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辞海》等记载:”湛卢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境内,山高岭峻,四季雾凝,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遂以剑名山。”(其他略)
“湛卢”的“卢”迄今为止,无论是正史、野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文和当代各类辞典、工具书、科教书等文献还未发现一处“湛卢”的“卢”为“庐”。“湛卢”二字见(先秦的《三海经》、春秋时期的《左传》、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东汉的《越绝书》、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览》、清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各代各版本修志的《松溪县志》,《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古籍以及现代工具书。
稍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春秋时期是一个邦国林立的朝代,见于史书记载的不下一百多个。著名的齐、鲁、晋、秦、楚、宋、郑、卫、陈、蔡、曹、燕、吴、越等;著名的少数民族有夷、狄、蛮、戎等,每族又分若干支,散居在各国之间。各国为了争霸业霸主,必须首先增强自己的实力,因而首先要有利器,这就刺激了各国为争霸而必定优先研制利器。
湛卢剑(湛卢剑是谁的佩剑)
由于连年战争,这个时期出现了“晋、齐、楚、秦”四强国,而吴、越也悄然在东南崛起,各国为了增强战斗力,相互选派名师巧匠研究克敌制胜的新武器,作为防御和进攻的准备。当时中原诸国是以车战为主,所用兵器多属长柄的戈、戟、矛等。而吴越地区,水网纵横、林木密布、马少道窄、不便车战,故吴越军队很少用车战,而是水上用战船,陆地靠步兵,锋利轻便的青铜剑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兵器,被称为百兵之师。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自然而然出现了以欧冶子为代表的一代铸剑师。欧冶子曾多次登上湛卢山,餐风饮露,苦心炼剑,终于铸出天下第一剑——湛卢剑。从社会发展来看,从青铜器时期发展到铁器时代,这是科技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生产工具的改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起了重大的作用,这是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当今研究湛卢文化,弘扬湛卢精神之所在。
“湛卢”二字的涵义。越王命名,以剑命山理当赋予一定的意义,前人作为不少研究,查阅古籍和辞书,在古代,“湛”字有澄清、明亮、厚重、喜乐、深湛的意思,“卢”字有着纯黑、瞳仁、猎犬,最大胜利的意义。由此二字组合起来,大致的意思有着明亮的眼睛,厚重的纯黑,可爱的猎犬,战无不胜的黑色胜利。作为战斗和自卫的武器,把它称为澄清、明亮、猎犬、瞳仁、黑色、胜采,很是吉祥如意。卢字的含义还有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这支部落的人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图腾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在原始人画图造字时,卢字取了虎字的上部。古人用卢的繁体字(盧)。这个繁体字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卢器。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之所以取名为“湛卢”都流露出古人内心深沉的爱与祝福,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个命名既形象地描绘了宝剑的特色,又具体地表现了越王的珍视,是很贴切的。
“湛卢”二字,眼下为什么出现“卢”误当“庐”呢?我想可能主要有两点的原因所致:
一是“卢”与“庐”同音字(读LU)(方言亦同音,读LAO),过去出版的大部分史籍是繁体字,“卢”与“庐”的繁体字比较接近,读者易弄错。
二是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基本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常识、古汉语知识的空白而造成。
十多几年前我曾多次在有关“湛卢文化研讨”会上和媒体上(包括专业杂志上)对“卢”与“庐”从历史文化角度作过比较详细的“湛卢考辩”阐述的发言和发表的“湛卢释义”等文章,努力纠正“庐”字的错误之用,旨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湛卢山和湛卢宝剑的历史与文化的深蕴内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