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赵归真(赵归真羊蝎子原图)
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
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大约经历四个发展时期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携带〈圣经》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风尘仆仆地首次来到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一长安。
“示存异方之教”的唐太宗立即派遣宰相房玄龄亲自率领仪仗队到西郊迎接,待如嘉宾。不久,又请阿罗本到皇宫内翻译(圣经),“问道禁闱”,切磋教义。
当唐太宗了解景教教义以后,特别下令准其在中国传播。
贞观十二年(638年)秋七月诏曰:
刻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这一诏令,在我国史籍《唐会要》第四十九卷中也有同样记载,除个别字句有增减,大秦与波斯不同外,其余部分基本相同。
至于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波斯寺也确有其事,据宋敏求的《长安志》云:“义宁坊(本名熙光坊,义宁元年改)街东之北,波斯胡寺(贞观十二年太宗为大秦国胡僧阿罗斯立)。”阿罗斯即阿罗本也。
唐高宗继承其父“示存异方之教”的宽容政策,使景教继续得到发展,不仅在首都长安扩建寺院,“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由于唐高宗的支持,景教的传播很快,短短几年出现了“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的繁荣景象。
唐朝初年,刚传入中国的景教能得到较顺利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唐太宗、唐高宗对外来宗教采取比较开明的开放政策以外,与当时西域军事形势有关。
隋末唐初,西突厥控制西域许多以城郊为中心的小国,吐谷浑占据今青海和新疆东南部地方,严重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派遣李靖、李道宗等率兵征讨,打败吐谷浑,开通了向西域进兵的道路。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又命侯君集率军攻取高昌,接着又与西突厥争夺龟兹。龟兹既破,西域大震,天山南路各小国纷纷摆脱西突厥的控制,归附唐朝。唐太宗将安西都护府自高昌移到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称为“安西四镇”。
但是到唐高宗时,阿史那贺鲁又胁持西突厥十姓部落起兵反唐,经过激烈的战斗,显庆二年(657年),唐军终于击溃阿史那贺鲁的军队,重新收复整个西域地区。为了有效地控制西域,防止西突厥与吐谷浑对中西通道的骚扰,唐朝特别重视与西域毗邻波斯的关系,因此对波斯景教特别优待,准其在全国传播,从而使景教得到较快发展,这是唐朝景教的第一时期。
武则天统治时期,景教的发展受到挫折。武则天,山西文水县人,父亲是个商人地主,为了挤进最高统治集团,她一方面大力支持扶植庶族地主集团,另一方面也利用被李唐抑制的佛教势力。
佛教势力在唐初遭到打击之后,一直寻找机会,力图恢复往昔的地位。他们知道,非得到武则天的大力支持,难以如愿,于是,积极支持她夺取皇位。武则天上台以后,为了报答佛教徒对她的夺位之功,大肆佞佛,大造佛寺,广置佛像,普度僧尼。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佛教势力大大超过其他宗教势力,处于独尊地位。同时,佛教领袖发动攻势,对道教、景教等进行猛烈抨击,这就是景教碑文中所说的“圣历年,释子用壮,腾口于东周”的事件。
睿宗时期,长安的一些儒生也对景教进行毁谤和耻笑,他们站在传统的儒家立场上“申华夷之辨,张忠孝之义”,排斥和攻击国外传入的景教,使景教受到很大的抑制,从此景教进人步履艰难的第二期。
玄宗上台以后,景教的处境又出现新的转机。李隆基改变了以往抑制景教的倾向,恢复了宽容的宗教政策。
他登上皇位不久,就派他的长兄宁国王及其他四个亲王,“亲临福宇,建立坛场”,重新修建波斯寺,把原已折弯的尾梁换成新梁,将倒塌的基石扶正。
天宝初,他又命令“大将军高力士送五圣写真,寺内安置”,同时,“赐绢百匹”,以庆贺五位圣像的安放。天宝三年(744年),大秦国新的景教士佶和来到长安,唐玄宗命佶和与寺主罗含及其他17位景教士一起到兴庆宫“修功德”。
天宝四年,玄宗又领发诏令,改波斯寺为大秦寺,诏令曰:
唐玄宗不仅下令改寺名,还亲自题写了寺院的匾额,从而提高景教的地位,得到景教士的高度评价。景教碑赞扬道:
碑文颂扬唐玄宗对景教的宠赐之情,好比南山一样高,东海一样深。
由于唐玄宗的大力提倡,不仅长安的大秦寺修饰一新,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修建了大秦寺,如陕西周至大秦寺,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著名词人苏轼任陕西凤翔县令时仍然存在,他参观了大秦寺后,浮想联潮,情不自禁地与其弟子由一起赋诗留念。
再如远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四川、湖北等地也建造大秦寺,赵清献的《蜀都故事)云:
湖北永兴县重岩寺碑记载:
虽然碑文没有注明大秦寺建于何处,但从“天下三夷寺”看来,当时大秦寺的分布是比较广的。从上可见自玄宗至文宗的120多年时间里,由于得到历代皇帝的许可,景教的传播还是比较顺利的,这就是唐代景教发展的第三期。
到了武宗时,形势急转直下,由于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灭佛”事件,使景教也受到很大牵连。
唐武宗下令:
同时,“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并令还俗。”凡是“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并且“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
从而在全国掀起一个打击外来宗教的浪潮,使佛教,景教受到很大的摧残,后又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景教也就销声匿迹了。
一般认为主要是经济利益上的矛盾。
由于佛教等外来宗教的流行,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主势力恶性膨胀,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当时寺院拥有的田庄极多,如山东长白山醴泉寺有庄田15所,陇州大象寺有大小田庄7所,占地53顷。
由于僧侣地主控制了许多土地和劳动力,使封建政府的纳税户大大减少,因此,武宗在诏令中严厉指出:
唐武宗严厉谴责僧尼们耗费大量钱财,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加重百姓负担。
除了在经济利益上矛盾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综观整个唐代,外来的佛、景与本土的道、儒斗争一直十分激烈。
早在武德七年(624年),太史令傅奕接连上十一疏,指责佛教:“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
“不忠不孝”,严重违背中国儒家传统的君臣父子的封建伦理观念,“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因此,他坚决主张除去释教。
在他的影响下,唐高祖改变了以往尊佛的倾向,趋向崇道,于是道教乘机发动攻势,清虚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驳佛法,贬低佛教。到贞观初期,僧人又利用唐太宗宽待佛教的政策,进行反攻,名僧释法琳作《辩正论》反驳道书。从此佛、道双方经常发生唇枪舌战。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发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确定了道先佛后的地位,无疑对佛教是一次打击。于是道教再次发起攻势,道士秦英指责法琳的《辨正论》诽谤皇祖,致使法琳被捕下狱。在佛、道激烈斗争中必然波及景教,因为景教也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传统的儒家必然发生矛盾,到睿宗时就发生一些士大夫耻笑景教士的现象。
唐武宗听信道士赵归真的怂恿,在禁教令中指责佛教、景教、火袄教等“移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唐武宗甚至认为“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
这里“以文理华夏”,就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反对夷狄之教传入中国,反映了唐武宗排斥外来宗教文化的华夷之别的思想。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