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人杰尽出,如过江之鲫,乃为“乱世出英雄”也。
齐宣公的英语(齐宣公英文翻译)
像是儒家之中,便有“至圣”孔子,“亚圣”孟轲,道家之中,有“始祖”老子,“真人”庄周,而在兵家之中,亦有最为世人所推崇的“提三万之众,而天下无敌”的“兵圣”孙武。
那么,兵家“亚圣”,是谁呢?
那就是一位“老实的猛人”,“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的吴起。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家中也算是富甲一方,“家累万金”,
有钱的吴起家里便想花钱给吴起安排个官做,但是奈何到了最后,钱又是花了不老少,可是这个官儿却还是没能当上。
有趣的是,吴起家里还没心疼,吴起同乡的人们却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纷纷嘲笑吴起。
吴起这时候真是个“老实孩子”,面对同乡人的嘲笑,总也不说话,只是默默走开,但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吴起这种心怀大志的人呢?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终吴起这个“老实人”在沉默中爆发了。
在又一次被同乡人嘲笑了之后,吴起回到家中拿出宝剑,出门之后,看到了那几个嘲笑他的人,抡起剑便砍,一气之下竟然砍死了30多个人。
发泄完了的吴起,看到这一幕当时也害怕了,便跑回家中对母亲磕头辞别,临行之时,狠狠地咬了一口自己的胳膊,对母亲说道:“我混不出个样子来,绝对不回卫国。”(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便这样,“老实人”吴起,最终被他人的嘲笑逼成了“在逃杀人犯”,一路逃到了鲁国,成为了季孙氏的门客,并且和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学习儒家的治国之术。
但是没过多久,吴起的母亲便去世了,吴起一是考虑自己在卫国还是“在逃杀人犯”,又想到了自己对母亲立下的誓言,竟然便没有回家为母亲守丧,这显然触动了儒家的大忌。
儒家曾参看到吴起这样,心中当即也是很不高兴,因为儒家讲究的就是一个“仁礼忠孝”,母亲去世了都不回去,那还算什么“仁礼忠孝”呢?
最终,曾参对吴起挥了挥手:“你走吧,我教不了你了。”
吴起这时也觉得儒家的“仁政”那一套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在这种礼乐崩坏的乱世之中,想要有所作为确实是太慢了,于是便转而学习了这乱世之中最用得上的百家之一,兵家。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出大将带兵攻击鲁国,在这时吴起“毛遂自荐”,要求带兵去抵御齐国的进攻。
鲁元公很想把这件事情交给吴起,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吴起会不会出于这种考虑,暗中帮助齐国呢?
吴起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心中非常急切,因为这是自己最能崭露头角、扬名立万的一次机会了。
为了能让鲁元公相信自己,吴起回到家中,看着妻子,最终一咬牙,抽出宝剑,便将妻子杀掉了,以此来表明自己绝对没有丝毫私心的态度。
鲁元公闻言也是大吃一惊,随即便作出决定,命吴起为将,而吴起也没有辜负鲁元公的信任,更没有让自己的妻子白死,一战之后,大败齐军。
但是到了后来,吴起的功劳越大,他的官位越高,对于以前的那些大臣们来说,就感觉越扎眼,于是一群大臣们纷纷向鲁元公进谏,这个说吴起人品有问题,过于“猜忍”。
鲁国身为小国,却能打败齐国,这未免会让其他诸侯对鲁国生出想法,更有人进谏,卫国的杀人犯,竟然在鲁国做官,这怎么行呢?难道要因为一个杀人犯而放弃“兄弟之国”吗?
最终,鲁元公也开始怀疑吴起,没过多久,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被人杀害了,这一下子吴起在鲁国境内彻底没了靠山,不得已只能离开了鲁国。
天下之大,何处是吴起的容身之地呢?
在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刚刚开启了战国时代,而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锐意革新,变法以图强,广招天下豪杰,非常开明。
吴起听说了魏文侯的名声之后,便起身前往魏国投靠魏文侯,魏文侯见到吴起来了,便询问大臣李克:“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
李克想了想说:“这个人的人品,听说他好色,但如果论起来才能的话,那么他在兵法上的造诣,连司马穰苴都打不过他。”
魏文侯当即点了点头:“有缺点的将领,才是我能用的。”便留下了吴起。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吴起为主将,兵发秦国,吴起再次证明了自己,经过两年的征战,直接将秦国打到了洛水以西,只能在河对岸高筑寨门防守,根本不敢主动攻击吴起。
在此时,吴起治军可以说是非常严明,但是也非常爱兵如子,和士兵同吃同睡,晚上就和士兵一起躺在地上睡觉,如果冷了的话,那么便用几张宽厚的树叶盖住身子,行兵进发不坐车也不骑马,背着发放的口粮,便和士兵们一起行军。
有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一个士兵背上生了毒疮,红肿流脓,士兵疼痛不止,吴起见状,便亲自俯下身子去帮士兵把脓水吸出来,此等举动,自然是让士兵大为感动。
但这个士兵的母亲听了此事之后,却不由嚎啕大哭,旁人见状非常不解:“主将如此厚爱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这位母亲抹了抹眼泪说道:“以前吴起也给孩子的父亲这样吸过毒疮里的脓水,他的父亲在战场上悍不畏死,一心杀敌,结果战死了,如今吴公又这么对我的孩子,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啊?”
吴起麾下的士兵们,在战场上果然非常奋勇,很快便拿下了全部的河西地区,设了西河郡,吴起便是首任西河郡守。
在吴起担任西河郡守之后,他在士兵当中选出了身高体壮的悍勇之人,并且给他们出了一项考题:身穿三层铠甲,头戴铁盔,带着刀剑长矛,十石硬弓,五十支利箭,再背着三天的干粮,半天之内行军百里。
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便会被吴起选出,编入他所创的“特种部队”——魏武卒之中。
所有被选入了魏武卒的士兵,家中便是军户,可以不纳徭役,并且在魏武卒中,吴起还设立“武术教头”一般的职位,一个人练出来了,那就教十个人,十个人练成了,教百人...到了最后,果真让吴起练成了5万魏武卒。
公元前389年,秦国国君秦惠公,调集全国之力,征发了五十万大军,试图“打过洛水去,扩展大秦国”,以此来报仇雪恨。
在此时,魏文侯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得知了这个消息,吓的大惊失色,连忙问吴起,他需要多少士兵的支援。
吴起听了之后却哈哈一笑:“我这5万武卒,尚且没有立过什么太大战功,如今只需要这5万人就可以了,不需要别的支援。”
魏武侯听了之后,虽然非常相信吴起,但依然给他派去了500辆战车,3000骑兵的支援,于是吴起便带着这5万余人,与秦国50万大军对峙于阴晋。
开战之前,吴起派出斥候,前往秦军阵中打探情报,经过一番探查,吴起判定秦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中军力薄弱,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而已。
于是吴起给自己手下这5万余士兵开了“誓师大会”:“我们此战就是要一举将敌人打败,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俘虏,连跑都不能跑,如果战车上的士兵缴获不了敌人的战车,骑兵缴获不了敌人的马匹,步兵缴获不了敌人的兵器,就算打败了他们,我们也是没有功劳的。”
吴起如此慷慨激昂地一番演讲后,这些士兵们无不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斗志昂扬,趁着这股士气,吴起带领五万余魏武卒,向秦军主动发起攻击。
秦国这50万大军,看着人数只有自己十分的之一的敌人,纷纷露出了轻蔑的笑容,就这样,两军交上了手。
但是吴起手下的魏武卒,那都是久经操练,披坚执锐,健壮血勇,悍不畏死的猛士,秦军这50万大兵里,有很多都是临时拉过来凑数的农民,只是来“捧个人场”的,见血就害怕。
就这样,经过一番大战之后,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场面出现了,吴起带着五万武卒,将这五十万秦军杀了好几个对穿,秦军见势不妙,纷纷丢盔弃甲而逃,吴起带着五万余魏兵,竟然追着秦国五十万大军打。
吴起至此,一战封神!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再次拜吴起为大将,带兵伐齐,一直打到齐国腹地灵丘,齐国各城皆高挂“免战牌”,不敢应战。
吴起在担任河西太守期间,率领麾下士兵与各国共计交战76次,64胜12平,无一败绩。一时之间,兵锋所指,皆是魏土,为魏国开拓了上千里的土地。
但是在吴起伐齐归来后不久,魏国的一些老臣便也看不得吴起如此作大,尤其是相国公叔痤。
公叔痤是魏国的老臣,并且还娶了魏国的公主,看着吴起越来越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也不舒服,想赶走吴起。
公叔痤的幕僚向他进言:“您可以向国君请命,也把魏国的公主嫁一位与吴起,然后您请吴起吃饭,席上您可以让夫人将你痛骂一顿,这样吴起见到魏国公主如此刁蛮任性,自然不敢答应娶公主,他和国君之间便会心生间隙。”
公叔痤依计而行,果然到了最后,吴起不敢娶魏国的公主,魏武侯也觉得吴起果然是“心存异志”,想要逃跑,于是便越来越猜疑他。
最后,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一路向南到了楚国。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悼王,楚悼王见到吴起,心中大喜,任命他为宛城太守,专门抵御韩国和魏国的进攻,一年后,又把吴起升为了令伊,相当于楚国的相国了,吴起终于实现了他“不为卿相,不回卫国”的诺言。
担任令伊之后,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变法改革,但那个老问题又来了,吴起的一系列变法,再次触动了那些元老贵族们的利益,尤其是“废除贵族世袭制”,这简直就是挖了那些贵族的根。
但由于楚悼王一直非常信赖吴起,这让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最终经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国力大增,南攻百越,北过黄河,一时之间,诸侯皆不敢正眼瞧楚国。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了,吴起回到楚国都城奔丧,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迎接,而是贵族们愤怒的追杀。
一支支利箭如雨般向吴起射来,直接将吴起射倒在地,他复伤逃跑,直接冲进了楚悼王的灵堂之中,一把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体上放声大叫:“乱臣贼子,犯上作乱,竟然要害我大王。”
一句话,便将这些老贵族们给吓住了。
原来在楚国,“损毁王尸者,夷灭三族”,吴起此时就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继续乱箭射他的话,那必然会“损毁王尸”。
但此时,这些老贵族们早已经杀红了眼,哪还管这具尸体生前是谁,很快便直接下令,射杀吴起。
就这样,吴起死于乱箭之下,一代兵家战神,最终是倒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在吴起死后,楚国新君,楚肃王继位,之后立刻宣布,所有对着楚悼王身体射箭的贵族,全部抓起来,夷灭三族。
一时之间,被牵连灭族的楚国“旧贵”,竟然有70多家,全都给吴起陪了葬,而为了安抚楚国的旧贵族,吴起的尸体,也被“车裂肢解”,昭告天下。
但历史总归是公平的,在唐朝,吴起被尊为了“武庙十哲”,在宋朝,更是被追封为了“广宗伯”。
清朝嘉靖年间,满清朝廷在甘肃的靖边县,一处相传吴起驻兵之地,设立了一个“吴起镇”,以此来纪念吴起。
在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也正是在吴起镇这里会师,结束了伟大的长征。
1942年,吴起镇改名为吴起县,2005年正式归属延安市管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