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裴注版《三国志》读书笔记-1

裴注版《三国志》读书笔记-1

裴注版《三国志》读书笔记-1《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著名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陈寿。陈寿治学严谨,文风简练,收集来的材料凡觉可疑一概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著名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陈寿。陈寿治学严谨,文风简练,收集来的材料凡觉可疑一概不用,使得《三国志》成书质量极高,被奉为“二十四史”的标杆。

注释的作者是裴松之,东晋、南朝刘宋时期人。宋文帝刘裕认为《三国志》过于简略,诏令裴松之搜集史料为《三国志》作注。注释补充了大量现已失传或散佚的古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文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正文标蓝,注释标红

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一、曹操家世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太祖是曹操被追尊的庙号,武皇帝是谥号。

曹操是沛国谯县人。沛国与当时的沛县,也就是著名的小沛没有关系。沛国治所在相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淮北市。曹操的出生地谯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

裴注什么意思_裴注_裴注三国志是正史吗

裴注_裴注三国志是正史吗_裴注什么意思

裴注三国志是正史吗_裴注什么意思_裴注

各版影视剧曹操

汉代虽为郡县制,但汉高祖刘邦开始,刘氏宗亲自仍享受封邦建国的待遇。刘氏诸侯王所封郡县也就相应的称国而不称郡,郡守称国相,实际行政级别与郡相同。西汉初年,刘邦的侄子,著名的“七国之乱”领头人刘濞被封为沛侯,于是就有了最早的沛侯国,属豫州管辖。但不久之后刘濞改封吴王,沛侯国被撤销,仍称沛郡。到了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将沛郡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辅为封地,沛国又得以重新建立。

这里写曹操是汉初官至相国的曹参的后人。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一点学术界一直存疑。但随着亳州曹氏家族墓群以及安阳高陵曹操墓的发现,通过DNA技术研究曹操的身世之谜成为可能。

关于曹操的身世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国志中记载的,曹家是曹参的后人,而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祖父曹腾从曹氏宗族里面抱养的。另一种是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抱养前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各自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都无法坐实。

2013年,复旦大学发布曹操家族DNA课题研究,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再通过对曹操叔祖父曹鼎DNA的比对,可以确认的是曹操这一支并非曹参后代,曹嵩也不是夏侯氏抱养,可以基本确认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祖父曹腾从曹氏宗族里面抱养的。这个历史疑团也就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解开了。

①《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曹瞒传》为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全书已散佚失传,记载了相当多曹操的逸闻轶事,但很多内容可信度不是太高。此处所说吉利和阿瞒都是曹操的小名。本书整体成分比较偏向于贬低曹操,从书名直呼曹操小名就可见一斑。

王沈《魏书》曰: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適嗣国於容城。

《魏书》的作者是王沈,出身太原王氏,西晋开国功臣。此书为王沈与荀彧的儿子荀顗、“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共同撰写。但因其成书于曹魏当政时期,对曹家的历史比较避讳,偏重于褒扬溢美,全书也是已经散佚失传。

此处记述了曹氏祖先来历,最早出自黄帝部落,后来到五帝时期,沿着颛顼的玄孙,也就是火神吴回的儿子陆终这一支往下,陆终的儿子晏安就是曹姓始祖。晏安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曹官,便以官名为姓,是为曹安。

到了周武王灭殷商的时候,曹安的第五世孙曹侠被封在了邾国。邾国后改名为邹国,最终在战国时被楚国灭亡。后世子孙流散,有一部分在沛地安家。到汉高祖刘邦称帝时,曹参因公获封平阳侯,世袭爵位,直到三国时仍有其后嗣在容城定居。

当然这一大段都是在说曹参这一支的始祖,如果现在证明了曹操不是曹参这一支的话也就没啥参考价值了。

裴注三国志是正史吗_裴注_裴注什么意思

曹氏家族墓群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到汉桓帝时,曹操的祖父曹腾官居中常侍、大长秋,获封费亭侯。

②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

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子,《续汉书》主要记载东汉的历史,《后汉书》问世后逐渐被取代,大部分内容已散佚。

此处从曹操的曾祖父曹节讲起。

曹节,也有其他古籍记为曹萌,但后来曹操有一个女儿起名叫曹节,违背了避讳原则,所以应该是叫曹萌。

曹萌字元伟,在十里八乡有仁爱和宽厚的名声。有一次曹萌的邻居家里跑了一头猪,因为跟曹萌家养的猪长得很像,邻居就上门指认说是自己家跑掉的猪,并要求领走。是不是自己家的猪曹萌应该是心里有数的,但他也不和邻居争辩,任其领走。后来邻居家逃跑的猪自己又跑回来了,邻居羞愧难当,登门向曹萌道歉,并送还了猪。曹萌也不计较,笑着就接受了,这样的行为得到了当地乡亲们的称赞。

从这一则小故事里可以看出,在曾祖那一辈,曹家不是什么名门大族,最多算小地主,真正发家要从曹操的祖父曹腾算起。

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

曹腾字季兴,在家排行第四,有三个兄长,姓名均已不可考,表字分别为伯兴、仲兴、叔兴,其中一人是曹仁的祖父曹褒,具体是三位兄长中的哪一个已不可考。

曹腾幼时被送进宫当宦官,具体原因已不可考。因汉代宫门一般刷黄漆,黄门一般指代宫禁或内廷,同时也引申为官署名,如宦官线的黄门令和非宦官线的黄门侍郎,这俩挺容易混淆的,尤其是黄门侍郎,经常被误以为是宦官充任。曹腾进宫之后就是担任的黄门从官,属黄门令管辖,基本属于干杂活的仆役。

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邓太后下诏命黄门令从黄门从官中挑选温和恭谨的侍奉太子读书,曹腾被选中。

此处的邓太后即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被称为“皇后之冠”的邓绥。邓绥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是汉和帝的第二任皇后,和帝死后邓绥历经汉殇帝和汉安帝两朝,把持朝政十六年。当政期间对外平定边乱,开疆拓土;对内赈济天灾,重文化,兴教育,蔡伦、张衡受其帮助,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也是由邓绥授意许慎牵头完成。实际上邓绥成为太后并主政时只有25岁,时人评价其“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评价非常高。

当时的太子就是日后的汉顺帝刘保,他对曹腾特别宠信,饮食赏赐都给予优待。

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馀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顺帝继位之后,曹腾升任小黄门。小黄门负责收受奏事文书,传递诏命,侍奉皇帝左右,权势已然不小。后来又升任中常侍。中常侍作为皇帝的顾伟陪侍左右,已经可以参知政事,时人评价“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另外中常侍不一定由太监担任。

顺帝死后,年仅两岁的汉冲帝继位,外戚梁冀掌权。不久后冲帝夭折,汉质帝继位,因给梁冀起外号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杀,时年九岁。此时朝廷在下一任皇帝人选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把持朝政的梁冀与群臣意见相左,正犹豫不决时,曹腾亲自登门拜访,向梁冀说明利害关系,使其坚定了立蠡吾侯刘志为帝的决心。刘志便是著名的“桓灵二帝”中的汉桓帝。

桓帝继位之后,曹腾因定策之功官升大长秋,获爵费亭侯,并加位特进。大长秋主管皇后所在宫廷事务,因汉代皇后住所成为长秋宫而得名。特进地位等同三公,用以彰显身份地位,无实际权力。费亭侯属于亭侯级别的爵位。

裴注_裴注什么意思_裴注三国志是正史吗

老三国汉桓帝

东汉爵位沿袭西汉,分为两套系统,一套是皇族宗室专用,一套是军功爵位。宗室爵位主要有王、公、侯三级,还有郡王、县王等细分。

军功爵位分为列侯和非列侯两大类。列侯从大到小主要分为县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完整的爵位名称在级别前加上封邑所在的地名,例如曹操获封的武平侯就是县侯,武平县是地名。又比如关羽获封的汉寿亭侯,一般认为属于亭侯,汉寿是当时的地名,所以“汉,寿亭侯”这样的断句读法肯定是错的,要么是“汉寿,亭侯”,要么是“汉寿亭,侯”,这俩当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根据当时曹操集团其他人物的爵位来看,如荀彧为万岁亭侯,关羽作为受爵时作为降将,地位不太可能高过荀彧,汉寿亭侯是亭侯的可能性比较大。

非列侯就是只有待遇没有封邑的爵位,如关内侯、关外侯等,含金量相对较低。

在朝三十余年,曹腾历事四帝,从未出现过失,不过中间两任皇帝基本上都是打酱油的。他还喜欢向皇帝推荐人才,所举荐的人大都很贤能,好多都官至公卿级别的大官,他也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

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牋,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牋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

这里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回蜀郡太守差遣了一名小吏给曹腾送礼,被时任益州刺史的种暠在函谷关给截获了,书信等证据都被搜出。种暠把此事上报,参了蜀郡太守一本,同时也弹劾曹腾内臣外交,请求将他免官治罪。

所谓“内臣外交”指的是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结交过于密切,属于图谋不轨,在封建王朝时代是重罪。

皇帝得知后却表示送礼的书信是从朝廷外向内传递,没有曹腾回信的证据,是蜀郡太守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没有追究曹腾。曹腾非但不以为意,反而经常称赞种暠尽忠职守。后来种暠当了司徒,总跟别人说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都是曹腾的恩情。以这件事情为例,曹腾为官行事等大都与之相似,是一个心胸宽广、善于发现人才的能臣。

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

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魏明帝曹睿追尊曹腾为皇帝,谥号高皇帝,曹腾由此就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宦官皇帝,历史上独一份的存在。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具体身世不详。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

③《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

《续汉书》记载,曹嵩字巨高,性格敦厚谨慎,能称得上是忠孝之人,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等官,最后取代崔烈做到了太尉。

崔烈当这个太尉的经历也是有段子的。汉灵帝为了创收大肆卖官鬻爵,所谓的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标价一千万钱。当时崔烈官居廷尉,为了买官专门去托了灵帝乳母程夫人的关系,要了个五折,也就是五百万钱买来司徒的官印。搞笑的是后来灵帝跟身边的近臣说起此事时深感后悔,觉得卖便宜了,应该坚持一下原价的。作为名士的崔烈从此名声也就因为买官而臭了街了,连他儿子崔钧也当着他面挖苦他。几年后崔烈转任太尉,同年因张纯、张举叛乱被免职。这也算是个传统了,太尉作为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叛乱或民变就要背锅。

裴注三国志是正史吗_裴注_裴注什么意思

老三国汉灵帝

太尉出缺之后,时任大司农的曹嵩花费一亿钱的巨资去填了空,可见这“三公”头衔是多么的诱人,也能看出曹嵩为官多年没少贪污腐败。

太尉的位子坐了一年,还没坐热乎,因葛陂黄巾余部起事,曹嵩被罢免。

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追尊曹嵩为皇帝,谥号太皇帝。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

《曹瞒传》和《世说新语》里面都有记载说曹嵩其实是夏侯家的,是夏侯惇的叔父,也就是说曹操和夏侯惇其实是堂兄弟关系。当然这些在前文已经说明了。

上一篇: 9本已完结未来世界人类殖民掠夺诸天的无限流小说,主角英明果决
下一篇: 她贵为太后却与人私通产子,深受国人拥戴却被史官骂了千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