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典籍里的中国》演绎《天工开物》,这部造物文化的“大历史”你看懂了吗

《典籍里的中国》演绎《天工开物》,这部造物文化的“大历史”你看懂了吗

《典籍里的中国》演绎《天工开物》,这部造物文化的“大历史”你看懂了吗备受关注的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于近日“上新”!第二期节目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

备受关注的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于近日“上新”!第二期节目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末,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已有十多个版本发行,其中外国的居多,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典籍的发行中并不多见。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呢?《天工开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天工开物》会在海外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

历史典籍_典籍中的历史_典籍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工艺文献《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记载了明代中期以前大量的工艺技术,被世人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一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联结而成。“天工”即自然规律,“开物”乃“开道释物”。“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与天(自然界)相协调、人工(人力)与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有用之物。“天工开物”思想的内涵在于,自然界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而有益之物,但不会从天而降、轻易取得,而是“巧生以待”,须借水火等自然力的作用,再以人力和技术通过金属、木石工具从自然界开发出来,为人所用。“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类顺应自然和科学规律,立足民生的工艺造物行为,表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思想,是中国工艺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设计文化内涵。

《天工开物》是一部很特别的书。通常,百科类的书籍多为集体合作完成,而《天工开物》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约十万字,涉及三十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一百三十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其内容包括材料的使用、制作工序、工具的名称和形状等。

典籍中的历史_典籍历史文化专题讲座_历史典籍

《天工开物》虽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技术科学方面的总结性著述,但有一个事实必须强调,那就是此书不仅仅是一本典籍式的总结。全书中有部分资料是出自于一些相关的技术文献,但书中最有贡献的内容来自于作者的实地考察,这些考察是在宋应星的五次北上会试期间完成,因此在书中呈现了多项最新的记录。此外,最初的《天工开物》还另有两卷,题为《观象》与《乐律》,共四章,在初版刊出之时被临时删去。《观象》和《乐律》的主要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及音律等,作者在序中作了解释,说“其道太精,自揣非容事,故临梓删去”,但大抵还是考虑到了全书体例的问题。

《天工开物》的卷上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6章,卷中有《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7章,卷下有《五金》《佳兵》《丹青》《曲糵》《珠玉》5章,均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囊括了农业、手工业和工业生产的多种门类。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特征。在宋应星看来,“实用性”是评价“造物”的根本标准,因为“黄金,值高而无民耳”。只有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农业和手工业才最有实际用途,才值得记录下来。

在我国明代,农业和手工业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此,宋应星在这部著作中用了大量篇幅全面记述了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农业方面。宋应星系统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特别强调在农作物种植中水土、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种性随水土而分”。

在《天工开物》的第一卷,宋应星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耕种、除害、灌溉以及农具的制造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学理论,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其内容极具实用性和理论价值。其次,宋应星还详细记述了当时与农业相关的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随着当时经济的活跃,手工业兴盛起来,宋应星对这些技术进步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记述。

从《天工开物》第二卷起,宋应星就详细记载了从养蚕到结茧,制成丝绸、衣服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记下了布料染色的手工技术的程序。此外,宋应星关于食盐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工艺的研究也颇具价值,这对后来的相关技术发展影响深远。最后,宋应星系统论述了钢铁等金属的冶炼技术。金属冶炼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应星对这些技术极为关注,他详实地研究和记述了大量的相关技术细节。特别是他关于“失蜡铸造法”“反模铸造法”和“砂型铸造法”等铸造方法的记述与研究,对于保留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精华有重要价值。宋应星还详细记述了冶炼、铸造金属合金等技术,特别是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这一技术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天工开物》中的相关成就是我国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代表。

历史典籍_典籍中的历史_典籍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踏车(《天工开物》插图)

《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末,就目前来看,其影响与同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相当,然而,它的声誉最初却来自于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欧洲学术界的推崇。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已有十多个版本发行,其中外国人的居多,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典籍的发行中并不多见。在国内,目前该书流通的最好版本是1959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明代初刻本,其原件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小鸥看来,对于《天工开物》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与科技方面,事实上,贯穿全书的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即有关人类造物的记录和论述。作者认为,在《天工开物》身上,浓缩着中国中古到近代这一阶段可靠的物质文化历史。因此,这是一部真正的“大历史”。

按照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天工开物》并不属于正统的经典著作。所以,《天工开物》自出版以后,也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加之当时社会环境动荡,导致全书逐渐流失。清代初期,《天工开物》才刊行了第二版,即使在后来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未能对这本书予以充分重视,仅仅摘录了书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四库全书》干脆没有收录这部著作,致使这部杰出的科技著作一直湮没无闻,没有能够在中国传统社会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和作用,这是极为可惜的。但是,这部著作的光芒还是遮挡不住的。

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其价值逐渐显露出来。在其问世后的明清时期,该书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天工开物》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方以智、张廷玉等人都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宋应星的相关记述。大约与此同时,《天工开物》这部著作又陆续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并被译为日、法、英等文。由此,《天工开物》逐渐获得了国际相关学术界的注意,其对后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以后《天工开物》开始被多次翻刻和修补,人们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天工开物》共三卷18篇,所记述内容包括当时社会农业生产和手工技术的各个方面。宋应星按照“贵五谷而轻金玉”的原则,论述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以及盐、糖、油、酒等农副产品的制造,桑蚕的饲养,煤、矿物的开采,金属的冶炼加工,兵器机械的制造等。这部著作图文并茂,在记述大量科技成就的同时,作者还附上了一百多幅精美的相关插图。这对于后人理解和考察古代科技的真实情况大有裨益。(来源:《光明日报》潘鲁生/文、《天工开物图说(中国传统工艺经典丛书)》宋应星/著 曹小鸥/注释 山东画报出版社、《天工开物:科学与方术》李建珊 贾向桐/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 让孩子从小学历史,读历史典籍
下一篇: 明实录孝宗实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