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庶吉士与翰林院)

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庶吉士与翰林院)

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庶吉士与翰林院)王祚远,生卒年不详,字无近,明朝贵州普安卫(今贵州盘州)人,祖籍应天府句容县人,晚明官员。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庶吉士与翰林院)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一百十三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充经筵讲官,天启年间历官右赞善、左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崇祯年间,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吏部左侍郎,官至吏部尚书。王祚远少负异

王祚远,生卒年不详,字无近,明朝贵州普安卫(今贵州盘州)人,祖籍应天府句容县人,晚明官员。

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庶吉士与翰林院)

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庶吉士与翰林院)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一百十三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充经筵讲官,天启年间历官右赞善、左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崇祯年间,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吏部左侍郎,官至吏部尚书。

王祚远少负异书,下笔万言立就,试牍不起草,既成而后补之。充经筵讲官时,丰仪秀整,音吐洪亮,颇受明熹宗朱由校器重。明熹宗朱由校专门赐诏嘉奖,授他通议大夫。所著诗文甚富,所惜其文集无存。尤工书法,喜作行草,兼带章草味。《黔诗纪略》录其诗一

图片与内容无关

王显荣(1864年—1939年),号次员,六盘水水城区人,教育家。

幼年就读于水城“凤池书院”,1897年考中光绪丁酉拔贡,1902年选派日本留学,在东京宏文学院攻读师范和法律两科,是水城第一个日本留学生,并且加入了同盟会。由日本学就回国后,曾被清政府分任云南直隶州州判,后回水城。1911年被委任为水城民国第一任“劝学所”所长和县立小学的校长。民国初期,参加创办水城“宣讲所”、“师范传习所”、县立女子高等学校等十几所国民学校,曾任水城县教育局局长等职,从事教育几十年,对水城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安健(1877年8月22日—1929年10月12日),字舜卿,又名舜钦,彝族,六盘水六枝特区人。

安健出生在一个彝族土司家庭,是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后人,清末秀才。少年时就学安顺府,后游学省城贵阳,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反清而被通辑,光绪31年(1905年)放弃科举仕途,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在东京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于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贵州支部负责人。讨袁斗争中,被任命为贵州中华革命党军事行动负责人、中华革命军贵州司令长官。1918年孙中山组织大元帅府时,出任大元帅府参议,后又任川边宣抚使。1923年回广州后,出任大本营谘议。北伐中,任第九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9年在昆明逝世。去世后被南京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邓汉祥(1888年—1979年6月25日),字鸣阶,贵州盘县(今盘州市)响水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人物。

早年就读于昆明高等师范、贵州陆军学校、湖北陆军学校。历任湖北都督府参谋、参议,北伐第一军高级参谋。段祺瑞就任执政后,他先后执政政府秘书、临时参议院参议、交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力主抗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官,1937年6月挥师出川抗敌。刘湘出川后,邓汉样代理四川省主席,1938年9月四川省政府改组后,先后调任重庆行营第二厅厅长、川康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兼川康兴业总公司经理,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兼田粮处处长、省银行董事长等职。1947年复任四川省政府秘书长,1948年任省政府委员。1949年12月9日,邓汉样与川康将领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等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其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泊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先后据其亲历撰写文史资料十余万字。

1979年6月25日病逝,终年91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图片与内容无关

张重山(1896—1945年),名连科,字重山,六盘水市水城区人,贵州省著名的冶金钢铁实业家、理论家。

早年在贵阳南明中学读书,毕业后,先后在水城、威宁、贵阳教书。1922年考取贵州省公费留日学生,在大板高等工业学校完成工矿科基本课程后,升入日本京都大学读采矿冶金专业。1928年回国先后派任黄埔军校理论教官、江西矿厂工程师、军政部兵工署研究委员等职。1933年随孔祥熙赴美考察,1934年回国后继续在兵工署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任军政部兵工署上海炼钢厂的少将厂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组织钢厂迁至武汉,后又建议将厂迁到重庆大渡口,并建立了兵工广,生产五百磅炸弹及其他军火供应前线,因其功勋被军政部授予“中将厂长”职衔,一直廉洁奉公,为抗战兢兢业业,勤奋办厂,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45年夏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仅49岁。

解放后,重庆钢铁公司编印厂史,将他列为首位建厂人物,并建“衣冠冢”,以铭记其功绩。他先后著有《国防与石油》、《我国军用金属自给发展计划大纲》、《中国矿产志》、《水城钢铁之冶炼》、《中国西南钢铁工业之蠡测》等著作。

张道藩(1897年8月9日—1968年6月12日),乳名振宗,原名道隆,字卫之,贵州盘县(今盘州市)人。

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加入中华革命党,1919年11月以公费留学欧洲,并先后于伦敦大学学院美术部、巴黎法国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返回中国后,加入中国国民党,他是国民政府文化事业与政治宣传的策划者。曾担任中华民国立法院院长。

牟廷芳(1900年—1953年),别字庭芳,贵州朗岱县(今六枝特区)人,中华民国军人,国民革命军中将。

牟廷芳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1928年奉派赴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央陆军步兵学校筹备员,参与组建步兵学校事宜。抗日战争期间,历任陆军第121师师长、第94军军长。曾率部参加武汉会战、鄂西会战、湖南会战、桂林会战诸役。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由柳州空运抵上海负责接收事宜,后率部北上天津,兼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6年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8月因战事被撤职,为躲避陈诚查办,在南京王文彦(黄埔一期生)家避居数月。后辗转汉口、广州至香港寓居。因眼疾手术导致脑溢血突发,在香港圣玛莉医院逝世。

刘雪苇(1912年—1998年),原名刘茂隆,曾用名孙雪苇、韦辛、魏有生等,贵州朗岱县(今六枝特区)人。

1931年在贵阳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上海开明书店做学徒,此间开始接触革命书刊,受到马列主义影响。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担任共青团上海周家桥区区委组织部长、书记,共青团中央支部巡视员,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工部负责人。1936年后在国统区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次年赴延安,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写作,著有论文集《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鲁迅散论》、《论文一集》、《论文二集》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期间,负责筹备成立华东文联、上海文艺出版社。1952年12月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常务副局长、党组书记。1954年大行政区撤销后,于1955年初到北京担任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副局长。1982年10月离休。1998年11月8日,刘雪苇在北京逝世。

刘雪苇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对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鲁迅、宣传党的文化工作方向,为繁荣党的文化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被收录中国《文艺理论家辞典》。

龙德云(1905年—1956年),字腾霄,彝族,贵州盘县(今盘州市)人。

少时读私塾,成绩优异,20世纪20年代,其父受响水的地霸及军阀的迫害,龙德云遂立志从戎,投军于滇军张冲部,受张赏识,保荐进云南讲武学堂。1937年编入60军184师赴前线抗日,在台儿庄血战中受伤,遂回武汉治疗,伤愈返回昆明,任云南广福独立团营长,因不满该军专制腐败而弃职赋闲于昆明。其间与旧友朱家壁、何现龙等有联系,受学生运动的影响,自订《新华日报》阅读。朱、何又常将《今日之苏联》、《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书刊交腾霄阅读,思想渐趋革命。

1946年回到家乡,联合了水塘、老厂、忠义、乐民等地拥有武装力量的领导人联系,建立反蒋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周旋于云贵边境,南盘江畔。龙德云等以指导种烤烟为掩护,走村串寨,宣传共产党政策和革命形势,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发动群众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反迫害。解放后,龙德云同志任云南罗盘地区贵州兴仁专署工作,任兴仁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龙德云赴中央民族学院军政干部培训班深造。结业后调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1956年因病逝世。

李兴隆(1921年—1949年),彝族,贵州郎岱县(六枝特区)人,革命先烈。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彝族家庭,排行第六,从7岁起就跟父母下地干活,放牛打柴。艰苦的童年生活,炼就了他倔强、刚毅的性格。青年时代,他靠租佃田地过活,也常利用赶乡场的机会贩卖草纸,见多识广,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于是,原只图做点小生意弄几个盐巴钱的李兴隆,突转观点,筹钱买枪,接着动员弟兄和亲戚也买,终于组织了一支三四十人的武装。以此反抗国民党政权的抓兵派款,打富济贫,这支队伍在他的组织与带领下,活跃在边远的彝族村寨和深山密林之中。

1948年秋,中共贵州省委的地下组织,派员到郎岱等地活动,与他取得联系,他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受党的教育,明确了斗争方向,决心树立为穷人翻身解放而献身的坚定信念。1949年3月3日,他率队参加了地下党所领导的“郎岱三·三暴动”,攻打国民党郎岱县政府,迎接解放,战斗中中弹牺牲,时年28岁。1950年经郎岱县委研究决定:将“三·三”暴动烈士忠骨从东山附近掘出,分别入殓安葬于郎岱城西陇官箐。1986年重建“三·三烈士墓”,以缅怀先烈英灵。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编辑:余乂

上一篇: 李宗仁回国后的下场(李宗仁回国后死得有多惨)
下一篇: 三体梗概200字(三体梗概10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