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年的西晋,也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二年,有个叫不准的盗墓贼,盗掘了一个位于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他在被抓的同时也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
由于不准盗墓的时候,用部分竹简点火照明,造成了一些内容缺失,司马炎下令整理编辑余下的竹简,整理后共计十三篇,叙述上启五帝,下至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
最后负责官员把史书纪录的部分整理好,并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多记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其成书年代大概在《史记》之前200年左右。
近年网上流传竹书纪年毁三观的话题,让广大网友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和司马迁等人极尽嘲讽。
1、舜将尧囚禁起来,后又流放,甚至不让尧的儿子丹朱去见他。按照这上面的记载,古代圣王尧舜之间的禅让,竟然是政变,而不是儒家所称赞的“德治天下”,“任人唯贤”。
2、舜即位后清洗政敌,杀掉了尧的几名心腹,并污蔑对方称之为“四凶”,这里面就有大禹的父亲鲧,于是大禹暗中积蓄力量,据夏地抗击舜,击败舜之后将其流放苍梧至死,大禹死后,儿子启即位,伯益密谋篡位,被启杀死。
3、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但是根据《竹书纪年》是: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这部书里记载的历史,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史记》,甚至部分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最为贴切——大逆不道。
到底历史真相如何,首先要搞清楚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
真正的《竹书纪年》也就是原版的盗墓贼挖出来的那个版本,在宋代以后就佚失了。
相传到明万历年间,时著名藏书家范钦的藏书阁里,出来了一本《竹书纪年》——这个就是《今本》既然原版都丢了又怎么知道原版是如何记载的呢?
清道光进士朱右曾,把自晋以降、明以前的诸古史典册中,凡索引过《古本竹书纪年》的内容都搜集了出来,他发现和《今本》不一样,于是编撰成了一本书,叫《汲冢纪年存真》。这是“复活后”的《古本竹书纪年》,俗称《存真》。
后来,王国维对此书注解,写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简称《辑校》。
此后,两书合并统称《古本竹书纪年》。“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
“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从此,《古本》为正,《今本》为“伪”。但是,由于《今本》也不完全是伪书,里面有不少内容与明以前的索引也一致,因此,1981年,内地学者方诗龄与王修龄又在《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简称《辑证》。这个版本是目前流传最广的。
1.无论《古》《今》本,压根就没有尧舜禹互杀的故事,《古本竹书纪年·五帝纪》记载的就是禅让,和《尚书》《史记》基本一致。
2.启杀益?《尚书》未提及益禅让给启,《史记》有。
3.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伊尹在整个商代一直受到尊崇,也有伊尹放逐太甲又迎回的记录,似乎正史的记载更为信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