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点出现后,就受到追捧,连《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国文化全知道》等书中也是这么认为。
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话并没有错,根本不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讹传,甚至可以说是,后者是前者的讹传。
李宝嘉(李宝嘉赵懿)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追本溯源,说一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演变。
最早把女子嫁人和鸡狗联系起来的人,应该是唐朝的杜甫。他在《新婚别》一诗中,写到了女子嫁人和鸡狗的关系。
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
同时期,陆佃在《埤雅》引谚曰“嫁鸡与之飞,嫁犬与之走”。
赵汝链《古别离》诗:嫁狗逐狗,嫁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
陈造《题六么后》诗:兰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随狗鸡随鸡。
由此可见,在明代时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已经成熟,并且传播非常广,连小说作者都喜欢引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范围更广,意义更深刻一些。
当然,或许还有人会问:人又不可能嫁给鸡或者狗,怎么古人要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呢?明明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更合理啊!
其实,这不过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女子嫁人而已。
鸡,代表能飞的人,是优秀的人,也是好丈夫的比喻;狗,代表只能在地上走的人,是指庸夫凡人,也是指平庸丈夫。
因为是在民间传播,所以老百姓会拿身边的东西来表达意思。就好像大家也会说“犬子”,用来代指自己的儿子,用“手足”“手心手背”来代指兄弟亲人,用“猪脑子”来形容人笨,用“蒙古牛”来表示一个人愚鲁,听不懂话等等。
说白了,就是身边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用来表达的意思大家也都懂。弄得太文艺、太文雅,老百姓可不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