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大圣塔(大圣塔的来历)

大圣塔(大圣塔的来历)

大圣塔(大圣塔的来历)句容历史悠久,是江苏省13个建县2000年以上的古县之一。“句容”两字,在古时越语中读“勾岽”,指“一个森林”;一说因“茅山句曲而有容”而得名。西汉时设县,东汉时建县城。民国十八年(1929),以东西大街为界

句容历史悠久,是江苏省13个建县2000年以上的古县之一。“句容”两字,在古时越语中读“勾岽”,指“一个森林”;一说因“茅山句曲而有容”而得名。西汉时设县,东汉时建县城。民国十八年(1929),以东西大街为界,南为华阳镇,北为崇明镇,抗战胜利后合称华阳镇。1995年10月16日句容建市撤县,隶属江苏镇江市,距离省会南京市仅40多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即原来的县政府所在地,即原来的县衙所在地。

句容寺街位于市政府东北角,南北向。寺街之名,因崇明寺而得名。崇明寺为千年古寺,建于西晋咸宁年间(275—280),句容人司徒察舍宅为寺,初名义和寺,寺内有大圣院等三十六院。唐朝始建木结构塔,因安奉大圣僧迦神像,佛骨舍利,故塔命名为“大圣塔”。会昌年间(841—846)毁于战火,天祐二年(905)重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崇明寺。元祐八年(1093)始建砖塔,七级飞耸,八面玲珑,檐牙装有响铃,迎风振响,悦耳动听。砖塔名大圣塔,别称崇明寺塔。民国十五年(1926)11月14日夜遭火焚,塔内木结构及设备和周围庙宇遭焚毁,仅存砖结构残骸竖立地面。至1970年5月,砖塔残骸被彻底拆除。

?

大圣塔(大圣塔的来历)

大圣塔(大圣塔的来历)

2002年,句容市委市政府为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建设城市标志性工程,重建大圣塔。重建的大圣塔为钢筋水泥结构,总投资2800万元,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高89.5米,为9层塔体,享有“国内佛塔第一高度”美誉,为江苏省最高最大的“城中塔”,位于市政府西南面葛仙湖公园景区。重建的古塔气势雄伟,八角九层,内设电梯和步行梯。“大圣塔”3字为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题书,塔前大圣塔碑文为余秋雨所作,其中“80年前”“40年前”的行文令游客不易明白,颇费猜测,落款“余秋雨”3字下面也无年月。碑文内容为:

“长江之南有句容城,句容城中有崇明寺,崇明寺内有大圣塔,此自古以来远近尽知之事也。大圣塔因何得名?曰纪念大圣僧伽也。大圣来自何时?曰唐代也。大圣来自何处?曰西域也。西域何地?曰不可考也。属华夏之内之外耶?曰不得而知也。可想见者,唯荒漠沙原,依稀行脚。于是,大唐之大,中亚之远,佛教之盛,句容之幸,尽在一塔也。此塔初为木构,宋改砖塔。虽代有修缮,终无奈老去。八十年前被焚,四十年前被拆。五年前发心重建,捐献者六十余万。可见古塔于民,远且近矣;众目所盼,殷且诚矣。此塔之建,如海航升桅,句容明日,大可期矣。”

碑文收录于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一书。

?

讲到句容崇明寺,不能不提及“崇明寺塔志”照片。照片所拍摄的崇明寺塔在江苏镇江句容县,是一座千年古塔,名载明弘治《句容县志》。照片拍摄于1936年4月,是崇明绅士严亚邹旅次句容时,为缅怀远祖迁徙的艰辛历史而特意请人拍摄的。严亚邹(1856—1945),名师孟,号衡栖,增贡生,清部选独山州州同,曾任民国《崇明县志》“分纂”。其子严洪江时任句容县税务局长。严亚邹所撰“崇明寺塔志”文字计260余字,大体内容如下:

崇明寺,始建于西晋,初名义和寺,唐末(实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改称崇明寺、崇明寺大圣塔。1927年10月,寺遭火灾,仅剩塔身。1936年4月19日,崇明严亚邹因儿子严洪江任句容税务局长,途经句容,有感于父老相传“吾崇远祖大都由句迁移”,“悠然动故土之思”,“合摄此影以留纪念”并撰记。

句容隶属南京的时间长,隶属镇江仅300年。句容原住民,宋代以前有10万人。清代因实行奖励政策,至太平天国前,人口达30万。太平天国后,仅剩五六万。至清末,仍不足10万人。句容曾是清兵与太平军争夺的据点,打了11年,十剩一二。在句容东边的几个乡镇原住民多,文化程度高;清末民初及抗战时,南边的乡镇大多为河南光县、罗县的移民,难民多;北边乡镇,大多为山东琅琊、江北的移民。

?

?

?

句容城内现仍有崇明西路、崇明东路、崇明桥、崇明小学等带有“崇明”字样的地点;听说当地的崇明中学在建中;另有崇明社区、崇明集团等带“崇明”字样的小区和企业名称。

尽管江苏句容市至今仍多因宋代“崇明寺”、“崇明寺塔”而得名的桥名、路名、小区和企业名称,但与长江口崇明岛的“崇明”名称由来相比较,句容出现“崇明”名称的时间迟于长江口的“崇明”。

【链接】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淮南东路通州引《通川志》称,五代杨吴时期,“改顾俊沙为崇明镇”,这是长江口“崇明”名称最早的出处。早在南北朝时代,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有“崇明殿”;唐代诗人李白笔下提及鲁郡(今山东东平拉梁山)“崇明寺”;五代汴梁城(今河南开封)有“崇明门”。均早于江苏句容崇明寺的得名时间。

明清《句容县志》中并没有句容人迁居崇明的记载。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句容崇明寺与长江口崇明岛无必然联系呢?否!

?

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于唐武德初年,五代杨吴时设“崇明镇”。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崇明镇”是隶属通州海门县的“三乡一镇”之一。南宋时,崇明镇一度设置“天赐盐场”。元代升为“崇明州”,明、清以来为崇明县。据《元史·地理志·扬州路》:“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又民国《崇明县志》:“厥初生民自江南来者,相传多句容人。”崇明黄、施、陆、姚、刘、朱、陈、张、徐等三四十个姓氏的家谱,也大都记载先民自句容迁居而来;清咸丰年间,崇明徐姓一支编纂了《句曲徙崇徐氏宗系谱》;吴姓后人吴公良有“下蜀迁崇廿一世”的诗句;民间也相传,最初的居民姚、刘两家是从“老崇明”来到“新崇明”的。崇明《万氏宗谱》还记载,明永乐年间,万姓先祖居住“句容二椿桥东溪涧村南”,“迁崇始祖”万权的四个孙子鲲、鹏、鸾、凤“追念先祖故乡,复诣句容建庙曰崇明寺,归,后人迁于崇之沙沟”,成为崇明“钜族”。后代分“大房鲲支”、“二房鹏支”、“三房鸾支”、“四房凤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时空相隔千年之久,经历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的动乱、元末天下大乱、太平天国运动,民初社会动荡,句容多外来移民,经交融的句容居民的习俗、语言才无法与崇明土著居民的习俗、语言相联系了。

上一篇: 惧留孙佛(惧留孙成了什么佛)
下一篇: 2023江苏公务员职位表查询(2023江苏公务员职位表查询官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