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专家学者评说《走向共和》与历史真实

专家学者评说《走向共和》与历史真实

专家学者评说《走向共和》与历史真实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完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在观众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各种评说和争议如潮而至。影视剧如何再现历史、塑造人物?

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完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在观众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各种评说和争议如潮而至。影视剧如何再现历史、塑造人物?我省三位近代史专家就此各抒己见——

《走向共和》不能当作正史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戚其章认为,《走向共和》以展示正史的面目出现,却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太远,这比“戏说”历史的危害要大得多,我们不要把它当作正史去读,要警惕这部电视片造成的负面影响。

戚其章说,《走向共和》的历史视线很长,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很多,每个问题都应当认真把关,这不是一两个专家能够钻研透彻的,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不能草率从事,要集中有关专家集体研究,才能把握好分寸。他以“翁李关系”为例说:“‘翁李关系’是研究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问题,电视上表现的似乎是历史情节,实际上离开了历史真实,张冠李戴、捕风捉影的成分很重。剧中北洋水师所需60万两银子购买新式快炮,这份报告是丁汝昌上报李鸿章的,根本没有报到翁同和那里,与翁同和无关,却给翁同和戴上了克扣军饷的千古骂名,这是非常不严肃的,我已经听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反映。而且‘翁李关系’也并非是剧中表现的水火不容那样,实际是‘和而不同’,翁、李二人政见上有同有异,私交上一直保持得不错,这从两人的信件往来上看得明明白白。”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他认为,李鸿章老于官场,他的见解未必错,但处理问题却多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仅仅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断章取义就会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所以要察其言,更要观其行,要切实考察历史事件。

戚其章还认为,要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对历史上的问题要全面看,看主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走两个极端,实事求是是最起码的原则。戚其章说,近代史上“恶传”的史料很多,稍有不慎就会颠倒是非。1962年上演的《甲午海战》,引发了对刘步蟾的评价问题,为澄清这段历史,历史学界有一场非常严肃的争论,就是要用真实的史料还历史以真实。现在上演的《走向共和》将引发的不是对一两个人的评价问题,涉及了近代史上许多重大问题,包括近代史上出现的各种思潮。

他最后特别强调,对近代史的研究尤其要采取审慎严谨的态度,因为这段历史至今还和我们现实的历史紧密联系着,要看到一部历史里蕴涵着一个国家的国魂。我们今天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着眼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特别要去发现历史中爱国主义的因素,这对研究近代史特别重要,从这一点看,《走向共和》挖掘得显然不足。

要准确把握历史的脉络

近代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李德征认为,总体来看,《走向共和》这部戏展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物塑造还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历史素材运用得不错,但是有些问题值得推敲。

李德征说,这部戏给她留下较好印象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物塑造更接近历史,更接近实际,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等人物摆脱了以往的传统“脸谱”,在剧中基本抓住了这些人的主要特点。

她认为该剧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是袁世凯,剧中这个人物比较丰满,是发展性的。剧中既展现了他年轻时在平定朝鲜内乱中的才能,也对他后来的参与预备立宪、支持新政等方面给予客观展现,同时对他玩弄权术、奸诈阴险的一面也刻画得非常鲜明。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乱世奸雄形象,学术界和观众都比较能够接受。

至于慈禧和李鸿章的形象,李德征认为在把握分寸上就欠点火候,共同的一点就是优点表现得很鲜明,缺点刻画得却不细致。慈禧的善于玩弄权术,为一己私利为所欲为的特点表现不够;而李鸿章呢,举办洋务、创建海军、整治军队,功绩刻画得很全面,但他因过多依靠列强调停、过于保存自己实力而铸成诸多错误等方面,却刻画得明显不够。她表示,许多观众之所以对剧中的李鸿章和慈禧等人物难以接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剧中对他们的缺点、弱点表现不够,以致使他们倒向“正面”的一边。

此外,李德征对这部电视连续剧还提出了一些商讨性的看法。首先,她认为把《走向共和》的历史取材定于1890年至1917年,有些不够严谨。实际上中国人民走向共和的道路,上限至少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下限应该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电视剧的开始和结尾都不自然,比较突兀,前面缺乏铺衬,后面结束的过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些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意义等政治主张的提出,在剧情中没能得以展现,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其次,《走向共和》不仅是部政治斗争史,还有经济、思想等多个方面,但该剧却没能跳出以往历史剧的窠臼,又成了一部单纯表现政治斗争史的剧作。实际在这段历史中,“实业救国”既是重要的一笔,也是重要的一个线索。尤其是清末新政后实行的发展实业,是清王朝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进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化的一次重要起步。此外,法律、教育现代化都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少了这些方面,这段历史就显得不够丰满。

“还有就是布局不够合理,前20年花了大量的篇幅,刻画比较细,但民国成立后的刻画就相对较粗。”李德征说:“实际这段历史的重点应该是辛亥革命,应重点刻画的该是那些为实行共和做出丰功伟绩的人。但实际对这些人的处理却轻淡得多。像蔡锷这位功绩巨大、抱病捐躯的护国英雄,在史学界是公认争议最少的,也是很能出彩的人物,但剧中却只两三个镜头了事,实在可惜。”

同时,李德征认为“真实并不妨碍历史剧的创作”,历史剧还是要严肃一些,力求真实为好。对历史曲解、随便编造的做法危害性很大,很容易误导青少年一代,不仅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也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供戏说、虚构的题材很多,何必非拿历史开涮呢?

重大历史事件不能虚构

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王如绘在谈到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时,认为李鸿章要对当时的对日关系问题负主要责任,如果说他卖国不成立,起码是误国,说他爱国那是不负责任的。王如绘说,我们要善待先人,该肯定的一定要肯定,但这样做要坚持起码的原则。他认为,代表腐朽没落封建王朝的慈禧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北洋政府的腐败也是有目共睹的,李鸿章接受俄国50万两银子贿赂就有一定的依据,对此应该大加鞭挞。

王如绘对《走向共和》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该剧从反面人物中找优点,从正面人物中找缺点,很不严肃,留下了许多败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悬念,哗众取宠,取得观赏效果,但却歪曲了历史,特别是虚构了一些重大事件,将会向很多对历史不很明了的人灌输错误的知识、观念和思想。他举例说,片中李鸿章和孙中山的交往完全是虚构的,李鸿章能够理解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不可想像,这样做只能起到抬高李鸿章的作用,而多少掩盖了孙中山共和思想的光辉。他还认为,《走向共和》以颂扬共和思想为主题,但对此花费的笔墨却不重,因而主题并不突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这是需要大书一笔、树碑立传的地方,只有这样,走向共和的主题才能突出。

王如绘说,中国近代历史的路途很艰难,对待这段历史一定要辨证地看,全面地认识,不能搞主题先行的那一套,凭空杜撰历史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可取,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权威的有根据的历史研究成果来说话。

对于影视作品如何再现历史的问题,王如绘认为,《走向共和》给历史学界提出了一个课题,历史学家应该参与到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工作中去,包括影视作品的制作,要灌输正确的知识、观念、思想,而不能让“另样”的灌输大行其道。目前的当务之急应当是组织历史学界对《走向共和》展开讨论,以澄清这段历史。

上一篇: 史事 史事的意思 史事是什么意思 史事什么意思 史事的近义词 史事的反义词 史事
下一篇: 三侠五义到底都有谁?其实是8个绰号,9个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