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文/赵心放高适是盛唐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年间诗人中的位高权重者。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旧唐书》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入仕前性格十分豪爽,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与李白有深交。

文/赵心放

高适是盛唐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年间诗人中的位高权重者。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旧唐书》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入仕前性格十分豪爽,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与李白有深交。但千百年来,历代世人始终有个事儿不解,就是在安史之乱中,李白不小心站错了队被流放,作为朝廷重臣的高适,为啥不闻不问,不拉哥们一把呢?

笔者来试作一番剖析。

天宝三年秋天,被摘掉乌纱帽刚下课的李白与求仕无门心灰意懒的杜甫一拍即合,同乘一叶轻舟渡过黄河,到梁、宋一带漫游,与高适不期而遇。由于同为诗人且性情相投,三人旅游团很快就组建成功开始活动。

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就名声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两人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都心高气傲,倍感怀才不遇。三人常常边喝酒,边谈论古今、痛批时弊。一天三人酒酣耳熟后,趁兴登上了开封城东南的吹台,远眺一望无垠的原野,遥想当年汉高祖还没成气候时,打了败仗曾在远处的芒山、砀山一带躲过“猫猫”,后来终于建成伟业。而今呢?物是人非啊,唯有“怆然而涕下”!

有天中午可能是把酒喝到“位”了罢?他们下午一同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时值深秋季节,凛冽寒风挟裹着枯黄的落叶枯草扑面而来。但激情似泄洪道奔流的水,挡都挡不住,全都“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一起驰骋打猎,追逐飞禽走兽到夜阑。

高适和杜甫都十分仰慕李白,十分怀念这段同吃同住同游的生活。高适后来写的《宋中别周梁里三子》诗中形容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

请读者注意哈!诗里的肮脏不是贬义而是褒义哟,形容李白性格风流倜傥、外形挺拔不俗。杜甫晚年在《遣怀诗》诗中怀念当年三人旅游团的经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天宝五年(746年),三人在齐地短暂的相聚重逢。之后李杜还同游石门,并互有赠诗。

(杜甫)

高适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曾在梁、宋一带当过叫化子。

但他从小雄心勃勃,勤奋学书学剑,与李白性格相同,不屑通过常规科考入仕,寄希望于天子慧眼识珠,破格进入正式编制。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初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乡间耕田读书,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之路,仍然失败而归。他在诗中悲叹: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

虽然两次求仕失败,无可奈何的凄凉情绪趋浓,但他并不得过且过混日子,逾不惑之年后越来越务实了,尽量减少应酬和游玩,集中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习武和分析时政。天道酬勤啊,天宝八年高适考中了皇帝亲自主持的“特科”。不过虽说有了皇帝门生之誉,但仅被授予封丘县尉这样一个芝麻官职。他不习惯过“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日子,三年后自动辞职。

次年高适经举荐入哥舒翰幕府,被任命为掌书记后,至此开始较为顺利的仕途。

那年夏天,他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向唐玄宗赞誉了他,皇上对他有了深刻印象。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破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避乱成都,被授予谏议大夫之职。也可能已老迈昏聩,也可能多年的养尊处优使其智商锐减,当时即将退位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诏令诸皇子兼领拥有兵权的节度使。高适力陈其害,拼命劝谏,唐玄宗仍一意孤行。真格儿一下子“吹糠见米”,厄运随即来临。永王李璘手握重兵后,不久擅自东巡开始谋反。

(唐玄宗)

刚登御座的唐肃宗急召高适商议对策。高适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建议,最后断定一定能消灭李璘叛军。唐肃宗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下子把他提拔成了朝廷重臣,诏令他与其他几路兵马联合讨伐李璘。

李高杜三人分手后,李白一直寄情山水,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在安史之乱的初期,他携妻避乱庐山。

李白的名声的确太大,永王李璘任节度使后不久,就三次诏令李白到其幕府工作。李白虽然是写诗作赋的大咖,但就政治眼光而言,完全是个睁眼瞎哟,被当大王的瞧上眼,也不掂量掂量社情,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这本来嘛就是一个错,殊不知紧接着又犯了逆天大错,他使出浑身本事,写了《永王东巡歌》诗十一首,在诗中将永王对朝廷的叛乱,胡诌为东晋与胡人的战争。

哎!王摩诘靠自己当在押犯写的诗漂白身份,李太白被自己当幕宾写的诗落入桎梏。真是自作孽不想活了!

朝中的不少大臣闻知李白罹难后,纷纷想方设法保释他,最多嘛判个监外执行意思意思。

李白的夫人宗氏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其父也是当时的名士,是标准的官三代富二代,想当初有魄力有财力“千金买墙”后,与李白的结合才心想事成的。

据野史载,宗氏闻讯后,立即从庐山星夜兼程赶到浔阳关押地营救,四处求助达官显贵,还直接写信给高适求他拉哥们一把。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的诗中写道: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恕董祀的典故,说明妻子在为自己不辞辛劳的多方奔走。

这时的李白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躬下高傲的身段,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据说高适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

《高适年谱》中明确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笔者认为非也!

高适与王昌龄是铁哥们。安史之乱发生后,王昌龄回家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所杀。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杀朝廷命官的先例,据说与高适的暗中授意有关。

高适在四川一带任职时,当地人众所周知,多次接济到成都草堂避乱的杜甫,对其悉心照顾。杜甫是个知恩感恩之人,写给高适的诗超过十五首,不少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篇数。

为啥高适对李白“似无所帮助”呢?

历代的看法是:

其一,由于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去相助重刑犯,高适担心引火烧身,被摘乌纱帽甚至掉脑袋瓜;

其二,分别了十几年,高适的性格发生了根本变化,瞧不起李白那副不谙世事的“老顽童”模样,不屑给他帮忙。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者拥有一个属个人专利性的看法:高适的祖父是唐高宗朝代的大将高侃。因高侃身前生擒突厥王、灭高句丽立下大功,死后陪葬于乾陵。按照唐代陪葬规矩,祖上陪葬皇陵的,子孙也可以死后陪葬皇陵。在重视丧葬的古代社会,这待遇算个殊荣吧?

高适从小与众不同、不拘小节,其父在任上病亡后,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入仕机会,肯定受了家族背景的影响所致。身处社会最下层时,他和出生背景一般的李白能够“意气相投”,但身份发生变化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思想肯定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可能为哥们义气自毁前程!

世人绝不能简单地以趋炎附势薄情寡义来评价高适。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上一篇: 五大洲七大洋(五大洲七大洋是哪些)
下一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谁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谁说的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