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潮州广济桥简介100字(广东潮州广济桥简介)

潮州广济桥简介100字(广东潮州广济桥简介)

潮州广济桥简介100字(广东潮州广济桥简介)这座古桥名为“广济桥”,当地也叫湘子桥,意为“广济百粤之民”。这座古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于韩江之上,连通城市东西两岸,是一座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身的独特桥梁。潮州广济桥简介100字(广东潮州广济桥简介)广济桥以其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古时是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桥梁结构独特,装饰精美,历来有“

这座古桥名为“广济桥”,当地也叫湘子桥,意为“广济百粤之民”。这座古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于韩江之上,连通城市东西两岸,是一座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身的独特桥梁。

潮州广济桥简介100字(广东潮州广济桥简介)

潮州广济桥简介100字(广东潮州广济桥简介)

广济桥以其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古时是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桥梁结构独特,装饰精美,历来有“江南第一桥”的美称。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桥面古香古色,桥身横跨韩江,并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结构十分特殊,堪称我国桥梁世上的孤例。素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之说。

从一座桥,看一座城,一定意义上,广济桥的历史,就是潮州的历史,就是潮人的故事。

桥是水上的路,广济桥的故事,要从韩江讲起。从武夷山发源的汀江一路向南,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合称韩江。韩江入海,恩惠潮州。韩江使兴梅各地与潮汕平原得以沟通,是粤东联闽西南、赣东南、海外各地的要道,又是粤东平原的主要创造者。潮州的文明史,韩江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广济桥的构造颇具特色,整座桥梁为浮梁结合结构,共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则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整桥长度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共有12个桥墩和1座桥台,12个桥孔;西边梁桥长137.3米,共有8个桥墩,7个桥孔;中间浮桥长97.3米,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

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殿式阁12个,杂式亭台18个,桥亭的设计匠心独运,既可以为桥梁和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同时也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梁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寿命。

鉎牛是广济桥上的宝物。原来桥上有两只,分立东西梁桥矾头墩。后来有一只被洪水冲走了,至今下落不明。到现在,只剩一只独自立于西桥第八墩。

鉎牛是广济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江水患频繁,大桥屡屡受损,人们寄希望于鉎牛可以镇住水患。虽然是传说,但正对江水的牛还是很有气势的。

粤东地区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指的就是广济桥。

意思是说,广济桥上的那些亭台楼阁,每个都不重样。原本两只鉎牛,却跑了一只。

广济桥之美,不仅美在外观造型,还有其出类拔萃的文化内涵。走在广济桥上,与其说是在渡河,更确切地说是在参观一个神奇的“水上之城”。桥上由一座座亭阁组成,每一座都有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上面全是书法大师的手笔,处处尽显潮州人的文化底蕴。

此外,广济桥还在潮州的经济贸易发展史上,有过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早在明代中后期,潮州的海外贸易开始发达,当地陶瓷、纺织、制糖等手工业兴起,货物的流通都需要通过广济桥往来南北。

到了清代,潮州城也逐渐成为了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省第二大商业中心,正所谓“一里长桥一里市”,当年广济桥下成为了大小商贩往来贸易的场所,有人提篮叫卖,有人摆起摊位,据史料记载,当年广济桥的繁华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茶居酒帘闹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在当时也流传着“到了湘桥问湘桥”的佳话。

如今,广济桥虽没有了当年的繁荣商贸景象,但却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潮州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海内外潮州人最难忘的回忆、最难舍的乡愁。这里不仅凝聚着当地人的智慧和勤劳,更是整座潮州城的灵魂之所在。

关于广济桥的来历,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有说是仙佛造桥。

相传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决心要建造一座大桥,方便百姓往来东、西两岸。他叫来自己的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有法力无边的广济和尚。八仙负责东段,广济和尚负责西段,两边各显神通。这就是仙佛合力建桥的传说。

还有说是,王源除怪石。

王源是明时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由于建桥需要大量石料,而正在此时,葫芦山上出现两块怪石,使得城中经常有火灾、诉讼。于是王源亲自带人上山,砸下了两块怪石,用来修桥。

更有一种说法是,吴府公祭水。

吴府公指的是清时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江水上涨淹上城墙,吴府公在东门楼上祭水,祈求水退。可是水一直没退,他便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来也怪,此时洪水退了。这之后,当地人在广济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纪念他。

广济桥的历史

南宋乾道七年(1171)

潮州知州曾汪主持建桥,江心矗立一菱形石洲,东西向86艘梭船连接而成浮桥,历时3个月,命名为“康济桥”。

南宋淳熙元年(1174)

韩江大水冲走过半梭船,时任知州常祎将梭船改小,数量由86只增加至106只。

淳熙六年(1179)

知州朱江在曾汪的基础上从江岸向江心建两个桥墩,并在三个洲上分别建亭,开启墩上建亭的历史。

淳熙七年(1180)

通判王正功在靠西岸的江面增建一墩,并尝试铺架梁板,解决浮桥妨碍上下游航运的矛盾,进入浮桥与梁桥相结合的阶段。

淳熙十六年(1189)

知州丁允元从西岸增建四墩,至此西岸至江心便有八洲七孔。潮州百姓将这段桥称为“丁侯桥”。

南宋庆元二年(1196)

知州陈宏规建东三、四洲。进入东西桥异称的阶段,西桥称“丁侯桥”,东桥称“济川桥”。

南宋开禧二年(1206)

知州林会一举而建五洲,是建墩规模中最大的一次,至此,东桥十三洲遂告完成。

南宋绍定元年(1228)

知州孙叔谨在西岸八洲的基础上增筑二石洲,西桥十洲宣告完成,全桥二十三个洲全部落成,格局初定。

元大德十年(1306)

判官买住将木梁改为石梁,但经验不足,架了四孔,石板过薄,不久便折断,后又换成木梁,开石板代替木梁的先河。

元至正四年(1344)

府判乔贤对全桥大修,结束东西桥异称,专用“济川桥”。

明宣德十年(1435)

在知府王源的主持下,古桥迎来规模空前的维修,东西两桥全用亭屋覆盖,十二座楼阁分布其间。竣工后,因“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更桥名为“广济桥”,沿用至今。

明嘉靖九年(1530)

知府丘其仁继续“易梁以石”,将原有的24只梭船减去6只。至此,“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才确立,并开创桥上设管理机构的先河。

清顺治七年(1650)

郑成功围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三年后复遭兵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此后,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

1949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韩江纵队第四支队从凤凰山根据地出发,经过广济桥进入潮州城,潮州城宣告解放。

1958年

潮安人民政府加固旧桥墩,在中间原浮桥部分增建2个高桩承台式桥梁,铺设路面。次年4月1日,正式通车,改名“跃进桥”,这是有史以来汽车第一次驶过广济桥。

1979年

再次扩建,原7米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为人行道。

2003年

广济桥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历时近4年主体修复工程共耗资9800万元人民币,其中海内外华侨华人就捐款3700多万元人民币。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造型古雅,成为潮州一道亮丽风景。

近年来,广济桥上有了常态化非遗展示与动态化非遗集市,集中展示潮州手拉朱泥壶、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麦秆画、潮州陶瓷以及综合类非遗项目等,重启了新时期的桥市,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

2007年6月18日

广济桥修复竣工,重现明代风格的“廿四楼台”与“十八梭船”历史风貌,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2018年2月

潮州一江两岸夜景正式亮灯,广济桥成为灯光秀最亮眼的主角。后命名为“凤城之光”。是潮州的历史,就是潮人的故事。

上一篇: 百家姓张排第几位(百家姓一览表)
下一篇: 蒙古族的狼图腾文化:团结(蒙古族的狼图腾的含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