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
1952年,乐黛云,乐黛云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成为中文系最年轻的助教。北大执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她的学养气度、人格魅力,吸引着一代代年轻人。
乐黛云(乐黛云名字的来历)
选择文学,选择北大,选择教育,对她来说,既是幸运,也是幸福。
从十七岁孤身离开贵阳、瞒着父亲去上北大,到五十岁赴美进修大器晚成,再到后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奠基人,为了心中的“中国梦”,她矢志不渝,“虽九死犹未悔”。
乐黛云与丈夫汤一介
1931年,乐黛云出生于贵阳,因父亲是英文教师,她从小便熟读外国文学。
中学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读到屠格涅夫的《前夜》时,女主人公叶莲娜的人生,成为她的标本。朦胧中,心底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7岁,乐黛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她填报的都是外文系。不久,陆续收到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不料,家里却因此掀起一场风波。
乐黛云名字的来历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却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哲学家、教育家汤一介在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序言中提到的两只鸟,就是自己和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黛云,他们是性格迥异、共同度过62年的知识分子伉俪。
汤一介
1、两棵小草,让他赢得爱情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父亲汤用彤是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从小得到父亲的引导,20岁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1年1月31日,乐黛云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父亲乐森玮是贵州大学英文系教授,在父亲的指导下,她从初级中学起,开始阅读外国文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17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乐黛云简介
“小黛”,是他的妻子,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拓荒者乐黛云。风雨同行62年,这是她最后的告白。
1948年,17岁的乐黛云从贵州第十四中毕业,同时被四所大学录取,不顾兵荒马乱,不顾父亲反对,她选择了离家最远的北大。那时的她,乐黛云,一心一意要参加革命,而北大,是最革命、最开放的大学。
苗族人的血液里,自带热情直爽、敢说敢干,开学不久,乐黛云便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后来,乐黛云,北大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她担任了宣传委员。也是那时,结识了组织委员汤一介。
汤一介比她大四岁,是北大哲学系学生。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北大教授、国学大师汤用彤。
朦胧的情愫是在彼此欣赏中萌芽的。有一次,他们到天坛去玩,汤一介一改平时的拘谨,滔滔不绝地给乐黛云讲“斗拱”,讲建筑史,乐黛云的眼神里,乐黛云,顿时多了崇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