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通
1955年6月的一天,陈叔通,时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像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了家中。
陈叔通(陈叔通与钱钧夫)
刚回到家,就听家人说起有一封从海外转寄回来的信今天刚刚收到,家人觉得这封信可能比较重要,陈叔通,所以就放到了陈叔通的书房里。
听到自己有海外来信,陈叔通第一反应是诧异,要知道,在那个政治上比较敏感的年代,是谁会给身居高位的自己寄信呢?
怀着复杂的心情,陈叔通缓缓拆开了信件,打开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寄信人那歪七扭八的字体,就像七、八岁的孩童写的一般。
但当陈叔通看清了信件内容时,却一时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这封信的寄信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已经在美国物理学界成名已久的华人科学家钱学森,也是我党当时费劲千辛万苦想要接回国的专业人才。
陈叔通与钱钧夫
陈叔通,浙江杭州人,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陈叔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从维新运动到讨袁护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纵观陈叔通的一生,始终忧国忧民,孜孜求索。自古稀高龄认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后,陈叔通坚持做与党同心同德、通力合作的诤友。他所写的“真心靠党路不迷”的诗句,不仅是他真实心境的直接表达,而且是他对党忠诚的真实写照。
1955年6月,为了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陈叔通,被美国人称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的钱学森用左手,模仿儿童的笔迹在烟纸背面写下了一封“求救信”。信中痛陈其“被美政府扣留已达五年”的事实真相和“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迫切心情。而他求救的对象,也就是这封信的收件人就是他的“太老师”陈叔通。后来,正是在陈叔通的帮助下,钱学森这封信不仅成为我国政府在对美谈判中拆穿美方谎言的关键证据,而且促成了钱学森、郭永怀等一大批被美国政府限制出境的爱国科学家归国。然而,这只是作为爱国民主人士的陈叔通,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通力合作的其中一个范例。
陈叔通的邮票能买多少钱
1876年8月7日,陈叔通出生于浙江杭州,他幼承家教,聪颖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年轻时的陈叔通思想就十分开放,他曾参与创办《杭州白话报》,以“开民智、作民气”为宗旨,主张君主立宪。1902年,26岁的陈叔通参加乡试中举,次年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可能平步青云的晚清候补官员。
1904年,28岁的陈叔通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他亲眼目睹了日本民治维新所发生的变化,并接触到一些同盟会人士。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
1906年,陈叔通学成回国,开始积极投身国内兴起的“变法图强”的变革中,他提倡以法治国,还着手编写了《政治学》和《法学通论》。1907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建立资政院,陈叔通,年仅31岁的陈叔通当选为资政院议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