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晋公子
本期话题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赏析(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
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到公元前632年践土会盟,晋文公仅仅花费了5年时间,就为晋国开创了一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春秋霸业。
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我们不妨将晋文公的这5年同春秋首霸齐桓公做个比较。《史记》记载:
司马迁说当年齐国图霸的时候,晋国才刚开始参与中原盟会,旋即因为晋献公的离世陷入内乱,无力过问中原事务;
秦国僻处西方,中原盟会它并不参与;
至于楚国,那时楚成王的主要精力还在威服南方小国上头。而且由于楚国文化自成体系,与中原礼制隔阂甚深,中原诸侯根本不承认楚国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
并世三大国,各有各的麻烦,于是领导中原诸侯的责任当仁不让地落到了齐国的肩上。
这就是说,齐桓公的霸业是在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实现的,饶是这样,他也用去了整整7年的光阴。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晋文公登上春秋争霸的舞台,他所面临的挑战可远比齐桓公当年艰巨。
因为在公元前632年出兵争霸之前,晋文公的争霸对手楚成王距离霸业只有一步之遥了。
还在公子重耳离开齐国,踏上返国之路的时候,楚成王已经在泓水取得了对宋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宋国失败,使得原本已经威服郑、许、陈、蔡等国的楚国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张。楚成王不但娶卫文公之女为妻,与曹国通好,还迫使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臣服于楚国。
将这些中原小国悉数收入囊中之后,楚成王开始对内乱不已的东方大国齐国出手。
公元前633年,鲁国与齐国交恶,请求楚国给予军事援助。楚成王趁机派遣大将申侯领兵伐齐,夺取了齐国的榖城,并就地扶植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成立傀儡政权,修筑起进一步攻齐的桥头堡。
在军事高压的同时,楚成王还适时地辅以政治分化,他将因内乱而逃往楚国避难的七位齐国公子全部任命为上大夫,意图双管齐下,威服齐国。
一旦齐国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屈膝称臣,那么楚国的霸主地位就再没有人能够撼动。争霸,对晋文公来说就是一局搬不回的死棋。
可是,历史虽然把这盘棋的先手赐予了楚成王,却也为晋文公留下了最后一个“做眼”的机会,这个“眼”便是宋国。
就在齐、楚交兵的那个夏天,令楚国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屈服于楚国的宋成公见晋国日益强大,利用他父亲宋襄公当年厚遇流浪公子重耳的这段渊源,改换了门庭投靠了晋国。
宋国一旦脱离楚国的控制,势必会削弱楚国对更北方的齐国的力量投送。
因此公元前633年冬天,楚国纠集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包围宋都商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固被迫到晋国求援。
要不要出兵援宋呢?
如果不出兵,商丘迟早被楚军攻破,楚国将更添声势,晋国则会因为见死不救而信誉扫地;
但如果出兵援宋,就意味着要在中原与楚国迎头对撞,面对这个如日中天的南方大国,晋国有必胜的把握吗?
当晋文公就援宋与否召集群臣廷议的时候,先轸朗声说道:
击溃楚国,成就霸业,在此一战!
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先轸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对城濮之战前的晋、楚形势,多数人都会注意到楚国在军事上的显著优势。的确,在晋文公的治下晋国才获得了短短四年的稳定时期,而楚成王已经领导楚国在争霸的道路上前行了四十年了。以新兴的晋国去单挑树大根深的楚国,恐怕力有不逮。
但胜负的筹码并不都在楚国一方。两强争霸,楚国的优势是军事,晋国的优势是外交。
在春秋四大国中,秦国现在已经是晋国的盟友。而齐国呢,当年重耳奔齐的时候,曾经与齐国公室联姻,又在齐国一住五年,这些都会成为齐、晋两国结盟的催化剂。
一旦晋国与齐、秦结盟,形成了连手制楚的局面,军事上的劣势就会得到根本扭转。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狐偃提议:
狐偃建议说,不要将军队直接开赴宋国解商丘之围。因为长途远征,疲于奔命的晋军将在商丘对阵以逸待劳的楚军,自己的侧后方还会遭受楚国的盟国卫国与曹国的威胁,形势太不利了。不如发兵攻卫,围卫救宋。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楚军主力北上,自己反客为主;另一方面又可以打通黄河两岸,建立起与齐国的联系。
正是按照狐偃的这个建议,晋军从南河秘密渡河,突袭卫国的五鹿,并进军敛盂。攻克敛盂之后,晋文公随即与齐昭公举行了盟会,齐、晋两大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两大国结盟对卫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卫国的亲楚政权立时崩溃,晋文公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卫国,并进而攻破曹国都城陶丘,俘虏了曹共公。
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晋国拿下曹、卫之后,狐偃当初的战略设想只是部分地达成了:
虽然晋国虽然成功地打通了与齐国的联系,争取到了这个盟友。但楚军主力并未受到晋军的调动,他们对宋国的攻势更急了!
这时,宋国再一次向晋国发出了求援信号。
多年流亡的苦难经历造就了晋文公“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稳健风格。手握着宋国十万火急的求援信,他不无忧虑地说:
楚军既然不受调动,晋军只能南下援宋,否则宋国将折入楚国的麾下。但是在没有得到齐、秦两大国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单挑楚国,晋国的胜算仍是不大啊。
如何是好?这时先轸向晋文公献计说:
“让宋国以割地为筹码向齐、秦两国请求援军。而我们则将攻占的曹、卫两国土地分给宋国作为补偿。这样一来,齐、秦两国一定会被绑到我们的战车上。”
齐国历来的对外战略都是控制鲁、宋,西进中原。而秦穆公之所以与晋国结盟,目的就是想搭上这趟顺风车,过问中原事务。对他们来说,宋国的求援可来得正是时候。
齐国和秦国决定接受宋国的求援,出兵参战,楚国在这场争霸战争中就变成了以一敌三,形势急转直下了。
审时度势的楚成王当即下令放弃齐国的榖城,命楚军统帅子玉撤离宋都商丘,成王自己则帅军龟缩于申,以确保后方的安全。
楚成王实施全面战略收缩的决定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这个正确的命令,统帅子玉却拒绝执行,因为他希望用一场胜利来压服国内同僚对他的质疑。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楚成王既不能阻止他开战,只好限制他的兵力使用,以防止这个刚愎自用的将军在战场上输光楚国的家底儿。
1894年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回忆这场战争时曾经感叹:以我北洋一隅敌日本一国,败固宜矣!
晋楚城濮之战以前,楚帅子玉面对的形势可要比后来的李鸿章更加严峻,因为他是以一人敌三国。
当他帅军向北方的曹国都城陶丘逼近的时候,晋文公适时地选择后撤城濮,诱敌深入。
部将纷纷劝说子玉不可追击,但他却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那样固执己见,最终演成了楚国在城濮的大败,子玉自己也背负着战败的屈辱含恨自裁。
城濮大战的失利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楚国的原先附属国曹、卫、郑等国像纷纷叛逃楚国的阵营,投入了晋国的麾下。
楚国自公元前642年以来苦心经营了10年的中原形势全盘崩溃。
而在那厢,周都洛邑却在举行盛大的进献楚俘的仪式。战车一百辆,徒兵一千人,当晋文公恭敬地向周天子献上这些从战利品时,周天子终于正式将“伯”的称号授予了晋文公。
这个一生奋斗不息的政治家终于在66岁的老境超越了他曾经仰望的齐桓公,将自己响亮的名字书写在了历史的丹青竹简之上。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和我一起在锦江边冲一盏盖碗茶
摆一点关于文学与人生的闲龙门阵!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