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眷念此邦多君子——话说苏东坡终老常州 【背景音乐】 平远《平湖秋月》-bin/u?__=ccJ0v03@QQ音乐 陆游是我是研究两宋的首席人物。六年前,我曾专门拜访过绍兴的沈园,看过里面展馆的书和资料,我估计一下,我大概十有八、九。这五、六年间,沈园关于陆游的生平展览和有关的研究资料会增加不少了吧。
苏轼简介资料(苏轼简介资料20字)
闲来看看我的书,发现有关研究苏轼的书和资料比陆游的资料还要多;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够大的,他也堪称中国文人的形象代言人。一说苏东坡(轼),不少地方都是妇孺皆知的。
不少爱谈苏东坡的人,一下子能说出苏东坡笔下的西湖: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说到苏东坡如何爱竹的,人们可以随口念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后世倒是没有留下东坡竹,却有东坡肉.。我想苏东坡这人应该是个不瘦的人吧。苏东坡说: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山谷也说: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从东坡肉到石压蛤蟆,再从传统的“字如其人”的说法来看,苏东坡多不会是一个清瘦的人,估计这个推论是大概率事情。再想想现在的川人魏明伦、邓贤…模样都差不多;又得一旁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曾问过喜谈苏东坡的人:东坡终老何处?十有八九是答不上来的。苏东坡终老之地是江南的常州。说起常州,在江南各地名城之中,常州有名但并不彰显。常州之常,有点冷落、有点被遗忘。其实,常州江湖之汇,平和中淡。
我曾自问:苏东坡为何把常州作终老之地?苏东坡的故乡是四川嵋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为什么不选择回故乡?他在他的词里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吾乡”与白居易的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仿佛是一脉相承的。我以为白、苏之间总有种勾联;要不西湖有道白堤,也有道苏堤。谈白会说苏,说苏会“留”白。 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有名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少人因为看到“婵娟”两字,却没看到这首词有“兼怀子由”。这个子由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他们真的是:一世人,两兄弟,手足情深。
苏东坡在给朋友的诗也写到: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可苏东坡得到特赦,从海南北归,苏辙曾苦苦劝苏东坡到许昌定居;苏东坡曾与当时赋闲在金陵的王安石见面,王安石也邀苏轼定居金陵。 苏东坡都没应允,包括他曾为官一方的密州、杭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黄州…苏东坡都没选中一处。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湖州。苏东坡也没选上,他之所以选中常州作终老之地,因为:眷念此邦多君子。这也是苏东坡给常州的评价,可见人的素质对一城一地是很重要的。 苏东坡受贬之后,一路流放,他曾以书信的形式,拜访沿途的亲朋故旧,当中大多数都是釆取回避的做法,苏东坡有如带菌者,不少人是持避之不及的态度,苏东坡再次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有方志的说法: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条船追上正在流放中的苏东坡,两个年轻人说是常州学界派来的,他们带来了一船的生活用品:茶米油盐酱醋茶、笔墨纸砚…两人一路、跟随苏东坡。 人生读书出仕,宦海浮沉,起伏跌宕,惊涛骇浪,正是这一番番的风风雨雨,一番番的春夏,成就了一代大文豪,归老江南的一段佳话。
有两点大致是可以肯定的:一是眷念此邦多君子,如今此话留在常州的东坡公园的一堵墙上;二是苏东坡病逝常州,终年六十四岁。
这段逸事,既可资治,也可通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谓的造福,莫过于“造人”,所谓的“造人”,即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
传统儒学需要因应时势而利导,在历史与现实发展中发展;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之窗”,积极探索国家治理、德化天下、文化化人、法治天下和新儒学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全球而言,眷念此邦多君子。这是关乎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法制、生态环境的中国之治和中国建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