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收到一个噩耗,成国公朱能病逝于南征途中,朱棣悲痛不已,下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并且辍朝五日。
明朝礼制中有关于辍朝的规定,《明会典》云:
苏武的精神品质作文(苏武的精神品质四字)
“凡亲王丧,辍朝三日;公主丧及下葬,各辍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丧,年终类辍朝一日。”
在明朝,功臣去世大多辍朝一日,有特别荣宠的大臣去世,也不过按照“亲王”之礼,辍朝三日。而今,朱棣不仅要为朱能封王,竟然还要为朱能辍朝五日,可见朱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在他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有四位将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丘福、朱能、张玉、陈亨,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靖难四公爵”。朱能虽然位列第二位,但他在四人中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不过,朱能虽然用命换来了家族11代荣耀,可惜成国公朱家最终未能和大明朝有始有终。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这位热血沙场的东平王。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他登基后,朱姓宗亲被封藩,明朝“朱”这个姓氏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繁衍。然而,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姓朱的文臣武将却并非都是朱元璋的宗亲。在《明史》的记载中,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其麾下除了本宗之外至少有6位姓朱的名臣,他们分别是朱升、朱亮祖、朱寿、朱潜、朱鼎、朱亮。
其中,前三任比较出名,朱升乃是朱元璋麾下的谋臣,也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的实际提出者。朱亮祖是朱元璋麾下的骁将,此人凶悍无比,立功甚多,被封为永嘉侯。朱寿也是名将,在洪武后期被封为舳舻侯。朱潜、朱鼎是濠州人,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
最后一人名叫朱亮,此人乃是淮西将领(安徽怀远人),和常遇春是同乡,同时,他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朱能的父亲。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记载:
朱能,字士弘,怀远人。父亮,从太祖渡江,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能嗣职,事成祖籓邸。尝从北征,降元太尉乃儿不花。
朱能,字士弘,祖籍怀远。他的父亲朱亮是淮西旧部,曾随朱元璋渡江,开国后,朱亮被授予燕山护卫副千户。
朱能出生于洪武三年,比朱棣整整小了10岁,他从孩提时代起就跟随父亲居住在北平,长大后,袭承父职,入燕王藩邸。洪武二十三年,朱棣率军招降乃尔不花,朱能便参与其中。
《明史·朱能传》云:
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意思是,朱能在燕王藩邸的诸将中年龄最小,但却非常勇猛。朱能和张玉一个善战,一个善谋,二人是朱棣最倚重的左右手。
关于朱能和张玉,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上文提到,朱能曾跟随朱棣招降乃尔不花,这件事在洪武二十三年,而《明史·张玉传》记载张玉于洪武二十四年才调任燕山左护卫,隶属于朱棣麾下。也就是说,朱能随朱棣出塞招降乃尔不花的时候,张玉还未归于朱棣的帐下。若论和朱棣的亲密程度,朱能可能比张玉更胜一筹。
在朱棣的“靖难四公爵”中,丘福、张玉、陈亨的年龄都比朱棣年龄大,他们三人入伍比朱棣早,从根本上来说,朱能才是朱棣的第一嫡系。
不过,后来张玉和丘福也逐渐成为朱棣的亲信,陈亨因为帮助朱棣夺取大宁,让朱棣实力大增,因此才和丘、张、朱三人并列。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伊始,便开始着手削藩,而削藩的首要对象便是当时年龄最长、能力最强的朱棣。不过,由于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大难图”,朱允炆才决定先削其他藩王。
从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当时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到腊月,朱允炆在4个月内连削周、代、湘、齐、岷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自杀,其他四王被贬为庶人,宗室之中人人自危。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也十分恐惧,这时,朱能和姚广孝一起劝朱棣放手一搏,朱棣最终同意,开始暗中准备起兵。
王世贞在《弇州续稿》中说朱能是“靖难元功”,这个“元”字,不仅仅是指朱能从一开始就跟随朱棣起兵,更是指他和姚广孝在劝说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
建文元年正月,朱棣诈病装疯,有效地迷惑了朱允炆。朱棣利用这段时间暗中打造兵器,囤积粮草。
到了六月,朱允炆秘密逮捕了燕王府百户邓庸,在严刑拷打之下,邓庸招认朱棣早已准备谋反,朱允炆大惊,下密诏给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和张信,让此三人秘密带兵逮捕朱棣。结果,张信中途倒戈,暗中将密诏内容透露给了朱棣。
朱棣召来姚广孝、张玉、朱能等心腹商议对策,遂让张玉、朱能率领800卫士埋伏在燕王府内,待张昺、谢贵二人上门时,张玉、朱能将二人伏杀。至此,靖难之役爆发。《明史·朱能传》云:
燕兵起,与张玉首谋杀张昺、谢贵,夺九门。
战争之初,张玉、朱能、丘福率兵迅速攻打北平九门,其他八门很快被燕军拿下,唯有西直门久攻不下。朱能听闻西直门还在反抗,单骑前往,恰巧朱棣也派唐云去招降西直门守将,唐云和朱能软硬兼施,才控制此门。
当时,朱允炆的心腹、都指挥使马宣被燕军击败后逃到蓟州,准备联合蓟州兵马夺回北平,朱棣命朱能领兵对付马宣。朱能率领精骑赶到蓟州,一战而胜,杀死马宣,不仅拿下了蓟州,还顺带招降了遵化守军,北平周边皆竖起燕旗。
我们纵观靖难之役的始末会发现,劝朱棣起兵的有朱能,帮朱棣反击张昺、谢贵的有朱能,助朱棣控制北平的也有朱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接下来,在大型战场上,朱能的作用更加明显。
是年八月,朱允炆命老将耿炳文率军30万讨伐“燕逆”,耿炳文的大军到达真定,朱棣趁耿炳文立足未稳,先派张玉和朱能突袭雄县,生擒了潘忠、杨松两将,然后又趁南军渡河之际,击敌于半渡之间,耿炳文大败。
南军虽溃败退回到滹沱河南岸,但实力仍在,张玉、丘福等大将都认为穷寇莫追,唯有朱能展现悍将之风,《明史·朱能传》记载:
(朱能)独与敢死士三十骑追奔至滹沱河,跃马大呼突南军,军数万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众,降三千余人。
朱能仅仅带领30位勇士过河,跃马追赶南军。当时南军正在溃逃,朱能气势如虹,让南军甚是惊恐,耿炳文麾下数万兵马因为朱能的冲击而倒下,被踩踏蹂躏致死者甚多,投降者多达三千余人。
《答苏武书》中有一句话:“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朱能也配得上此语!
朱能的勇猛,让朱棣大喜,后者亲自写手札来奖励朱能。而后,朝廷派曹国公李景隆来代替耿炳文,朱棣带着张玉、朱能、丘福等精锐避开李景隆选择北上奇袭大宁。在大宁之战中,老将陈亨率近十万兵马来降,朱棣趁势控制了大宁,并且挟持宁王,将朵颜三卫纳入囊中。从此,朱棣有了和朝廷掰手腕的实力。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返京,在郑村坝和李景隆的大军遭遇。《明史纪事本末》云:
燕王立五军,命都指挥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
在两军交战前,朱棣将大军分为五队,朱棣命张玉、朱能等五人各率一路人马,张玉一马当先,直冲李景隆的中军大营,连挑七座营帐,朱能也不甘落后,越战越勇,李景隆麾下人数虽多,但不能抵挡张玉、朱能之勇,南军将士随即败走。
第二年,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沟河展开第二次决战。朱棣在这场战役的开始阶段并不占便宜。先是开国老将郭英事先在必经之路上埋了地雷,让朱棣的前锋营吃了大亏,然后南军名将平安绕到燕军背后展开突袭,朱棣的后营又损失惨重。这时,朱棣重整兵马,《明史纪事本末》云:
使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将右军,为先锋,丘福将骑兵继之,马卒十余万……
朱棣很好地发挥了麾下四大悍将的优势,他兵分四路,让张玉居中,让朱能和陈亨分居左右,丘福率骑兵在后方机动为援,分别冲击李景隆。
位于右路的陈亨遭遇了南军悍将平安,陈亨不是平安的对手,受重伤而还。朱能见状,冲到右路,主动迎战平安。史载:
平安与朱能战,亦败。于是列阵大崩,奔走之声如雷……燕兵追至其营,乘风纵火,燔其营垒。
朱能将平安打得节节败退,平安背后的军阵瞬间崩溃,逃跑之声如雷。朱能率领燕军一路掩杀,大胜而归。
朱棣能够取得白河沟之战的胜利,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还是燕军三军用命,朱能等人悍勇杀敌的缘故。
此战之后,南军元气大伤,李景隆单骑逃往德州。随后,张玉、朱能等人攻克德州,李景隆再逃往济南,众将再追至济南。若不是济南城有盛庸和铁铉死守,靖难之役或将提前结束。
朱能人生最出彩的部分,发生在东昌之战,然而,这场战争,却成了朱棣最伤心的一战。
东昌之战,是双方蓄势已久的大战,南军守将盛庸为了不让朱棣进城,带领兵马背城列阵。朱棣亲自率军冲锋,盛庸故意打开一个缺口引朱棣进入,然后号令三军合围朱棣。
与此同时,平安也率军前来驰援,朱棣瞬间陷入重围。阵外的朱能和张玉见势不好,赶紧冲入阵中救援,但盛庸好不容易围住朱棣,焉能轻易放手?包围圈越围越大,双方人马在阵中反复厮杀,不见天日。
朱能在战阵中大杀四方,终于找到精疲力尽的朱棣。朱能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朱棣,然后另外抢过一匹战马,给朱棣杀出一条血路,护送朱棣逃走。待朱棣回到本阵,朱能身上受伤十余处。
古人云,功高莫过救主,计穷莫过绝粮。朱能冒死将朱棣救出,让朱棣铭感五内。
不过,朱棣虽然得救,但大将张玉却战死阵中,实乃一大憾事。当时,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朱能救走,在阵中反复拼杀寻找朱棣,最终被盛庸围住,力竭而亡。
张玉和朱能皆是朱棣的臂膀,张玉之死,让朱棣痛哭不已,从此更加珍视朱能。由于老将陈亨此前因重伤医治无效死于北平家中,朱棣麾下的顶级战将,就只有丘福和朱能二人了。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在北平祭奠阵亡将士,再次南下,在夹河之战,朱棣再遇盛庸。当时,盛庸备下了大量火器,但由于朱允炆下令不允许伤害燕王,盛庸因此不敢开枪。朱棣亲自带人在阵中猛攻,盛庸也不示弱,奋力抵抗,双方血战三四个时辰,朱棣麾下猛将谭渊当场战死。
正在朱棣受挫之际,朱能带领大军赶来,燕军士气大振,一举打败盛庸。《明史·朱能传》记载:
谭渊死,燕师挫。(朱)能至,再战再捷,军复振。
盛庸兵败,平安率军前来接应,朱能再一次打败平安。朱能顺势而下,追击平安至真定,又连续攻破常德、定州、衡水等城池,可谓锐不可当。
建文四年,朱棣带领朱能等人攻克东阿、东平、汶上,一路南下。然而,到了四月中旬,在平安、何福的夹击下,朱棣麾下的大将王真身亡,朱棣军心动摇。再加上朱允炆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领兵支援,徐辉祖有乃父之风,连连击败朱棣,接连的失败,让朱棣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接连的打击之下,众将有意退兵,朱棣也犹豫不决。但朱能却厉声喝住了众人。《明史》云:
燕军屡败,诸将议旋师,能独按剑曰:“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
朱能按剑对众人说道: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最终却得到了天下,我们此前已经连续胜利,现在遇到点小挫折就撤兵,便只能向他人称臣了!
朱能的话,鼓舞了众将,对朱棣的影响更大。朱棣下定决心,不再言退。
朱棣后来登基后,回忆起朱能这一番话,感慨万千,朱棣云:
“辅吾成大业者,(朱)能也!”
这句话,把朱能的功劳捧到了极致。若无朱能,朱棣可能再次退兵,到时候南军缓过气来,大事难图。
巧合的是,南京的朱允炆不信任徐辉祖,以“京师不可无大将”为由将徐辉祖调回南京。朱棣率众击败南军并生擒平安,接下来燕军攻打泗州。在泗州之战中,南军沿河布阵,朱棣命丘福和朱能带领数百名敢死队,逆行20里渡河,悄悄潜入敌后。丘福、朱能二将虽然只带了数百人,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之辈,在他们的冲击下,南军大乱,朱棣趁机得以取胜。
夺下泗州,朱棣渡淮河,下扬州,直逼京城。取得浦口之战的胜利后,朱棣在李景隆和朱橞的“帮助”下,进入金川门,正式入主南京。4天后,朱棣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到了九月,朱棣在清理完建文旧臣后,开始大封功臣,《明史·朱能传》记载:
九月甲申论功,次邱福。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禄二千二百石,与世券。
朱棣一次性封了四位公爵,即: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追封)、泾国公陈亨(追封)。在众多武将之中,朱能仅仅位列丘福之后,实为“靖难第二功臣”。
从燕王嫡系,到辅佐燕王起兵;从阵前杀敌,到临危救主;从激励众将永不言退,到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完美地演绎了一员悍将在杀敌、救主、鼓舞士气方面的重大作用。
《名山藏》评价曰:
张玉、朱能比于徐、常,姚广孝若刘基矣,迹其终始,殆有异焉。
意思是,朱棣麾下的张玉、朱能、姚广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三人媲美。把朱能比作摧城拔寨的常遇春,再合适不过。
然而,这样一位悍将,在永乐朝却未能久寿。因为朱能的归宿注定是在沙场上。
永乐四年,安南(古越南)陈朝的外戚发生叛乱,朱棣派往安南的使臣黄中、薛岩也被叛军所杀。朱棣大怒,派朱能为征夷将军,以新城侯张辅(张玉之子)、西平侯沐晟(沐英之子)为左右副将,率军八十万(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征讨安南。
临行前,朱棣亲自到龙江为朱能践行,朱能表示:“臣等请伏天威,一举殄绝之!”
朱能出发的时候是永乐四年十月,等到十一月初,朱能送来消息说已到广西。朱棣对身边的侍臣说:“我对朱能的能力没有半点怀疑,只是担心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怕什么来什么,半个月后,朱棣收到张辅送来的急报,说朱能因不适应南方烟瘴之气,病逝于军中。
朱能病逝时,年仅37岁,一代将星,陨落南疆。朱棣伤心欲绝,下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辍朝五日,谥“武烈”。(仁宗时,朱能被配享太庙。)
《明史》记载了一段关于朱能的话:
玉殁后,军中进止悉谘能。能身长八尺,雄毅开豁,居家孝友。位列上公,未尝以富贵骄人。善抚士卒。卒之日,将校皆为流涕。
意思是,张玉战死之后,朱棣在军中的大事皆咨询朱能。朱能身高八尺,性格坚毅豁达,对朋友非常义气,对士卒也很友善。他被封为公爵后,也从来没有因贵而骄。将士们听闻朱能去世的消息,都痛哭流涕。
昔日常遇春在北伐的归途中病逝,年仅39岁,而今,朱能37岁死于南征的途中。一南一北,大明两位战将的英年之殇,让后人扼腕。
笔者认为,朱能和那些南军的降将是不同的,他自幼便是朱棣的嫡系人马,跟随朱棣起兵应当被理解。他的骁勇,他的忠贞,他的优秀品格,都足以决定他的历史地位。
朱能去世后,他的儿子朱勇袭承成国公爵位,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朱勇为先锋,在土木堡之变中,朱勇为保护朱祁镇而战死。而后,朱勇的儿子、第三代成国公朱仪参与北京保卫战,他历经4朝,被追赠为太师。
第四代成国公朱辅曾掌管中军都督府,随明武宗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此后,历代成国公皆受朝廷重用。在明朝中后期的勋贵中,成国公朱家仅次于张家(英国公)和徐家(魏、定国公),长期位于勋贵最顶层。
嘉靖、隆庆年间,第七代成国公朱希忠执掌兵权多年,曾39次替嘉靖祭祀圜丘,死后被追封为定襄王,他将成国公一脉推向另一个高潮。
崇祯十七年,在李自成的大军攻打北京之前,崇祯帝召来第十二代成国公朱纯臣,命他携带密诏辅佐太子。这是明朝最后一位天子对成国公家族的信任,不料,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朱纯臣打开朝阳门纳降,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批叛徒。
朱纯臣本以为他会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李自成发现崇祯给他的密诏后,还是下令将朱纯臣处死。
天意昭昭,朱纯臣辜负了崇祯,更辜负了他的11代先辈,他的结局,不会引起后人的半分同情。只是可怜了朱能家族,11代人的忠贞,最后和明朝有始无终。
南明时期,小朝廷对其他勋贵家族屡有追封,唯有成国公朱家背负骂名。
十年辛苦砍柴,一夜烧个精光。倘若朱能在天有灵,看到后辈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左传》有云: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家族不可能世代都是品格忠勇之人,成国公朱家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朱能的功劳和朱纯臣的背叛,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两件事。后人在谴责“贰臣”之时,不应该将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忠义之士也牵连进来。朱能的功绩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朱家前11代人的对明朝的忠贞和贡献,应该得到后世的认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