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优质文档]从魏与吴蜀两次战争看《魏略》

[优质文档]从魏与吴蜀两次战争看《魏略》

[优质文档]从魏与吴蜀两次战争看《魏略》[优质文档]从魏与吴蜀两次战争看《魏略》,[优质文档]从魏与吴蜀两次战争看《魏略》从魏与吴蜀两次战役看《魏略》摘要 《魏略》是魏郎中鱼豢私撰,不是官方正史,是为野史。

[优质文档]从魏与吴蜀两次战争看《魏略》从魏与吴蜀两次战役看《魏略》摘要 《魏略》是魏郎中鱼豢私撰,不是官方正史,是为野史。野史之所以难比官方正史,乃因其叙述有不确之处。 野史能作为正史之补充,截长以补短,当有可取之处;野史若与正史矛盾,甚至无法对正史自圆其说,其可信度当然倍受怀疑。然《魏略》与《三国志》所载相重之处却有相悖,从魏与吴蜀的两次交战可看出《魏略》的不实之处。关键词 《魏略》 《三国志》 魏蜀吴 (一)蜀汉奇袭曹魏 按正史的说法,魏延打算与孔明会师潼关,但是《魏略》的情报却改成魏延奇袭长安,并且将孔明战略目标变更,仅为征伐陇右取土而已。 关于此战蜀国正史所记不多,外国野史倒是非常丰富,而且文字数倍以上,讲得比正史还详细。其实若是蜀汉这么重要的未实现奇袭计划,都被曹魏知道的一清二楚,可见曹魏情报工夫极佳,早已有备,对蜀汉来袭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围而歼之。 再有子午谷是关中通汉中的要道:从汉初的刘邦由咸阳到汉中时,即烧所经栈道;再到韩遂及马超之乱时,就有数万家男女从子午谷离开关中到汉中;还有曹真想伐汉中时,也由关中走子午谷;甚至锺会以大军伐蜀,亦由关中经由斜谷、骆谷及子午谷至汉中。此路自古皆为兵家要道,《魏略》却以为魏延可以从子午谷轻袭长安,这若不是突显魏延的高傲与轻敌,就是有意丑化愚策拙计。

关中人民逃难至汉中会选子午谷,不是为了奇袭,而是因为其径短捷;还有刘邦走栈道向汉中,也不是会了奇袭汉中,就任领地只要考虑旅程最短即可;钟会聚集大军已无秘密可言,仍选子午谷的原因也是因为路途最短,而非组织奇袭,小部队奇袭还有可能,十万大军还要用奇袭,实在匪夷所思;相同的曹真欲伐汉中,大军既众难以掩人耳目,所以取道子午谷,原因无他,只因其为关中至汉中的快捷方式。 二是孔明采兵出陈仓的计划,迫使曹魏从长安一路西行援救,若是曹魏不顾长途防备,半路在远、中、近三谷出处皆有被蜀汉奇袭的可能,所以只有仔细防备各处,才能确保行军安全。春秋时秦军袭滑,半路归途在崤之谷遇到晋军的偷袭,结果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及白乙丙三将被俘,春秋崤山相当于三国散关,就在陈仓附近,战场于于关中以西。再强的秦兵,也会因被阻截而变成亡魂。这也是曹真率大军防范箕谷的原因。要是孔明志在陇右,那又何必取街亭,从马谡之街亭、高详之列柳城,皆可知用兵分布陇右以东,故知孔明本有吞魏大志,理应征伐关中,非为《魏略》所述,仅取陇右占地。 蜀军既不可能以魏延主攻栈道,而让孔明作诱饵吸引敌袭,这有点小材大用;也不可能魏延主攻陈仓,然后让孔明走栈道招敌来攻,这等于叫孔明走子午谷送死。

若是抽掉正史的描述,《魏略》没有韩信故事,《魏略》也没有声东击西,只有直讨长安,然后孔明出斜谷驰军来援。但是斜谷为褒斜谷的一部分,北端为箕谷,此路扬声诱敌极佳。所以孔明后来不采魏延计划,改用赵云执行韩信故事的异道会师,孔明也没有采用魏延所建议的斜谷用兵,因为已经指派赵云走斜谷,孔明另有计划用兵陇右三郡及围攻祁山或遣取街亭等。因此从《魏略》看不到孔明可出陈仓的计划,从《魏略》也无法知悉魏延在栈道行军究竟奇正孰如,若不对照正史,还会以为魏延志在直攻长安,其它北伐各军只是为了魏延巩固长安驻守而来,此为《三国志》与《魏略》最大的不同。 (二)防卫孙权围攻石阳 正史记载文聘坚守石阳,孙权急攻二十余日后退兵,文聘追击大有斩获。但是《魏略》贬低文聘,认为文聘守城无作为,只因孙权多疑不敢攻城而胜。裴松之的评语是:《魏略》此语,与本传反。孙权好大喜好功不是第一次,赤壁之战时就曾出兵围城,无功而返,赤壁战后更是屡屡出击,其中不乏动用数以十万计的兵力规模围城,当然铩羽连连、攻城不下、被迫退兵并不是新闻,而且屡次被曹魏守将反击,过程也不甚光彩,其中包括被张辽以八百壮士追杀,差一点俘虏孙权本人的纪录。除了用吕蒙及甘宁为将领,短暂成功一次之外,离文聘抵抗孙权时间最近一次的满宠守城而言,孙权其实仍然保持屡次用兵攻城不克的纪录,满宠甚至还有灌麻油火烧江东兵,顺便射杀孙权的侄子孙泰之事实。

因此孙权用兵来攻,虽然纪录不佳,但还不致于像《魏略》所贬的不敢攻城。 虽然承认《魏略》记载为真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一个尽忠职守的猛将文聘被改写成用计佼幸获胜,世人无法辨别真假,只知两者记载相反。但是若从孙权的前后记录(前被张辽追杀,后被满宠火烧),若是此次也被文聘追破,也不会不合理。但是赤壁前的当阳之战,文聘亦曾参与曹军击溃刘备十万军民,又能坚守江夏门户,不使孙权北越侵入,故知其威武,不可能如此无能。 《三国志》可以引《魏略》补充文聘守城成功的原因来自孙权中计退兵,但是《魏略》却无法解释文聘在《三国志》的封赏增邑。正史以文聘力守而得赏,野史反而认为文聘计诈少功而侥幸。 魏人鱼豢描写蜀将魏延及吴主孙权,因立场而有所贬低,并不足为奇,但是连魏将文聘也轻描淡写,有点说不过去,或许与文聘为降将出身有关。后人太过于迷信时人立场,以为鱼豢比陈寿时代更早,所以述论就特别正确;或者《魏略》丰富而严谨,所以非应采信《三国志》;最后就是曹魏为正统,官方说法才可信,吴蜀自述不可取等。 事实上时间早不一定就正确,后世考证往往能找出前人著书之毛病,古人向有隐讳夸大之嫌,或者为应政治需要而丑化敌人等。《魏略》会出现孔明叫魏延不要北伐,会出现刘禅小时候被人所卖,甚至对敌将魏延的奇谋扭曲到与蜀人所记不同,当然也会出现孙权不敢攻城或是文聘默城疑敌之类。

在坚持先信作者背景之前提下,往往忽略其内容情节并不合理。 也许《魏略》在其它地方却有可取之处,但是即使正史《三国志》都能找出不少错误或疏失,野史《魏略》又有何资格能正确到完全没错,要追究来源的话,曹魏官方史书为秘书监王沈所编撰《魏书》,或者东吴官方史书为左国史韦昭之《吴书》,《魏略》不过是私人所写,鱼豢官职郎中,无权也没分,无法见识朝廷正式档案。反而陈寿曾在蜀汉为观阁令史接受命令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复又入朝任为著作郎,有机会也可能因工作所需,见识到官方档案,完全有机会据实叙述。 陈寿的正史内容业已简约,但是《魏略》却仍无法包涵《三国志》之内容,反而常常出现彼此矛盾的说法:从缺少韩信故事到不知用赵云攻斜谷,《魏略》所指之二路直攻长安,一点也不考虑孔明北伐的实际作战,因已派赵云当然不用魏延,着无庸议;再说《魏略》对文聘用计默城及孙权的心理反应,皆能一一详细,但是对孙权率军若干、耗时几何、事后封赏全然不提。这种尽知细节内幕,却不知大纲布置;能如亲临现场知其对话,反不清兵力数量及战意所在——知小不知大,有点见树不见林。 以上并未就魏延计划内容作评论,也未对文聘守城真伪作出考证,谨就《三国志》与《魏略》异同出作出比较,有趣的是正史往往包括野史,既使排开野史也能成立;但是野史若不参考正史,反而好像在说另一个故事。放大观察《魏略》之独家报导的异议,程度远多于《三国志》与其它史料偶合相符之处。 事实上《三国志》被完整流传于后世,《魏略》却因断篇残简散佚不齐,时代的考验,或许已经决定出两者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寿、裴松之:《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910月

上一篇: 《世说新语》只收录了3名西汉名士?看看都有谁
下一篇: 这几本药书有价值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