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被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刷屏了。
虽然只是一篇简短的”小作文“,但是却以高度流畅准确的叙事,凭借极其丰富和令人震撼的细节,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于“神五上天”以及“航天英雄”的认知。
杨利伟的故事的读后感怎么写700字(杨利伟的故事事迹100字)
犹记得2003年神五上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首次实现飞天梦,举国欢庆,是几代人难以忘怀的共同记忆。
作为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我们当时看到的杨利伟,幸运非凡,沉着冷静,在太空中看似毫不费力地就执行了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航天英雄”。
关于杨利伟其人,还有许多有趣的传闻。
比如他为人淡定,心理素质极佳,上天前是在睡梦中,被叫了两遍门才起床。
火箭点火起飞过程中,他心跳完全没有加速,一直保持在70以下。
这些有趣的小细节广为流传,也让坊间有了这样的说法:
在我们看来很紧张的航天飞行,对于训练有素的航天员而言,就是执行任务而已。
但《太空一日》告诉你,根本不是这样。
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在神五一开始的升天过程中,杨利伟就经历了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
而在短短不足24小时的航天飞行中,杨利伟始终面临着无数突发的、原因不明的危险和疑问。尤其在出入地球的关头,死神都曾真实地紧随着他。
除了生死考验,在神秘太空中的所见所闻,比如窗外飘过的不明发光物质,不知何处响起的诡异敲门声,至今还使他感到困惑。
这位曾经活跃在新闻及课本上的航天英雄,那一日在太空所经历的,远超我们当时的认知。
02
你可能无法想象,当年神五刚一发射,地面的工作人员立刻就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他们怀疑:
杨利伟已经出事了。
船舱内的杨利伟同样以为自己即将牺牲。
那是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的时候,火箭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杨利伟的内脏也产生了共振,并且,这个振动是叠加在一个大约6倍体重的负荷上,作用在他的身体上。
“太可怕了”,这种训练他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他感到“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这种共振仅持续了26秒,但痛苦到了极点,他以为自己就要牺牲了。
26秒过后,共振才慢慢减轻,杨利伟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所未有的轻松和舒服,他的描述是,如同重生。
杨利伟后来才知道,那26秒,地面工作人员看到的画面是,杨利伟紧紧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大家都以为他出事了,直到飞船的整流罩打开,光线射进来,杨利伟在强光的刺激下眨了眼。
“他还活着!”地面指挥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太不容易了。
后来杨利伟返回地球后,看到这段录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的太空游,是平静的、有趣的、令人啧啧称奇的。
上天后的杨利伟,第一时间就是遥望地球,尤其是自己的国家。
他一遍遍地经过中国,俯瞰着她,观察白天夜晚不同的模样。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杨利伟在讲述自己一遍遍地遥望祖国后,突然来了一句: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我们都记得,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长城砖》上,有一句话深入人心: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多少小学生因为这句话,对万里长城向往不已、自豪不已。
实际上,在太空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杨利伟回来后,白岩松就问了杨利伟这个问题,而他的回答也让《长城砖》一文被叫停。
03
即便反复学习训练,即便亲自上天,杨利伟在太空中经历的某些奇异现象,至今都无法解释。
比如他看到船舱外飘过很多棉絮状的物质,但是无法捕捉,无法带回,到现在都不清楚那是什么。
最牵动他的,就是他在上面,时不时听到的,神秘的敲击声。
这种敲击声,既不是外面的,也不是里面的,一阵一阵的,毫无规律的,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非常难以描述。
杨利伟心里紧张,生怕飞船有问题,但飞船的运行又十分正常,所以他当时没有立刻报告这一情况。
回到地面后,工作人员做过无数次模拟,都无法复原他在太空中所听到的敲击声。
这个细节后来成为杨利伟升天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拥有的神秘性与巨大想象空间,让人忍不住联想到世界最短的科幻小说《只有一个人》,通篇只有25个字: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杨利伟,身处黑暗静谧的太空中,远离地球,独自一人,突然,耳边传来了敲打声……
光是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家庭君只能感慨,当时能够按下不表冷静观察的杨利伟,“淡定王”的称号,名不虚传。
关于神秘的敲击声,有多种猜测:可能是太空尘埃颗粒告诉撞击飞船,也可能是飞船外体收到热胀冷缩影响发出的形变声音,真正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
最令杨利伟惊慌的时刻,发生在返回地球途中。
飞船进入大气层后,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烧得一片通红,红白碎片不断在窗外划过。
飞船外表面的防烧蚀层也随着高温剥落,这些景象看着可怕,但吓不倒杨利伟,他学过相关知识,了然于心。
但是,一条裂纹当场把杨利伟吓得冷汗直流——那是玻璃窗上出现的裂纹。
就像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出现的小碎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外面就是1600-1800°的超高温,万一窗户出事,人体会瞬间蒸发。
杨利伟当时面临的场景是,飞船急剧下降,与空气摩擦产生极高温度,并且发出尖利的呼啸声。
飞船不停震动,咯咯吱吱乱响,身体承受重量过载,同时窗外不断有碎片划过……
这些他都不怕,但是当看到舷窗玻璃出现裂缝时,还是禁不住额头滴汗。
航天史上最惨重的空难,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一条裂缝,高温使得航天器在空中解体,7位航天员全部丧生。
如果是舷窗有问题,那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而当右边舷窗裂到一半时,杨利伟发现左边舷窗,也开始裂了!
但是这时候,他反而冷静了。
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因此,这可能只是正常现象。
他没猜错,其实烧裂的并不是舷窗,而是防烧涂层。
以前在地面模拟时,舷窗被烧黑了,工作人员看不到裂纹,所以不知道会有这种情况。
神五的返回舱
落地还未结束,接下来的抛伞,才是最折磨人的过程,
降落伞一共三层:引导伞、减速伞、主伞。
每一次开伞,巨大的阻力都会狠狠地拽动飞船,在里面的航天员会被晃得很痛苦。
由于降落伞打开的成功与否关乎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被降落伞几次又提又拉又拽的航天员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一点,俄罗斯的航天员从来不讲,担心新手害怕。
但杨利伟却把每一个步骤都告诉了“神六”、“神七”的战友,为的是他们多些准备,少些恐惧。
降落伞成功打开后,飞船终于慢慢落地,杨利伟静静待在船舱内,等着别人找到他。
有必要澄清的是,关于杨利伟出舱,有这样一个传闻:
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当时的新闻照片是处理过的。
事实上,杨利伟当时只是嘴角有血,因为飞船在落地时出现了二次弹跳,嘴边的麦克风割破了皮,才会出血。
出舱照的确不是第一时间拍摄的,但并非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没想到在这个谣言之上,又诞生了另一个谣言:
杨利伟继神五上天后,再也没有执行过航天任务,是因为身体过度受损。
事实上,杨利伟一直在训练,也可以再次执行任务。
04
在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中,当面临意外时,他都会提到这样的细节:
国外航天员估计遇到过,但从未对我说起。
令国人闻之心酸。
只有了解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的人,才能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涵义,了解杨利伟究竟因何伟大。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实行的一系列技术封锁和制裁。
美国通过各种条款、表态禁止中美在航天领域的交流,阻挠中国在参与国际航天事业,其主导的空间站在大国里只把中国排斥在门外。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中,航天一直处在最严行列。
杨利伟当时执行神五航行任务,面临的是各种未知组合起来的巨大风险,并且要靠自己带回宝贵的经验。
被技术封锁的中国,没有参照数据,太空里的无数危险,即便预测到了也无法模拟。
唯一能够依靠的,是航天事业工作者共同凝结的智慧,还有那个首飞的航天员的个人能力与精神。
没有人知道,中国人首次造出来的载人火箭能不能正常起飞?
穿在航天员身上的太空服和返回舱能不能经受得住太空真正的高强度辐射、极高稳高压?
“穿越黑障”是什么体验?
空间适应综合症具体什么表现?
体温重置和失重对人体真正的影响是怎样的?
实际的超重跟做实验有多大区别?
甚至不知道返回后具体降落在哪里,地面的人得花多久时间才能找到航天员。
要知道,当时的杨利伟,随身带着枪。
而这一切,在杨利伟上天后,统统实现了0的突破。
神五升天时出现的,差点要了人命的可怕共振,在杨利伟之后,通过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问题,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太空中的神秘敲击声也变得没那么可怕,在失重状态下产生、可能导致空间运动病的“倒悬错觉”,不再只靠航天员的意志力克服,而是通过在舱体内壁刷上不同颜色来帮助航天员调整。
舷窗经受高温出现的恐怖景象、降落伞带给航天员的压力,也因为有了经验而降低。
这些看似细微的进步,有巨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的奉献,我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在短短20年间,从受人排斥打压,到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以一己之力扭转世界航天合作形势。
这是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爽文般的局面:
当前,全球唯一一个国际空间站面临严重老化,俄罗斯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空间站运营合约结束后退出该项目,而我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建成,也就是说,2024年以后,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一个空间站。
到时国家空间站参与国可能会寻求与中国进行合作,目前中国空间站已经收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申请。
而我们的空间站操作界面全是中文,进入天宫空间站,必须学习中文。
现在,欧洲宇航员已经在努力学习中文中。
这是一个一直被孤立霸凌,最终逆风翻盘的故事。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独立发展,从举步维艰的开始,到韬光养晦的积累,再到进入万国来朝的爽文阶段,只用了30年。
用一张令人振奋的长图告诉你,什么叫“中国航天事业”。
我们的征途是,永恒的星辰大海。
资料来源:
杨利伟:《太空一日》
央视新闻:《央视评杨利伟<太空一日>刷屏:所谓壮举皆因奋斗》
中青报:《杨利伟文章入选课本,网友缘何评价“过于伟大”?》
文/家庭杂志新媒体记者温柔一叨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了解更多:“艳照门”13年后,我终于读懂了张柏芝
高考13次,被誉为励志考生的唐尚珺,根本是个自私的不孝子
老戏骨被骂哭,名教授崩溃:不要跟我谈道德,我要的是钱原创2021-06-2310:10·家庭杂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