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前475年),嬴姓赵氏,世称赵简子,又名至父、赵孟。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大夫之一,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赵成嫡长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一、会盟戌周,锐意改革
赵鞅简介(赵鞅铸刑鼎)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大夫屠岸贾策动“下宫之难”,赵氏一族几乎灭绝。赵武历尽苦难,得以返回晋室继承先业,但晋国的大权已旁落到范、中行、魏、韩、智诸卿手中。赵武、赵景叔父子两代殚精竭虑,奋力拼争,其势力还是远不及范氏、中行氏。景叔死后,赵鞅承袭卿位,初登政坛便显露出非凡的胆识与才华。晋顷公九年(前517年),他会合诸侯,护送周敬王入朝,平息了周王室的内乱;晋顷公十三年(前513年),他与荀寅占领汝滨,铸造刑书于铁鼎,公布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晋国六卿在各自的封地内施行改革,以图迅速壮大。赵简子政治上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经济上更新亩制,减轻赋税;军事上奖励军功,以功释奴。
二、赵氏内讧,内战爆发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要求将邯郸的五百户居民迁往晋阳,邯郸大夫赵午不从,他认为正值齐国进犯之时,如果仓促间移民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伤害国人感情。赵鞅闻讯大怒,以为赵午亲于中行氏、范氏,将会反叛赵氏。立即以大宗宗主之命下令将赵午召至晋阳,令其下狱,不久处死,并告知赵午的随从涉宾要邯郸氏家族自立其主,放涉宾归邯郸。邯郸众人对赵鞅如此“麻木不仁”群情激奋。邯郸氏家族谋划着为先主复仇,公推赵午之子赵稷为新一任邯郸大夫。一切准备就绪后,赵稷与涉宾以邯郸发动叛乱,晋国内战爆发。赵鞅下达军令:命上军司马籍秦统军攻打邯郸,剿灭邯郸叛军。然而赵鞅低估了此次战斗的难易度,导致一场赵氏的家族战斗迅速扩大。
籍氏本为晋国公族之后,心向中行氏,是监视赵鞅的眼线,赵午又是中行寅的外甥,于是籍秦一方面向邯郸进军的同时,又命人将情况告急于中行氏、范氏。中行氏、范氏召集州兵,准备与邯郸一同叛变。
赵鞅的家臣董安于敏锐的察觉中行氏、范氏家族出现的刀光剑影,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便提醒赵鞅早作准备。见赵鞅还是无动于衷,董安于便私自调动赵氏的军队,积极备战。果不出董安于所料,还不足一个月,范氏、中行氏便向赵氏发起了进攻,本受命围攻邯郸的上军司马籍秦见战争爆发,也停止向邯郸的进攻,调转马头,与邯郸军一并向赵氏发动突袭。
赵鞅在范氏、中行氏党徒的逼迫下仓皇逃离国都,撤回赵氏的大后方——晋阳。
三、六卿兼并,八年战争
此时的晋国六卿配置已经是矛盾重重,就在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攻打赵氏,久攻晋阳不下时,韩、赵、魏、智四家又结成了反对范氏和中行氏的联盟。
但是联盟内部也有阴谋,智氏不愿意看到赵氏势力过于强大,遂向赵鞅施加压力,要他杀掉贤臣董安于。董安于为了保全赵氏,稳定四家联盟,自杀而死,使赵氏又一次转危为安。
赵鞅请命于晋定公,全权负责剿灭中行氏、范氏叛军,而朝中则完全交予荀跞,即“智氏主内,赵氏主外”。赵鞅自此改名志父,以示改过自新,一切从头开始。
公元前493年八月,齐国给范氏运粮,郑国发兵护送,范氏在朝歌接应,赵鞅得到消息,率军拦截,双方决战于铁(河南濮阳西)。赵鞅率军数量很少,郑军、范氏军力强盛,形势非常危急,赵鞅临战誓师,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终于以少胜多,击败了范、中行氏,获齐粟千车。同年秋,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驾鹤而去,其副手上军佐赵鞅凭借着在军中的崇高地位,以压倒性优势继荀跞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
从此,赵鞅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道:“赵名晋卿,实专晋权!”他内外兼修,彻底集中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开始实现他的再度腾飞。
公元前490年,赵鞅率兵攻陷柏人,范氏、中行氏逃往齐国,齐国所占上述之地,旋为晋赵鞅所有。历时八年之久的晋国内战至此结束。
四、背书选储,简襄之烈
赵鞅有两个儿子,长子赵伯鲁,次子赵无恤。为选择最优秀儿子来接他的班,掌舵赵氏家族,赵鞅可谓用心良苦。他先是将一段训诫的话刻在了竹简上,又把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要切记在心。然后再也不提,三年后,赵鞅突然将两个儿子叫来,要求当场背诵那段训诫。赵伯鲁没有准备,完全不会,庶子无恤流利地背出,甚至当场从袖子里拿出了那块竹简。于是,赵鞅召开家族会议,郑重宣布,废黜世子伯鲁,而破例立无恤为世子。
前476年,赵鞅去世,其子无恤继任晋卿,世称“赵襄子”。父子二人连续主政近百年,并称“简襄之烈”。
赵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猛烈冲击,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他奠定了赵氏化家为国的根基,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来源: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