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兵团第十师一八七团组建于1965年4月,1966年4月,王恩茂、陶峙岳、张仲瀚联名签署正式命令,正式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第二农场,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北屯二场,简称北屯二场。1969年7月,统一部队番号,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七团。本节记述一八七团自组建至1995年团场人口来源、构成与变动情况。一八七团自组建初期,人口迁

兵团第十师一八七团组建于1965年4月,1966年4月,王恩茂、陶峙岳、张仲瀚联名签署正式命令,正式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第二农场,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北屯二场,简称北屯二场。1969年7月,统一部队番号,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七团。本节记述一八七团自组建至1995年团场人口来源、构成与变动情况。

一八七团自组建初期,人口迁入主要有九大来源,一是解放军部队转业、复员军人,二是湖北、江苏支边青壮年,三是天津、上海支边青年,四是历年国家分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五是全国各省市自动支边青壮年、六是九二五起义官兵,七是北大荒农垦系统干部职工,八是疆内刑满释放就地就业人员,九是以上人员家眷及团场出生的职工子女。

一、迁入人口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十)

1965年至1968年人口主要来源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19人,连同家眷子女总数为93人,原二十二兵团官兵和家眷子女263人,从新疆、山东、湖南、四川等省区参军的女兵和支边女青年24人。从河南、江苏、湖北等省移民支边青壮年及家眷335人,转业军官26人,连同家眷子女共119人,从济南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复员军人与家眷子女合计1137人。从上海、天津支边青年800余人。由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54人,从上海、河南、四川、湖南等省市到新疆劳动改造刑满释放就地就业人员和全国各地自动支边青壮年及家眷,累计人口5564人。

二、人口自然增长

1966年至1977年的12年间,团场人口进入生育高峰期,共出生3624人,年均302人,其中,1968年和1970年年出生婴儿均达400余名。自1965年始,至1996年,共出生5204人,死亡496人,人口自然增长是一八七团人口的主要来源。

三、人口民族构成

1965年底,北屯二场总人口2425人,由汉、回、壮、蒙古、满、撒拉、东乡族7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2402人,占总人口99.05%,其他6个少数民族人口23人,1982年以后,一八七团民族增加到12个,汉族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1.4%,1982年有维吾尔族3人,哈萨克族4人,蒙古族2人,回族56人,壮族14人,满族10人,锡伯族8人,撒拉族9人,东乡族8人,土家族5人,土族2人。1995年底,全团共有7个民族,其中,汉族7469人,回族30人,壮族3人,满族7人,撒拉族1人,土族7人,布依族2人。

四、人口性别构成

1965年团场有男性1313人,女性1112人,1980年总人口8488人,其中男性4395人,女性4093人。1995年总人口7519人,男性3871人,女性3648人。男女性别构成基本平衡。

五、人口文化构成

1965年调进的部分老职工文化程度偏低,从部队复员转业的官兵大多数属于学生身份,高级小学以上文化人口居多,上海支边青年基本是初高中毕业生。1965年底,文盲半文盲占19%,高小文化占56%,初中文化占2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5%,60年代末期,国家分配107名大专毕业生和48名中专毕业生,安排到各单位实习或担任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自70年代末期,北屯中学先后5批计700余名初高中毕业生被安置到团场就业。1970年后,团场子女校每年都有一批初高中毕业的职工子女安排到基层单位劳动就业。

从70年代起,团场先后选送79名青年职工去各类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回团场后,安排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995年,团场共有大学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121人,占总人口的1.74%,中专学历165人,占2.2%,高中学历621人,占8.31%,初中学历2590人,高小文化以下3010人(含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1002人。人口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六、人口年龄构成

团场初建期,团场职工年龄大部分在20岁至35岁之间,家庭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口年龄逐年发生变化,至1995年底,全团总人口7519人,60岁以上老人321人,占总人口4.3%。

七、人口籍贯构成

1995年人口统计,全团人口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其中四川籍人口最多,达2362人,占总人口的31.4%,其余籍贯人口占68.6%

四川2362人,山东988人,河南977人,陕西561人,湖北439人,甘肃412人,湖南284人,山西191人,安徽176人,上海166人,青海91人,河北67人,天津67人,浙江36人,广西26人,辽宁21人,新疆20人,宁夏20人,黑龙江15人,贵州9人,福建5人,内蒙古4人,吉林1人,北京1人。

八、人口姓氏构成

据1995年人口统计一八七团共有195个姓氏。其中上百人的大姓占14个,李姓645人,王姓547人,张姓533人,刘姓439人,陈姓415人,周姓267人,杨姓258人,赵姓207人,徐姓161人,黄姓154人,邓姓130人,唐姓120人,孙姓117人,马姓116人。只有一人的姓氏有20个。其余姓氏从89人至2人不等。

九、历年人口变动

1965年底团场总人口2425人,1966年至1978年,团场迁入和出生人口不断增加,迁出人口少,人口总数呈直线上升。至1978年底,全团总人口9274人,达到人口拥有数最高峰。1979年始,人口大量下降,原因有四,一是团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部分被错误下放团场劳动的人员陆续调回原单位工作,二是,上海、天津、徐州支边青年按政策调回原籍工作,三是60年代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调回原籍或调至疆内其他单位工作,四是部分干部职工调回原籍工作或者离职回原籍就业。

1984年从一八二团迁入1106人,是一次性迁入人口最多的一年。1985年迁出人口922人,是迁出人口最多的年份,是年,年迁入人口与自然增长人数仅为91人。1989年,全团总人口6669人,总户数1544户,下降到历年最低点。

80年代末期,为弥补一线职工劳动力不足的现状,陆续从四川、河南及附近地县市招募青壮年农民自愿来团场安家就业,至此,团场总人口趋于稳定。1995年底,全团总人口7519人,总户数达1843户,其中,男性3871人,女性3648人,少数民族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人。

资料来源:《一八七团志》1999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赵国公(赵国公子蛟和公子羽哪个继承王位)
下一篇: 李广治军简易(李广难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