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都打抱不平,抱怨说:“中国文字像贵妇,而西方文字像贱婢。”他的后半辈子都一直在研究汉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奖停颁。第二年开始,欧洲各国继续击鼓传花。
这击鼓传花当然也不是划水,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也是那时候的诺奖得主。
直到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到了美洲,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获奖。此后十年,美国作家获奖越发频繁,1936年的尤金·奥尼尔,还有1938年的赛珍珠。
必须多聊几句赛珍珠,她是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比许多外国人更了解当时的中国大地。她的代表作《大地》正是描写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款款深情,后来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了好莱坞电影。
那时候,有传闻鲁迅和诺奖擦肩而过。传闻说,诺贝尔奖评委会曾征询意见,鲁迅则拒绝获奖。
此系谣言,因为评委会不可能征询一个作家要不要拿奖。而且,那时候鲁迅的作品尚未被大规模翻译到欧洲,评委会更不可能看着汉语作品来评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停颁多年。
1945年,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获得该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南美作家。
很多人嘲讽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一个口味孤僻的老头儿,对于大众喜爱的作家偏偏不屑一顾,比如销量冠军村上春树每年都陪跑。
其实这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是那么油盐不进。许多20世纪伟大的作家都在那个时期受到了褒奖,只是奖项就那么多而已。
1953年,二战名人丘吉尔凭借历史与传记的造诣获奖,引起轰动。
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前一年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当时海明威获奖呼声极高,他的《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两部小说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英文小说”。
1957年,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获此殊荣。他的代表作《局外人》《鼠疫》至今仍被奉为现代文学经典,而他那时候还在跟萨特打嘴仗。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萨特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受奖。这不是第一次,他一辈子都拒绝各种奖项。
1965年,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获奖,让人们对诺奖的印象大为改观。
当时美苏争霸,冷战拉锯,肖洛霍夫的获奖至今仍被誉为奇迹,着实是硬实力获奖。他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早在1931年就被鲁迅赞赏。
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凭借代表作《雪国》《伊豆的舞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日本获奖者。
有传闻,那年入围者还有著名作家老舍。只是老舍在那年不幸去世,诺贝尔奖还没有把奖颁给已故者的先例,便给了川端康成。
两年后,与他亦师亦友的三岛由纪夫自杀,世人传闻是由于川端康成率先获得诺贝尔奖,三岛由纪死于妒忌。不多久,川端康成也自杀,传闻是出于愧疚。
以讹传讹越发多了,但他们的死,的确是从一座诺贝尔奖开始的。
那时候,诺贝尔文学奖也逐渐开启“造星”模式。
1969年,塞缪尔·贝克特获奖,《等待戈多》成为传世经典剧作。
1982年,南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成为经典。
2012年,莫言凭借《红高粱》等作品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轰动全球。
这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作为文明璀璨的泱泱华夏,这座奖杯着实来得有些晚了。
但仔细一想,过去一百年里,近一半时间都是西方国家在击鼓传花。
最近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口味越发迷了,评奖方向越发冷门,获奖作家只是在一阵内受到热捧,之后几年并未有大动作。
既不造星,又口味乖戾,诺奖仿佛回到了早年的自嗨模式。
每年诺贝尔都有一个赔率榜。不止有村上春树,还有大家熟悉的余华、残雪、阎连科。大概,只有这些赔率榜常客拿一次奖,才能再度引发关注热度。
关注热度毕竟只是社会新闻的需要,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是为人类发掘优质的文学作品。
如果失去了这份初心,什么奖都只是绣花枕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