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传说
腊八节是我国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粥的传说,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节日习俗就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腊八粥的传说是什么)
其实,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余年,起于宋朝,兴盛于清朝。
在古代,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每到八号这一天,皇帝就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杂粮粥,并向寺院发米、果供僧侣食用。
后来这种风俗在民间流行起来,人们把家里剩余的杂果煮成杂粮粥,有钱人家还会撒上青红丝,再用白糖撒出“福”、“喜”等字样,或馈赠给亲友。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这种腊月初八喝的杂粮粥后来也被称做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第一种传说:和尚的乾坤袋
很久以前,有一个管烧饭的和尚,他有一个乾坤袋。每次烧火的时候,都会把稻柴上没打尽的穗头一粒粒拣起来,剥去谷壳,放在乾坤袋里。
腊八粥的传说是什么
?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太行山下,住着一对老两口子。他们勤奋又省俭,每天起早贪黑,男耕女织,逢年过节,也舍不得休息片刻,家里的日子过得倒也不错。可就有一件不称心一一老两口子都是五十开外的入了,不愁吃,不愁穿,就是身后儿男。
说来也巧,这一年的题月初八,老婆生了个白胖小子,老两口非常高兴,起个名字叫“腊八”。
晚年得子,老两口喜爱有加,把他看得如同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哪里怕化了,娇生惯养,自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就这样,腊八已经长到十八岁了。长得五大三粗,象头忙牛,可就是好吃機做,腊八粥的传说,上山不打柴,下地不出力,村人一提起他来,都说他是个败家子。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腊八的中午,主妇就在铁锅里打满水,灶里哔哔啵啵地烧着火,主妇积极的准备包谷米、绿豆、红小豆(赤豆)、黄豆、四季豆、红薯片等一一洗干净。这些东西先后逐一地放进锅里,先是武火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制。腊八粥的清香满村子飘荡着。
午饭时间到了,一家人都回来了,喷香的腊八粥也好了,主妇揭开锅,给家人舀粥吃。
人吃了,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说是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当然还一定要给桃树、梨树、杏树、枣树等果树吃一些,因为“果树吃点粥,来年结的密稠稠”呢。
在我的家乡,关于吃腊八粥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兄弟两人极其懒惰,腊八粥的传说,平时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到了腊月初八,家里断炊了,兄弟两人饥肠辘辘,于是遍搜米缸、面袋子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搜集来的米面、豆类等食物混在一起,煮了一大锅。兄弟俩吃完了一锅粥,胀死了。后来人们每年的腊八都煮粥吃,一方面期盼神仙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另一方面告诫子女要保持和牢记勤劳节俭的美德。就这样,吃腊八粥的风俗在家乡一代又一代,腊八粥的传说,流传至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