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因为“文景之治”被很多人拿来与他老子汉文帝刘恒等量齐观,但事实上,他跟他老子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汉文帝才是当之无愧的高手皇帝,汉景帝则完全是吃了他奶奶吕雉和他父亲刘恒的政治红利,其实难副!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家不是占据“文景之治”的半壁江山吗?难道“文景之治”的盛世在历史上就这么没有分量、没有存在感吗?“文景之治”确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背后的布局、定策、实行、成型都跟他关系不大,而且就是最起码的守成,他也差点没守住。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家大业大的富二代,败家没败成功,所以在别人眼里他还是一个大老板。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于公元前188年,也就是汉惠帝七年,和侧妃窦漪房所生的孩子。
汉景帝前元三年提升谁为太尉(汉景帝根据文帝提升谁为太尉)
吕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自从那个负心男人走了之后,她便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的儿子刘盈身上,刘姓王爷从理论上都是自己儿子权力和利益上的瓜分者和威胁者,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得防患于未然提前控制他们。
也好在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王豹的宠妾,被刘邦据为己有之后,一直不得宠。在后宫之中,不得宠的人总是要活得格外憋屈和谨慎才行,这一点也成了他们母子最后最重要的保命符。
吕雉掌权后,对刘姓王爷大动手脚,杀的杀、撸的撸,一想起薄姬和自己一样,都是苦命的女人。再加上这母子俩平时也不大多事,性格宽厚,所以也就没过多地为难刘恒母子。只是给他硬塞了几个身边的女人,另外用调他去战斗基地——赵国去当赵王试探了一下。刘恒表现得让吕雉很满意,吕姓王妃我很喜欢,侍女侧妃我也很喜欢,赵王我不稀罕当,我愿意在代国这苦寒之地为我刘盈兄弟守边疆。
总之,刘恒一直活得很憋屈。所以,按照正常的情况来看,刘启的前途似乎也不太光明。你爹就是一个憋屈的小王爷,你妈还不是正室,你还能有啥指望?
但是,命运之所以让人痴迷,就是在于它的捉摸不透、阴晴难测。吕雉撒手人寰之后,她钦定两个侄儿吕禄、吕产接班,却是一段操作猛如虎,一不小心变成二百五,被潜伏已久、老谋深算的军功集团迅速反杀。
汉景帝一共在位16年,由于父亲汉文帝奉行黄老之治,汉朝当时的民生经济体系都得到了极好的愈合,所以他接手后,大汉王朝也还算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所以历史上这一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也为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怼天怼地怼匈奴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咋一看,汉景帝虽然不一定是什么中兴之主,但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吧。但这终究是历史表面,汉景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以下的行为艺术事件中去一窥究竟。
1、年少暴力杀人
刘启在长安城当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的儿子来长安朝拜。两人年纪相仿,又是自家兄弟,于是便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饮酒下棋,其乐融融。但是小孩子的世界说变就变,两人因为一点琐事起了争执,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这种事情原本就是一种儿戏,不能愉快地玩耍了,那就一拍两散就行了呗,再过不得想,吵吵几句、推搡几下也就完事了。但是刘启这熊孩子却用了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来处理。
他冷不丁地举起棋盘,当场就把吴国太子砸死了。记住,当时刘启还是个孩子哦,而且是突然下的黑手哦,对方还是自己的堂兄弟哦,可见,这孩子心里其实住着一个魔鬼。
2、生怨极端报复
汉文帝在位时,找到了一个好基友,名叫邓通。这个邓通出身底层,没什么见识,本来也想找个大腿抱抱,没想到大腿主动找他了,所以在抱汉文帝大腿的时候,难免有点让人反感。但话说回来,抱大腿的人有几个人真正让人瞧得起呢?
有一次,汉文帝身上长了个大脓疮,又痛又痒,邓通便化身真正的舔狗,经常为汉文帝吸吮患处。恶心是恶心,但汉文帝心里还是感动,毕竟舔得很舒服嘛。
汉文帝故意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朕呢?”言下之意,你都舔到这份上了,肯定是你了!
但邓通怎么敢心里没个逼数,答道:“自然是太子殿下。”
却不料邓通这次拍马屁却要挨马踢了。汉文帝表示不信,自己那儿子哪有这种孝心,于是便让刘启也帮他吮吸脓血,搞得刘启左右为难,不吸嘛,伤了父亲的心;吸嘛,那实在太恶心了,咱堂堂太子爷,岂能干这种事?权衡利弊之后,刘启还是勉为其难地吸了。
这事让刘启彻底恨上了邓通,其实邓通也很无辜,人家本来是想拍一下你的彩虹屁。但刘启可不这么想,邓通让我难堪,必须要弄死他。
所以,刘启继位后便迫不及待地对邓通下手了,没收邓通所有财产,并明令不准任何人救济,将其活活饿死在大街上。
可见,刘启这人心胸狭窄,没什么道理可讲,谁让他不痛快,他就让谁活不下去!
3、甩锅怒斩恩师
晁错是刘启太子时期的老师兼智囊,刘启即位之后,晁错深得宠信,先做内史,再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汉景帝继位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增加财政收入,晁错提出“削藩策”,计划逐步削夺收回各个诸侯国的封地,弱诸侯、强中央。汉景帝一听,这个想法好啊,这个想法损人利己我喜欢,那就开干吧。
结果汉景帝压根没想到那个被他拍死儿子的大爷居然敢造反,慌得一批。这时候,大臣袁盎提出牺牲晁错来换取谈判的机会。
汉景帝荒唐到谈判还没谈,就二话不说地把他老师晁错来了个满门抄斩,关键是受害者晁错临死前还毫不知情。明眼人都知道问题的根本并不在这里,杀晁错是于事无补的,“七国之乱”既然来了,就依然会来。
关键是后来“七国之乱”平定,汉景帝也没有恢复老师晁错的名誉或进行哀悼吊唁。这小子的薄情寡义是可想而知的。
4、偏信绝情杀子
刘启与姐姐馆陶公主刘嫖感情很好。刘嫖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刘荣,但是刘荣母亲栗姬却耍起了小性子,你经常给我老公送美女,我厌恶但我管不了,不过现在你女儿想嫁给我儿子,那我也是看不上的。
热脸贴了冷屁股的刘嫖最终把女儿嫁给了胶东王刘彻(刘启和王娡之子),但由此对栗姬怀恨在心,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儿子被立为太子了吗?老娘废了你便是,老娘的女儿必须嫁太子。
在一顿勾心斗角之后,汉景帝还真的就被说服,把刘荣的太子之位给废了,改立刘彻。
如果这事就这么完了,也很常见,皇室嘛,总不是那么平静的!关键是汉景帝撸掉自己的儿子,还打算杀掉他。
刘荣任临江王后,因为侵犯宗庙土地而被抓,汉景帝便派著名的酷吏郅都去审问,这样一来,刘荣也知道父亲不想给自己活路了,于是便自杀了。
可见,汉景帝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为达目的,不给任何人留余地,就算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行!
还有过河拆桥逼死救国功臣周亚夫等其他事情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总之,汉景帝在个人道德品行上是有众多缺点的,他之所以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恶名,甚至千古年来被当做明君传颂。主要是因为他生逢盛世,启动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俊遮百丑,他是被父亲和儿子两个巨大的光环笼罩的人。
客气点讲,汉景帝是承前启后工作做得还行;不客气来说,汉景帝就是典型的命好。这并不是盲目地抹杀汉景帝的政治成就,关于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抑制豪强、废除酷刑、兴复官学”这些常规的历史评价,其实背后都有很多难以言状的隐情。
要分析汉景帝的行为逻辑,首先要清楚他的时代背景。
汉朝从吕雉和汉文帝时期开始,一直奉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不乱治、不盲目地治。吕雉和汉文帝也折腾,但是她们是有分寸地折腾,从不轻易地去摸毛虎屁股,也从不抓着小鱼小虾使劲地折磨。
而汉景帝恰恰与他的这两个优秀的先辈走了相反的路子,虽然他最后并没有崩盘,但是他行为上的蛛丝马迹确实掩盖不住的。
汉文帝去世时,汉朝已经休养生息近四十年了。但是汉文帝显然是了解自己的儿子的,他怕刘启以后瞎折腾,所以他把“黄老之术”交棒给了他的皇后窦漪房,即后来的窦太后,以保证“黄老之治”正常的强大惯性。
窦太后虽然是吕后的侍女出身,但是性格上却不像当年的吕太后那样强势,若她真那么强势,可能她也活不了那么久。她对于政策的影响力主要依靠说教,她喜欢给皇室成员举办黄老之术培训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窦太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刘启就是一个怎么也学不成材的人,因为他藏着一个躁动的心。
这家伙在登基之后,把原本风平浪静的大汉王朝搅合得风起云涌,原本不该发生的“七国之乱”,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因为如果按照汉文帝生前“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两大杀招的安排,所有刘姓诸侯都会被实行安乐死,根本不可能折腾出太大的浪花,中央政府最终将以极其优雅的姿势完成集权。
但是,汉景帝等不及,他不要什么时间红利,他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既视感,他要的是不爽就怼的霸道感。老子当年一言不合就砸死自己的堂兄,现在哪有什么心情和你们玩什么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当然,汉景帝如此猴急猴急地要削藩,晁错的推动也是至关重要的。晁错是汉文帝时期卖官鬻爵的经济大师,也是一个披着黄老外衣、藏着儒家内核的策划大师。
儒家思想经过漫长的百家争鸣后,先败给霸道的法家,再败给温和的道家,一直不甘心地跃跃欲试。都是好东西,都是好演员,为什么这么光鲜的舞台被你们占据了呢?我要登台,我要证明我们儒家设计的操作系统比你们更牛叉。
所以儒家大师们一直在替他们的产品寻找市场,晁错是刘启的太傅,也就是太子时期的师傅,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刘启就是自己寻找已久的市场缺口。
为什么呢?因为道家讲究的是无为,和时间交朋友,别没事找事;而儒家本质上则是讲有为,不能蹉跎岁月,要尽量把时间老人的活也抢着干了。
汉景帝骨子里的不安于现状和大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根基渐稳,让晁错看到了让儒家思想大放异彩的希望之光。
汉景帝为什么会舍弃家族选定的黄老之术,转身投入儒家思想的怀抱呢?因为儒家思想有两个内核强烈的驱动了和支撑着他作为最高层领导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一个是等级制度,一个是仁政有为。
等级制度给不同的人划好圈子,然后告诉他们不要乱跑,要享受当下。这对领导者的利益维护简直就是清新脱俗呀,汉景帝没有理由不喜欢。
仁政有为就是告诉统治者,咱们不能入宝山而空手归,要留下管理痕迹,什么都交给时间老人,要咱们有何用?咱还有存在感吗?
汉景帝一直寻思着要干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能干什么呢?进攻匈奴?他爷爷奶奶和他爸都不敢轻举妄动,他也不敢!争夺皇权?他爸已经帮他稳住局势了;发展经济?他爹已经弄得老百姓家里串钱的绳子都要腐烂了。
一个人想法多却又见识不明的时候,就会容易被人乘虚而入,晁错以帝师的身份向汉景帝提供了搞大事的方案,那就是削藩。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帮刘姓王爷到处立小山头,关起门来当大爷,这太不像话了,必须要盘他!
这简直就是说到汉景帝的心窝里去了,人生苦短,得抓紧时间干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才行呀,咱得说了就办!
这么一顿操作下来,那些诸侯是个傻子也明白汉景帝在搞什么名堂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武德呢?你爹那一套是帮我们分家,步步蚕食,我们都忍了。怎么到了你小子手里,温水煮青蛙还不过瘾,开始直接动手抢了?
是可忍,叔叔不能忍,伯伯也不能忍!这种熊孩子不能惯!于是,诸侯王中备份最高、年岁最长、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站出来主持公道了。
刘濞这么一碰就爆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你刘启仗着身份优势杀了人家儿子,直接对准人家往“杀父杀子夺妻”这世间三大仇里捅,人家心里要憋着多大冤屈才能平静下来?你老子汉文帝自知理亏,费了老大劲才平息这个风波,你小子刚一上台就直接往叔叔伯伯的碗里抢东西吃了?不趁着自己的老骨头还能活动几年,趁早好好教育你怎么做人,你还不得无法无天?
刘濞在国仇家恨的一起引爆下,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后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这帮被汉景帝集团惹毛了的“复仇者联盟”悄然形成,就差领头羊吴王刘濞给个信号了。
汉景帝从来不会让别人空等的,不久,他便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直接逼刘濞揭竿而起。吴王刘濞立即杀了吴国境内中央所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
吴国虽然是一个诸侯国,但是关键人家有钱呀!有钱好办事,一顿嗷嗷叫,大致是“有人抢我们的房子和土地怎么办?有人把臭脚臭手伸到我们的家园来熏我们怎么办?有人想要没收我们的财产怎么办?干他!必须干他!”然后,号召国内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参加到保家卫国的运动当中去。一瞬间,吴国便聚众20余万人。
另外,吴濞不光让之前拉拢的盟友同时出兵,还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彻底引爆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想削藩,这没有什么不对,谁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最宝贵的权力呢?他爹也想削藩呀,他爷爷也想削藩呀!他错就错在性子急、心胸窄、下手狠。
人家吴国太子刘贤和你下棋,争吵几句,你就算觉得脸上挂不住,把他按下去打几下屁股不行,非要下狠手,用棋盘拍死人家?心太狠,手太黑。
你想削藩,你爹已经帮你定好了温水煮青蛙的局了,并且开始烧水了,你急个毛线,用得着心急如焚地拿个铲子去把水里的青蛙搅出来吗?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这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顽主什么反应呢?第一反应是傻眼了!这些人不都是俺家的亲戚加奴才吗?咋还说反就反了呀?
这孩子是典型的“只管杀不管埋”的心理,只管闯祸,不愿面对后果。熊孩子闯祸后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找家长,可是他爹已经罩不了他了,所以他退而其次找自己的老师晁错,毕竟削藩这事他是总设计师。
晁错自然是力挺自己的乖乖弟子,使劲给汉景帝打气:“不要怂,干就完事了。最好是皇上你御驾亲征,然后把京城交给老师我!”估计他是把自己当萧何了,把汉景帝当刘邦了,殊不知自己这对组合差人家太远了,萧何不会随便指手画脚,只会默默帮大哥擦屁股;刘邦虽然比不上韩信、项羽,但好歹也被兵仙韩信认定可以带十万兵。汉景帝除了生气就拿棋盘往死里砸人还有啥军事经验,让他去御驾亲征?送人头还差不多!
汉景帝本身也是没什么担当的人,一看晁错把自己往前线推,心里老不乐意了。计划是你提出来的,现在场面混乱了,你让我往前面冲,自己躲在大后方,你长得不美,想得倒挺美!
于是,汉景帝又召见了另一个大臣袁盎来问策,袁盎对喜欢打嘴炮、搞头脑风暴的晁错一向没什么好感,只不过混得没人家好,所以平时比较沉默,避免正面冲突。现在机会来了,那是不可能放过的,所以他私下对汉景帝说:“皇上你看这次造反的口号是啥?那是诛晁错、清君侧呀!说明他们的目标并不是皇上您呀,您只要斩杀晁错,宣布赦免七国,恢复原来的封建秩序,这事就算过去了。”
先不说晁错死得冤不冤,单说汉景帝这小子办事是相当不地道,你说你要弃车保帅也不是不可以,但你总不能听风就是雨,别说背后工作,就连表面工作都懒得做。说到底,就是不注意吃相,毫无底线,遇到事第一想法就是和自己撇开关系。
牺牲了晁错并没有平息“七国之乱”,最后还是得靠他爹留给他的周亚夫才好使。但是人家周家父子多次挽救了大汉江山,汉景帝最后翅膀硬了,吃饭的时候故意不给周亚夫配筷子,抓着人家态度不好这一点上纲上线,最后逼得一代名将周亚夫绝食自毙于牢中。汉景帝的心有多狠可想而知。
平定七国之乱前,周亚夫曾找他汇报作战方案,其中有一条就是要以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的梁国为靶子,以便完成战略包抄。汉景帝当即表示牺牲他弟弟不算什么,只要能赢,剩下都不叫事儿!这就是汉景帝身上的人情味和亲情感。
要知道,这小子平时讨好自己母亲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那可是一副恨不得和弟弟生死与共的样子,甚至给了他妈一种他愿意传位给他弟弟的错觉。
令人寻味的是,汉景帝此时对弟弟刘武的生死并不上心,但是后来又反复拿这件事来隔阂周亚夫。你细细品一下就知道了,汉景帝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家伙压根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
汉景帝筛选接班人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他性格阴冷、冷酷狡诈的一面,大儿子刘荣被废了,但他又觉得终究是一个隐患,想杀了一了百了,又怕担负绝情的骂名,所以就专门派一些酷吏去审问自己的亲儿子。你自己的手下是什么货色,你心里没点数?你这么做,压根就是塞了一把刀给别人去杀自己的孩子呀!
通过上述的一些细节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汉景帝在人格上是很难获得大家认可的,这个人内心里阴暗反复与刻薄寡恩是超乎我们正常想象的。
汉景帝一生两大历史光环无非是“文景之治”和平定了“七国之乱”,其中“文景之治”为他那个满世界找匈奴决斗的儿子夯实了物质基础,平定“七国之乱”则是直接鞭笞了汉初以来让中央政权头疼的诸侯威胁问题,从这来看,汉景帝也还算是有点历史功绩。
但是,有功绩和有能力、有品性、有格局是两回事,不以成败论英雄,咱不能搞唯结果论那一套,这种只看结果的判断逻辑是很没深度的。总体来说,汉景帝是一个志大才疏、想法多能力小、反复无常、刻薄寡恩的人。
文景之治是吕雉开了个头,汉文帝定了格局,他原本只要按部就班就一切水到渠成了。但是这小子爱折腾,强行改道,好在他爹留给他的底子够扎实,也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还落了个坐享其成的好。
平定“七国之乱”,原本这根本不会发生的,是他捅娄子捅出来的。后来擦屁股的难度其实也并不难,但是这小子没那个气魄自己上,还杀了自己的老师来甩锅。说他平定了“七国之乱”,估计周亚夫更加死不瞑目了。
1、领导者最重要就是稳局面
越是大领导,越知道维稳这两个字背后的意义。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未谋胜先谋不败,稳中求胜才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素质。
机会主义、冒险主义的领导很容易把团队和下属带到沟里的,你贪图一时爽快,想干嘛就干嘛,出了篓子就要下面的人去补漏洞,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是坑太大,下面的人填不了呢?要是下属厌烦被套路,不愿意擦屁股了呢?
2、送死的是下属,背锅的一定要是领导
你汉景帝内心里策马奔腾,时时刻刻想搞事,这可以理解,作为领导者,不弄点动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什么存在感。但是,你是一个领导者,不再是一个熊孩子,不能捅了马蜂窝,就等着家长来救你,不能闯了什么祸,责任都是别人的。
你汉景帝一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拿下面的人来做挡箭牌,其他人还愿意为你卖命吗?你的对手不就一眼看清了你的底气了吗?该强硬的时候不强硬,不该强硬的时候下狠手,这就是汉景帝身上的矛盾。
3、作为领导可以不讲道理,但不能没有底线
但是,还是那句老话,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吃相,这是做人的底线。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注意方式,你儿子刘荣让你不放心,你找个理由让他用一种舒服点的方式死去就行了,何必用那种残酷卑鄙的手段去逼死他,把对付仇人的方式用在自己亲儿子身上合适吗?周亚夫和他背后的军功集团让你坐立不安,你夺了他的权,让他去吹冷风不行吗?非要赶尽杀绝?人家老周家可不止一次救过你们老刘家,看看你爹是怎么处理的?关键是还用了最无耻的方式,先是污蔑人家造反,把周亚夫关进大牢后,任由那些阿猫阿狗去折磨人家,你这是连一点尊严都不给别人留呀!
像汉景帝这样的领导如果不是命好、家底子厚,是不适合作为守成之主的。好在他爹真的是一个好爹,他儿子也真的争气,他因为身体不好,也没活多少年,所以还算是没有伤及西汉的国本。
总的来说,汉景帝这个人身上有一股暴戾之气,也就是喜欢任性妄为;喜欢瞎掺和,又不愿担责任;另外,他还刻薄寡思、冷酷无情、好大喜功、狭隘偏激。把他和他爹汉文帝放在同一层面是抬高了他,更是拉低了真正的政治高手汉文帝的档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