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的下一句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的下一句,是说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事缓则圆,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慌乱,要考虑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
过犹不及的下一句(过犹不及上半句)
我们需要“中庸之道”。
中庸不是平庸,所以绝非因陋就简,当然更不能随俗浮沉。真正的中庸,讲究凡事都要合理,同时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做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们,说是“没有什么用处”。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走出山来,庄子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无用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无用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那我就站在有用无用之间吧。
过犹不及上半句
《论语》里面有一句名言,孔子说“无欲速,过犹不及的下一句,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45岁的孟子来到魏国,跟梁惠王也讲了这个道理。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开始介绍《孟子》第一篇《孟子·梁惠王》,这一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些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孟子对梁惠王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在分享孟子的思想之前,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梁惠王。在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争霸的过程中,魏国的国君是继楚国之后称王的,被称为“魏惠王”,后来迁都到了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一带,所以又称为梁惠王。到这里定都之后,梁惠王开始招贤纳士,广集人才,于是孟子来到了梁国,这个时候孟子大约已经45岁左右。
过犹不及什么意思
在国学文化《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竭尽所能去做事,是一种美德,这叫追求百分百的完美。但是如果因为过于认真,而苦了自己的心和身体,就无法调整一个适当的状态,也会丧失生活原本的乐趣。看淡功名利禄本来是一个高尚的事情,如果过分的不近人情,就无法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贡献。
?生活是什么?就是要活得开心,活的畅快,如果说,在生活中完全沉浸在工作上面。不懂得劳逸结合的一个道理,过犹不及的下一句,即使你在拥有了某一方面的成就,那么你的人生也是一种枯燥和无味的,这就叫做丧失了生活本来的一种乐趣。
就好像有这样一个段子,他说,一个人拼命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一天功成名就的时候,可以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租一个房子,每天钓钓鱼,每天散散步,这样的生活。另外一个人就说,那我不用努力了,过犹不及的下一句,我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