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国都定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
朱元璋在位31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传位太孙朱允炆。在位期间,政治上进行改革,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和行中书省,设立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法司”互相分工,掌管监察和断案。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掌地方权力,即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每个省都有三位最高长官,各司其职。
诚意伯文集(诚意伯刘基)
据《明史》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进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封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开国元勋-六国公结局如何呢?
简单地说,只有徐达一族延续到明朝灭亡。其他五个国公不仅地位不及徐达,功劳不及徐达,关键还居功自傲,不懂得明哲保身,受到胡惟庸案、蓝玉案的牵连或处决或取消世袭。
第一位:韩国公李善长——赐死
帝谓之:“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可见,朱元璋对的重视程度,将他比作汉朝开国的萧何。也可以看出此人能力不凡,不过李善长下场却是不好。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较早,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之人,基本的工作是起草文书、征运粮草、招贤纳士、发放兵饷、征收赋税等后勤保障之事,是很重要的事。李善长做得也都很好,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前线破竹,势力渐富。
1370年,朱元璋在灭亡元朝后,在南京大封群臣,此时朱元璋就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然而位极人臣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李善长外表看起来宽厚温和,可是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谁敢不听他,他就整谁,比如当时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李善长就马上将其上奏朱元璋,黜免了他们两人。
李善长此举,让朱元璋开始对他反感,“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朱元璋本就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人,他怎容忍李善长这般凌驾于他头上的这般举动,因此对他是越来越看不顺眼。好在,李善长还算是识时务,见朱元璋对他越来越反感,就索性在1371年以生病为由辞官归隐,这才逃过一劫。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
他的过失在于引荐了胡惟庸,后来胡惟庸官至丞相,一时权倾朝野,迷失自我,打算谋反篡位,最终被朱元璋发现将其诛杀,史称“胡惟庸案”。随着朱元璋年龄渐长,疑心更重,对胡惟庸一案始终耿耿于怀,继续不断深究,只要相关人员一律斩首,有人举报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当初参与了胡惟庸谋反之事,朱元璋看在李善长功劳的份上,绕过了李存义父子一命,只是将其发配边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多次向朱元璋请求赦免被牵连进胡惟庸案的亲戚丁斌等人,继而惹怒朱元璋,之后丁斌又反咬李善长一口,说他有谋反之实。最终,朱元璋以李善长知情不报为由,下令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并且削除爵位,再不能世袭给后人。
第二位:魏国公徐达-善终
达为明代开国第一功臣,战功卓著,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俸禄在六位国公中是最高的,死后追赠中山王。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加入其队伍。“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经采石矶、太平府之战,一战成名而命为大将,次年,徐达率军破蛮子海牙水师,克集庆(南京),为朱元璋在南方建国打下根基。
1365年,徐达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1368年,徐达统兵北伐,会同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上攻元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有名的口号就是徐达北伐提出的。同年八月二日,徐达克元都大都,灭元朝。之后,徐达多数时间都在北平镇守,北京周边的明长城有部分是徐达所修,或是防御蒙古的袭扰,或是率兵攻入北元境内。1384年,徐达后背长疽,起初还没什么大碍,后来病情加重,不久即病逝,终年五十四岁。
朱元璋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一。
第三位:曹国公李文忠——善终
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年俸三千石,爵位世袭罔替。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亲二姐。因其与朱元璋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所以李文忠深得朱元璋的信赖,19岁就以舍人的身份执掌朱元璋的亲军,之后更是时常以监军的身份遂将出征。
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1370年,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伐,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克应昌,元昭宗北逃,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1379年,朱元璋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事务,兼主管国子监(最高学府)事务,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1384年,李文忠病逝,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功臣庙,位列第三。
但是李文忠的儿子叫李景隆,能力很一般,后来爆发靖难之役,朱允炆叫李景隆去平叛朱棣,李景隆不仅屡战屡败,最终还索性打开城门向朱棣投降。因为他的屡屡助攻,朱棣很是满意,对李景隆一开始还赏赐不少,“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只是后来多位大臣轮番弹劾李景隆,“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硃能、吏部尚书蹇义与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引起朱棣重视,进行调查将其治罪,没收财产。爵位削除,不再世袭。治罪原因:“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第四位:宋国公冯胜——赐死
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结寨自保。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洪武五年(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都没有获胜,唯独冯胜斩获甚众,全师而还。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担任大将军,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
在明朝开国元勋中,他的地位颇高,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于第三”。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受召还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遭到无罪赐死,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
冯胜因与女婿朱橚(朱元璋子)过往甚密,且多次暗地往来,渐被朱元璋猜忌。朱元璋害怕他死后,冯胜会连同自己的儿子朱橚造皇太孙朱允炆的反,故而在1395年,下诏赐冯胜死罪,永绝后患。《明史》中记录“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这个死得有点冤,事情发生蓝玉案之后,相当于受蓝玉案牵连。
第五位:卫国公邓愈——善终
邓愈,他成名很早,16岁就拥有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抗元部队,“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不惮危苦,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1355年,邓愈投奔朱元璋,他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个带着部队投靠朱元璋的,故而他在朱元璋阵营中地位颇高。同年,邓愈就和常遇春一起,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克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等地。1357年,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可邓愈临危不乱,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之计。苗军见状,惧怕其会有埋伏,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1370年,邓愈同徐达远征甘肃,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河州以西皆归明朝。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回师途中病逝。
邓愈去世后其子邓镇世袭爵位,改为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邓镇的老婆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儿,胡惟庸的案件最终李善长受到牵连,作为李善长的外孙,邓镇受到牵连,一起被处决了,并且削除爵位,不得世袭。
第六位:郑国公常茂——善终
常茂常遇春的儿子,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战功,之所以能受封,是因为常遇春之功劳。“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得力猛将。其性情深沉、勇猛、果敢,善于爱抚士兵,冲锋陷阵,从未吃过败仗。虽然没有学过典籍史书,但他用兵打仗却总是与古代兵书相符合。他比大将军徐达大二岁,屡次跟随徐达率军征讨,都非常认真地听从徐达的指挥,当时的名将首推徐、常二人。常遇春曾经自称能统领十万人马,横行天下,军中将士又称他为“常十万”。常遇春有二子:常茂、常升。常遇春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二。
采石矶之战,面对元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常遇春勇猛无敌,身先士卒,乘一小船冒着箭雨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助朱元璋败元军。1360年,池州一战,常遇春率精兵万人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在1369年在朱元璋大封群臣的前一年,常遇春在北伐中原的路上,暴卒于军中,年近40岁。
常遇春死后,其长子常茂继承郑国公爵位。茂颇为骄横跋扈,在军营多不服管教,朱元璋派他与冯胜去作战,他再三推辞,此后朱元璋虽剥夺他一切职务,只留爵位,发配至龙州。就这样,常茂一直在龙州居住,直至1391年因病去世。后来让其弟弟常升担任开国公,结果不幸又受到蓝玉一案的牵连,最终被削除爵位,不再世袭。
在以上开国六位国公中,有4位是受到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李文忠家族是到了朱棣时期才被削除爵位,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世袭。六个国公中四人善终,二人被朱元璋赐死。胡惟庸案爆发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虽牵连致死者超过三万人,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殒命于洪武十九年以前。时称“胡狱”。
缘起于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譬如,浙江青田人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翌年,刘基告老还乡。然而,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蓝玉一门,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学者认为,经过这次蓝玉案,明初功臣皆毁于此,朱元璋清除大臣势力、强化皇权的目的已经达到。并为其孙朱允炆顺利执政打下良好基础。朱允炆继位后继续削藩,引起朱元璋四子朱棣反,五年后攻陷南京,皇位被夺,这是朱元璋所没预想到的。
发表评论