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彩陶
10月10日,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进行到第十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带来《大仰韶:彩陶与信仰》,通过生动的语言,繁多的图片,绘声绘色解读了大仰韶时代多变的彩陶纹,揭示出仰韶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名词解释)
本系列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网、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
主讲人王仁湘,主编主撰著作一百多种,主要学术著作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凡世与神界》、《藏王陵》、《混沌初开》、《大仰韶》、《方圆一体——玉琮研究》、《守望昆仑》等。近年重点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信仰内涵研究。
仰韶文化彩陶名词解释
李新伟老师从图像的角度对仰韶彩陶的纹样加以解读。自仰韶文化发现以来,其独具特征的彩陶图像即为研究的热点。
?李新伟老师发言
学界普遍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主要表现主题是鱼,但在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的史家类型时期,彩陶构图元素趋于曲线化,图像内容更加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现象是鱼鸟组合图像的出现。武功游凤遗址发现的蒜头壶肩部绘有完整鱼纹,头部巨大,内有一粗颈短喙鸟首,而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的彩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写实及抽象鸟纹的盛行。
?临潼安寨史家类型彩陶鱼鸟主题图像出现
庙底沟彩陶的绘制元素中有较多月牙型、柳叶型、花瓣型的空白。至于如何解读这种纹样,仰韶文化彩陶,前人观点颇多。苏秉琦先生将庙底沟类花的复杂纹样统称之为“庙底沟之花”,代表了以往对庙底沟彩陶的普遍看法;而严文明先生则将其称为回旋勾连纹;王仁湘先生另辟蹊径,以观察白地形成的图案的视角,释读为“双旋纹”;朱乃诚先生将此类图案解释为鸟纹。李新伟研究员认为,这种庙底沟的复杂图像可能是表现“鱼中有鸟”的结构形式。他以泉户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图案为例,解释了“鱼中有鸟”纹样的简化抽象形式。在庙底沟时期,写实复杂和简化抽象的“鱼中有鸟”纹并存。这种图案应该是《庄子》里所讲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中的“鲲”。《尔雅·释鱼》中言:“鲲,鱼子。”郭璞《注》曰:“凡鱼之子名鲲。”由此来看,仰韶文化彩陶,“鱼中有鸟”的思想,从庙底沟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鲲”的这种形象与先民转生的观念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在庙底沟时期的彩陶纹饰中,多有利用圆点和弧线三角式展现“对鸟”从鱼卵中发育的表现,从而形成对称图样,形成类“花”的形状。李新伟研究员表示,从“鱼”到“鱼中有鸟”的纹样转变可以看出仰韶文化从半坡到庙底沟的延续。
仰韶文化彩陶以什么颜色为主
黄帝时期,先民用火烧制彩陶,用陶酿出美酒,用酒敬天祭地。
今天,仰韶酒业作为仰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在用陶酿酒,供奉先祖。
早在2011年,央视纪录片《发现之路》中讲述的中原大发现,第一期就是仰韶文化探秘。2019年,为进一步激活仰韶文化的生命力,仰韶酒业与《郑州日报》合作开设了24期《士说仰韶》栏目,瞩目于社会贤达、名流、学者、作家、艺术家等,以“说”的方式、从各自的视角解读仰韶文化之于时代的伟大意义。
那么,在这个以彩陶为主要文化特征的石器时代,究竟是什么让河南这一中原腹地被推崇为“华夏文明”的代名词?而这其中又与酒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19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中国的传说和史书虽然有对文明发展的记载,却由于疑古和没有证据而得不到证实。直到1921年,一位瑞典学者在中国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发现,才开启了中国田野考古的先河,仰韶文化彩陶,也打开了中国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的秘密大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