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封神第一部》(以下简称“封神”)的观感只有两个字:
震 撼
在内部看片前,我保留对这种大型神话作品的意见,但在看完后我推翻了此前的意见。
电影全长近两个半小时,而我坐在放映厅里随着一众神话人物回到了上古的殷商时代,追寻各路英雄神仙和妖魔鬼怪探寻一个几千年前的人就在探寻的问题:
谁才是天下共主?
乌尔善导演是懂得宏大叙事的,影片一开始就用一段文字简单叙述了《封神》的故事起源,所谓乱世初始必有人祸,在原著中因为纣王无道调戏女娲,适逢天命更替,女娲派遣三只妖物化为人形迷惑纣王,从而让纣王渐渐迷乱心智变得残暴不仁才使得天下分崩离析。
乌尔善导演则完全舍弃了这个设定,商王殷寿(费翔 饰)出场时是一位勇武的将军,他替父兄出征讨伐拒绝朝拜的诸侯,在阵前他是诸多质子(古时诸侯献纳和互换的贵族人质,一般由公侯王爵的亲子为质子)心目中的大英雄,临阵杀敌,一马当先。
开场就是高端局——
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众多将士死心塌地地跟随着冲进火海勇往直前呢?
必然是勇士中的勇士。
因此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就确立了商王殷寿的人设: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现任商王之子,王兄的弟弟,帝国的将军,商朝的栋梁。
在苏妲己(娜然 饰)出场前,十几分钟里殷寿的人设会让很多人大开眼界,也会让很多人耐着性子看看究竟是“红颜祸水”还是“祸自心出”。这个设定我认为是《封神》最大的亮点。它推翻了原著设定中出场即昏君的人设,让观众在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先了解到商王的“黑化”历程。
于是苏妲己说:
“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故事正式开始。
一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我知道对于改编文学名著,尤其是过去有过很多版本的影视作品的前提下,要想获得观众和市场的一致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仅以我个人的角度看,《封神》值得被“封神”除了上述关于殷寿的“黑化”之路以外,对《封神演义》里每个人物和讲故事的节奏把控,以及发挥想象力绘制一个神话时代中的战天斗地的场面,乌尔善以及倾力协作的叶锦添等都是合格乃至优秀的。
坦率地说,大场面的作品我看过很多,但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和刀光剑影中精准叙述一个故事主题的优秀作品,《封神》必须位列其中。
暂且抛开天马行空的角色造型,紧随殷寿征战凯旋回到朝歌的故事发展开始讲起,如果以苏妲己的角度看待众人眼中的英雄,可能她真的很委屈:
她只是使用法力协助殷寿,并看着一位野心家诞生并成功上位成为商王。
狐妖凭借力,助他成大王。
宴席上所有人都以为殷寿的王兄疯了在宴乐上公然刺杀老商王,倒霉的父子俩成了篡逆者对权力的第一次献祭,然后才是殷寿渐渐疯狂的开始:
弑亲、诛臣、灭妻、杀子。
而这一切在外人,包括王子殷郊(陈牧驰 饰)和姬发(于适 饰)看来似乎都跟殷寿带回来的叛臣之女妲己有关,“红颜祸水”既然成了定义,那么他们当然先入为主把矛头指向这个本该被处死的女人。
在另一个视角中,元始天尊(陈坤 饰)已经算到了天下人将有大劫难,召集十二金仙共商对策,这里要注意一点,法力高强如元始天尊之上,依然还有“天命”的存在,所以众仙知道有劫数,却不知道劫数的根源在哪里。最后只能让道行微末的姜子牙(黄渤 饰)主动请命带着封神榜和杨戬(此沙 饰)、哪吒(武亚凡 饰)二人一同下山,试图把封神榜献给当朝商王。
然而殷寿却在申公豹(夏雨 饰)的鼓动下为了验证封神榜的威力随意杀了一个太监,这个举措让姜子牙顿时明白:
眼前的商王并不是天下共主。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来到朝歌之前商王即位占卜时,王叔比干(王洛勇 饰)就已经通过龟甲测算出商朝必有一劫,理由很简单——子杀父,臣弑君,商朝已经逆天了,没有资格再成为“天下共主”。
比干同样不知道的是导致王兄杀父弑君的幕后黑手正是眼前仪表堂堂众望所归的殷寿。此时他已经从帝国的栋梁变成了帝国的灾难。这个设定很有些西汉末年王莽的意味:
成功前以“忠孝”闻名,成功后以“悖逆”著称。
历史上的末代帝王或暴君们未必都是昏聩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对权力的渴望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偏偏人们只愿意把王朝的灭亡推诿给一些客观因素,如奸臣和妖妃,所以在《封神》中用多个角度同时观察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很有意思:
姜子牙说“随意杀人的人不是天下共主”。
殷郊和姬发说“我的父亲(大王)必须是天下共主”。
殷寿说“天下大乱未必是坏事。”
妲己则依然躲在角落里说“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权力的游戏,终于让殷寿走上不归路。
二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
其实二刷《封神》后我才发现另一个新的角度:
第一个发觉商王殷寿心术不正的是姬发的父亲西伯侯姬昌(李雪健 饰),第一个开始怀疑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殷寿的却是姬发他自己。毕竟影片开场以他回忆式的讲述作为旁白,这种表现形式可能也会同样出现在《封神》二、三部中成为神话史诗独特的阐述。
尤其是当姬发无意中窥见自己父亲会和其他三路诸侯“密谋”时,他丝毫没有怀疑殷寿即位的合法性,更没有顾及父子骨肉之情会同“质子旅”将四路诸侯押解朝歌送交商王审判,那时的他依然还是殷寿坚定的支持者。
直到殷寿冷酷地对着质子们说“杀了你们的父亲,你们就是诸侯”,眼见“子杀父”的满堂血腥,终于让他开始对面前的英雄有了质疑:
他,真的是天下共主吗?
因此姬发——
未来的周武王,商王的敌人,《封神演义》里的正面代表,他心路的转变不是因为父亲的三言两语,而是亲见殷寿为王之后的转变而渐变。
然而即便如此,在经历了王兄伯邑考(杨玏饰)惨死、父亲姬昌被羞辱之后,姬发依然选择参与到和王子殷郊一同铲除妲己的行动中,直到那时他们依然坚信“父亲的变化,只因为受到了那个女人的迷惑”。
可惜他没有听过一句话:
“我们有时常说一个人变了,可能只是这个人一直都是这样,只是时间让这个人露出了本质。”
不止他们不清楚,连姜子牙也不清楚,姜子牙还以为“爹虽然不中用,但儿子毕竟还是可以的啊!”他决定保殷郊,也参与到杀妲己的行动中。然而直到比干不惜挖出自己的七窍玲珑心喂给妲己逼她现形,商王殷寿的暴君模式终于解锁成功:
“她(狐妖)哪里是妖孽?她是祥瑞,她能助我成为大王,而你们,统统都可以消失在历史中。”
失望且狼狈而逃的人们没有看到在大火中两个极尽欢愉的一人一妖,妲己说:
“你的血让我苏醒,让我懂得你,我要助你成为永远的王……”
所以暂别光怪陆离的神怪和传说,《封神》中强烈且鲜明地以商王殷寿和姜子牙为代表形成了两种观点:
殷寿说“我就是天下”。
姜子牙说“天下并非一人之天下”。
与在朝代更替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原著《封神演义》相比,电影《封神》更适合现代观众,或者说现代文明社会的观众在观看后品味时代更替下的思潮:
神仙?妖怪?都不打紧。
大王?众生?才是选择。
至于“红颜祸水”,不过是掩饰野心和暴虐的借口而已。
三
《封神,历史和神话融合的经典》
乌尔善是个懂神秘学的人。
我们把目光再投放到《封神》的场景细节和角色质感上,喜欢看些神秘学的观众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封神》在细节上的刻画会让这部分观众也能获得谈资。
如十二金仙的服饰打扮中蕴藏的宗教元素,如三星堆青铜面具在商王祭天仪式中的惊艳亮相,如商周时代玉文化在服侍和铠甲等元素中的体现,如朝歌搭建祭天台时出现的大象,还有片尾魔家四将的巨人化处理。
这些都一一对应了互联网上对上古神话中呈现的神秘主义和尚未成为主流学界认知的猜测,至于电影里出现的许多神怪元素,电影也同样选择了另辟蹊径——
我有幸在观影后看到了若干幕后工作人员对大到场景,小到服侍图案的精心设计,这也符合乌尔善自《画皮2》开始给我留下的严谨刻画的认真形象。
可以说每个出场人物的造型并非“一镜到底”,就拿商王和王后(袁泉 饰)在祭天仪式和平时的衣着而言,光我记住的就有三四套服装,那不是简单的华美堆砌,而是细节到吊坠都更换了好几条。
对于史学界尚未考究到的部分空白而言,只能凭借主创团队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出上古文明里的一切,诡秘、华丽且……迷人。
满足了我对一个神话时代所有的幻想。
在神话中又有一些符合现代人思维的合理改编,以及众多演员贡献的完美演技,几乎毫不夸张地说:
《封神》,或者第一部《封神》就已经给到我足够的惊喜。
在执迷于“谁是天下共主”的问答中,各路人物目前都仅仅初次亮相:
姬发终于醒悟,他亲手刺杀了殷寿。殷寿终于疯狂了,他处死了自己的儿子殷郊。殷郊终于被姜子牙“救”去了昆仑,他可能还会与姬发并肩作战。
而姬发则在影片快结束时,踏着“归”的心语浑身血污地回到了西岐,迎接他的是父亲慈爱的目光和天下人开始继续的怒火……
至于殷寿,在妖狐妲己显出本体的施法下,闭上的眼睛重新睁开,“黑化”的商王会“妖化”吗?商朝最强战力闻太师会带领一群强兵悍将如何迎战各路蠢蠢欲动的诸侯?这些都要等到第二部才会陆续释放出更多的精彩。
但仅此一部,已让我欲罢不能。
从2014年《封神》筹备开始至今,这部电影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筹备、拍摄和制作后,乌尔善及《封神》全体演职人员都陷入了一种迷思,这种迷思是我们喊了“电影工业化”那么多年后依然无解的问题。
但如果乌尔善问:
“如何拍好一部经典的神话史诗?”
我会说:
“你稍微收着点就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