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奉孝同(奉孝和奉先)

奉孝同(奉孝和奉先)

奉孝同(奉孝和奉先)奉孝同奉孝同(奉孝和奉先)多年以后,身穿军服的奉孝同站在毛主席的遗容前,仿佛再次回到了50年前的丰泽园。和煦的春阳下,到处洋溢着花草繁盛的无限生机,主席脸上的笑容,也犹如春日下的暖意融融。毛主席父亲一般的伟岸身姿,更是将他的记忆带回到了80年前湖南新化的大山深处。那群戴着醒

奉孝同

奉孝同(奉孝和奉先)

奉孝同(奉孝和奉先)

多年以后,身穿军服的奉孝同站在毛主席的遗容前,仿佛再次回到了50年前的丰泽园。

和煦的春阳下,到处洋溢着花草繁盛的无限生机,主席脸上的笑容,也犹如春日下的暖意融融。

毛主席父亲一般的伟岸身姿,更是将他的记忆带回到了80年前湖南新化的大山深处。

那群戴着醒目的八角星军帽,身着灰粗布军装,脸上洋溢着昂扬斗志的年轻战士,使奉孝同第一次产生了想要加入他们的坚定想法,那一年,5岁的奉孝同已是家里的小半截顶梁柱了。

每天天不亮,他就得在母亲忽明忽暗灶膛火的映照下,悄声起床。先把拌好的猪食倒进槽内,然后踮着脚艰难地打开拴牛的圈门,有时,忙着做饭的母亲也会腾出手来,帮着把牛牵出来。

他个子太矮,昏暗之中,牛的身体宛如一道雄厚的高墙。接着他背上草筐再拿着镰刀,就牵着牛出门了。

往往走出村外时,天才蒙蒙亮。他看着东边天透出的鲜红色霞光,在草木之气中便赶忙附身割草——太阳还未出来,早上干活稍微凉快点。

待到割满筐子的时候,把牛拴在树上,他则背着草回去吃早饭。吃完饭才真正的天光大亮,他揉揉发酸的脊背,背起筐子重新出了门。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部分战士

出村的路上,奉孝同总是能遇见村里几个上学的孩子。没有补丁的干净衣服,肩上挎着的不是草筐而是书包。

每次撞见他们,奉孝同总是有意避开,因为他不知道说点什么好。整个上午,他都背着草筐穿梭在村里村外,父母忙着田里的活计,割草和看牛的事,只能由他来完成了。

至于读书,5岁的奉孝同想都没想过。他听说新学堂就在村外不远的镇子上,只是从没有机会去见见。

夏去秋来,山野里的草割完一茬又一茬,仿佛永远割不完似的。

奉孝同当年获得的证书

农忙时节到了,除了割草,他还得跟着父母姐姐一起干农活,捡拾稻穗、脱粒,一整天忙下来,晚上他吃了饭都是倒头就睡,就连做的梦都是沉重的。

只有到了冬闲时刻,他才偶尔有机会去钓钓鱼,掏掏鸟蛋。

那是一个冬天里极其平常的一天,把牛牵出去后,割完草的奉孝同,百无聊赖中三下两下就爬上了旁边的一棵树。他骑在树杈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想象着大山后面的世界模样。

就在此刻,他隐约看到远处来了一队穿军装的人,身上都背着枪。奉孝同吓得差点从树杈上跌落,他睁大眼睛再次看了看,没错是军队,个个戴着军帽,还有人骑着高头大马。

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在长征路上

他赶忙从树上出溜下来,顾不上牵牛,只提溜着镰刀往村里没命地跑。

“当兵的来了,快跑啊!”快跑到家里的时候,奉孝同扯着嗓子喊出了声。

犹如一声炸雷,家里几个姐弟都跑出来了,他们一起往家后的山上跑去,那里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前几次过兵的时候,奉孝同他们几个就在林子里一直躲到了天黑。

军队已经进了村子,他甚至听到身后传来洪亮的喊声,让他们不要跑。奉孝同和姐弟们跑得更快了。

红二、六军团当年的总指挥部

在他幼小的记忆里,每次过兵就像夏天暴雨时节的洪水和炸雷那么可怕,家里不但会遭殃,有时候村里甚至会死人。几个孩子跑得气喘如牛,他们拼命往竹林深处钻,生怕当兵的尾随看见。

“糟了!我把牛忘在村口了。”进了竹林后,奉孝同才想起来,他恨自己太心急,在林子里又是生气又是跺脚。

“要是被当兵的牵走,咱爹要打你了。”姐姐在一边不无忧虑地说道。

“哥别怕,我给爹求情,让他不要打你。”比他小的弟弟在一旁说话了。

奉孝同

姐弟的七嘴八舌,让奉孝同更是心乱如麻,过了一会儿,他们听到村里并没有什么异常的动静,愈发担心的奉孝同对姐弟说道:“我到家里去看看,你们就在这儿等着,我不来叫你们哪儿也别去。”

“哥,别去,我怕。”弟弟的话音里透着孩子的胆怯。

“别怕,跟你姐在一起。我去看看一会儿就来了。”奉孝同安慰着弟弟,实际上也是在安慰自己。

他悄悄钻出竹林,然后蹑手蹑脚往家里走去。村里依旧没有什么声响,和过去来兵时鸡飞狗跳的情形反差很大。

长征行军路线

奉孝同生怕被当兵的抓住,心狂跳得非常厉害。但转念他又觉得,自己只是个小孩儿,他们也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就这样一边自我安慰着,奉孝同一边悄悄来到了自家的院外,他躲在木栅栏的后面,紧张地看着家里有什么动静。

突然,他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地主?什么是地主?”

紧接着,又传来一个陌生但很亲切的声音:“老乡,地主就是家里土地最多的人。不光土地多,他们的稻谷也最多。”

年轻的红军战士

“我知道。”就在众人说话之际,奉孝同进了家里。他这才看到,是一位年轻的战士,戴的帽子和身上的穿的衣服,跟此前见过的兵都不一样,尤其帽子上的红星,很是惹人注目。

就在他还想继续往下说的时候,父亲一边呵斥他,一边把他拽扯到身旁:“小孩子知道啥,我知道是谁家,我指给你们。”

父亲用严厉的眼神警告奉孝同呆在屋里,然后带着这个兵赶忙出去了。临去之际,这个陌生的士兵还笑着在奉孝同的头上摸了摸,便转身出去了。

待到他们走远后,奉孝同赶忙跑去竹林。他知道,每天早上遇见的念书娃家最多,连自家一大半的地都是他家的。

奉孝同在毛主席故乡韶山

姐弟在竹林里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看到他回来了,纷纷询问“当兵的走了”?

他告诉姐弟们没事了,村里很安全,就叫上他们一同回家了。村里很快就传来了杀猪的声音,他的父亲也带着满脸的悦色,往家里背了几筐稻谷。

后来,奉孝同才知道,这些兵叫红军,和过去的兵不一样,他们是专门为贫苦大众打抱不平的。

接下来两天,那个摸他头的兵和另外5个人,在他家里住下了。那个人问他每天都做什么,他则说每天都是放牛和割草。

长征中的红军

那个人继续说,你得读书认字,只有学习了知识,才能更有力量打倒那些压迫我们的人。这些道理,奉孝同都还一知半解,但这些人的亲切态度,还是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造成了很大的触动。

“我也要当红军。”

“对,当红军,等你长大了,我在部队里等着你。”战士继续笑呵呵地说道。

那一年是1934年,奉孝同眼里的红军,是长征途中经过新化的红二军团。

16年后,全国的地主都被打倒了。但是,美国人又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新生的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于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

志愿军横渡鸭绿江

内心深处还清晰记得当年那场对话的奉孝同,此时已经21岁了。他决心参军报国,为了增加报名的成功率,他还特意将年龄报小了3岁。

就这样,奉孝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和战友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朝鲜战场的两年多时间,对奉孝同而言是一场血与火的历练,也是一次彻底的成长。

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还练就了百步穿杨的枪法,为以后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做警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菊香书屋毛主席住处

1952年,奉孝同所在的部队奉调回国。其后,部队开始有序裁军,他的很多战友有的转业到地方了,有的则退伍回乡了。

此刻奉孝同已经离家两年多,对家里也是思念不已,无论组织上怎么安排,他都会无条件地遵守和执行。

只是,奉孝同根本没想到,组织上会安排他去保卫毛主席。这不光是组织上对他的高度信赖,也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肯定。

那是转过年后的初春,北方的天气还是很冷的。有一天,上级突然通知他,立刻出发有重要任务。

奉孝同和家人

可当奉孝同收拾妥当后,却发现只有领导和他一个人。领导看着他一脸疑惑的表情,出发之前告诉他:不要乱问、不要乱说、时刻注意保密条令。

虽然不知道要自己去干什么,但奉孝同隐隐觉得,这一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到达中南海,并且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时,心情无比激动的奉孝同才明白,自己今后是要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奉调入团的那一刻起,奉孝同便在心底暗暗起誓,一定要好好工作。

毛主席和警卫战士合影

很快,奉孝同的具体工作落实了。毛主席当时住在丰泽园,他的主要工作是在丰泽园的后门站岗警戒。

从站上哨位的那一刻起,他便时时能见到毛主席。“待人随和、讲感情。”这是奉孝同多年以后,回忆起做警卫员时,对毛主席的深刻印象。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奉孝同和战友们,日常还时刻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是政治思想上的学习。

奉孝同当年只上过两三年小学,文化知识底子差,但在坚持之下,很快他便能读书看报了。他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跟毛主席谈话之后,内心激动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毛泽东检阅部队

“大雁南飞半天云,毛主席领导咱们大翻身。板船全凭老艄公,中国人民全靠毛泽东。冬夏常青松柏树,毛主席的话我要记清。”

1954年5月14日,在中南海颐年堂前院,奉孝同和一中队的战士们,正在聆听毛主席的讲话。战士们要回家探亲,毛主席又特意给他们增加了一个新任务。

“你们这次回家,可以为中央做些事情,通过和群众接触,你们能把底下的真实意见反映上来。记住,不要摆架子,要尊重群众,你们见了群众,我见了你们,也就等于间接见到了群众。”

奉孝同乘火车前往毛主席家乡韶山

主席不但做了交代,还制定了详细的守则。战士们下去做调查,不能摆架子要注意保密,同时着重调查关于生产、征购、合作社方面的情况,将基层群众的意见如实反映上来。

这项任务光荣而艰巨,那年的整个五月底,奉孝同和一中队的战友们,都在各自的家乡到处走访,等到探亲假结束回去后,他们各自都带回去了上面各地反映上来的很多情况。

那年七月底,一天早饭后,按照惯例,奉孝同和战友们正在丰泽园里,听指导员上政治课。

2012年,奉孝同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中队长韩庆余突然过来通知,奉孝同、饶和生、高碧岑、何玉秋、管楚良等几名战士,毛主席要听他们的探家调查汇报。

那天下午,奉孝同和几位战友在菊香书屋外的院子里,把下面反映的情况,向毛主席一一做了汇报。

从农村的食品供应,到基层干部政策的执行问题,毛主席逐一听取了战士们的汇报,对战士们的书面调查不时作出批改,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并商讨接下来的解决办法。

2012年,奉孝同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

不知不觉间,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晚饭的时候,毛主席留奉孝同他们几个人一起吃。

藤桌子上,主食是米饭馒头,三个荤菜三个素菜,还有一盆西红柿鸡蛋汤。吃饭期间,毛主席还特意让李敏和李讷给他们添饭夹菜。

虽然朝夕相处,不过奉孝同他们和主席一起吃饭,还是有些拘束。

“你们还年轻嘛,要多吃一点,把饭菜都消灭光。”毛主席乐呵呵地看着他们说道。

饭后,主席又和奉孝同他们唠了一会儿家常。慈父一般的关爱,让奉孝同大为感动。

有关奉孝同韶山之旅的报道

5年的警卫工作,成为奉孝同一生最光荣、也最为幸福的岁月。1958年,奉孝同正式退伍回乡。

警卫工作,保密是天职,复员后的他,带着一本“执勤能手、优秀射手、技术能手”的荣誉证书回乡了。大家伙只知道奉孝同是军人,却根本不知道他还是毛主席的警卫员。

这一秘密,奉孝同保守了55年。

回乡之后的奉孝同,曾经做过乡里的民兵训练教官。彼时野猪成群出没祸害庄稼,奉孝同带领民兵经常去打野猪。

奉孝同和武警韶山警卫中队的战士一一握手

800米远能将野猪一枪击毙;200米远能精准打到野猪的某根肋骨上。其后,奉孝同像小时候那样,重新开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涯。

一直到2012年,奉孝同的老伴儿王云欢生病住院,他一个人在家无人照料,也被子女们接到了新化县城。

正是在这期间,女儿无意间和人闲聊,人们才知道,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曾是毛主席的警卫。

一时间,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奉孝同的身份和事迹也被报道出来。

奉孝同和家人在天安门

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还有三个愿望,一是家人的病能治好;二是到毛主席家乡韶山看看;三是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当地政府听闻此事后高度重视,立即着手安排。当地群众也自发资助奉老,助他圆梦。

2013年11月17日,奉孝同和家人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望着熟悉又陌生的天安门,他不禁感叹道:“天安门广场比50年前更大了,长安街也变宽变漂亮了。”

对于奉孝同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愿望,纪念堂的工作人员特地为他开辟了绿色通道。

奉孝同在北京

时隔55年,当奉孝同看到水晶棺的毛主席遗体时,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声音颤抖着喊了声“毛主席”,随即哽咽失声。

最终在众人的安慰下,奉孝同逐渐稳定了情绪,对着毛主席的遗体鞠了三个躬,然后敬了个军礼,在家人的陪同下离开。

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奉孝同,晚年常常会翻出当年的证书,回忆往昔的战友,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那片曾浴血奋战的战场……

上一篇: 2023考研啥时候报名(2024年考研什么时候报名)
下一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